李师师 (北宋名伎)

北宋歌姬李师师的一生(北宋名伎李师师)(1)

  李师师(生卒年不详),北宋末年青楼歌姬,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人。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据传,李师师曾深受宋徽宗喜爱,得到过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垂青,更传说曾与《水浒传》中的燕青有染,传说爱慕燕青,由此可见,其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也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李师师是汴京名伎,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在仕子官宦中颇有声名,她与宋徽宗的故事也传为佳话,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高俅、王黼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北宋末年宋徽宗被掳,李师师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生平事迹

  据张邦基《墨漫录》说:“政和间,李师师、崔念奴二伎,名著一时”。可见政和年间(1111-1118),李师师红极一时。而师师“门第尤峻”,像他这样的人已无缘叫局而一亲芳泽了,只得写了两首诗酸酸地“追往昔”。迎人桃出隔墙花,可以想见她的金钱巷住宅门前有株垂柳,柳条的枝叶几乎正对垂着珠箔的门帘,隔着围墙有一株樱桃掩映在碧纱窗上,花枝伸出围墙,似乎在欢迎来客。他当然不知道:宣和年间李师师“门第尤峻”,与徽宗的垂青是大有关系的。  李师师的生平记述最为详细的,当数南宋无名氏所作的《李师师外传》,文中言及李师师与宋徽宗赵佶相遇于大观三年(1109 年)八月十七。直到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又去找李师师。为了来往方便,赵佶在张迪的建议下修了条“潜道”直通李家。有一次宫内宴会,嫔妃云集,韦妃悄悄地问赵佶:“是个什么样的李家姑娘,令陛下如此喜欢!”赵佶说:“没什么,只要你们穿上一般的衣服,同师师杂在一起,她和你们会迥然不同,那一种幽姿逸韵,完全在容色之外”。可见,李师师并不只是容貌美,更重要的是有一种气质美。再后来,宋徽宗把皇位让给宋钦宗,自号道君教主,退居太乙宫,同师师的见面就少了。当时金兵同大宋开战,河北告急,李师师主动将自己的财富捐给河北作军饷,自己则出家慈云观了。

北宋歌姬李师师的一生(北宋名伎李师师)(2)

  以上便是《李师师外传》中记述的李、赵交往的情况,其他版本也都类似。《大宋宣和遗事》里还说李师师曾被册封为李明妃、瀛国夫人。《翁天脞语》里也有记载:“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京访师师”。宋江之所以访师师,是因为他知道李师师和宋徽宗比较熟,所以来托她在徽宗面前说说好话。种种资料表明李师师和宋徽宗赵佶有过交往这一基本事实,王国维老先生也是比较认同的。  宋江起义是宣和元年到三年间的事,“潜入东京访师师”就算是宣和二年(1120年)的事吧,以此年李师师27岁推算李师师应是1093年左右出生。当然,《水浒传》是小说,依此推算李师师的实际出生年份,很不科学,但也总不至于太离谱。我们知道《水浒传》为施耐庵所著,但很多人包括金圣叹都认为施耐庵只写到大聚义即前七十回,后面为其弟子罗贯中所续。罗贯中另著有《三国演义》,对历史掌故颇有研究,虽说是小说,但一些关于年份方面的事,总是大差不多的。如果接受了李师师出生于公元1090年左右这样一个观点的话,亦可解读不少和李师师相关的轶事,特别是和宋徽宗赵佶的交往等。当然,还有一些事情只能另作他解了,比如张先《师师令》中的“师师”必然不会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因为张先1078年就已去世;同样秦观词中所写的“师师”也不可能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了,因为秦观1100年去世时李师师才10岁左右;那么他们所说的“师师”有可能是“张师师”或“王师师”了?但李师师和周邦彦的交往应该是真实的,但这样一来,李师师20余岁正走红的时候,周邦彦已是年近60垂垂老矣,他那首著名的《少年游》(并刀如水)也不可能是写给李师师的了,因为据罗忼烈先生考证那是周邦彦年轻时所作。

  周邦彦词《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宋朝北南交替的时候,出过一位诗人刘子翚。绝大多数史书里记载他生于1100年,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注明他的生卒年代是1101年至1147年,这些都不重要,宋室南渡后多活一年少活一岁,和李清照一样,不过是添减家国之恨罢了。刘子翚在诗坛上的成就大概不如同朝代的苏轼、黄庭坚之辈,这不能怪他天资不够,是他的学堂太过忙碌,没有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写诗填词,因为正是他培养出了宋朝一代理学家朱熹朱老夫子,也算是育人有方。他还有另外一些学生,想必成绩不如朱熹,或者人生的际遇没有抓住,大都默默无闻。包括他自己,身后的风光也尽被朱熹占去,后世很多读书人往往先知其徒,再知其人。《宋史》434卷有他的传记,身后遗下文集《屏山集》20卷,胡宪为之序,朱熹作跋,当年自是风光一时。钱先生的《宋诗选注》选了刘子翚三首诗,前面两首是《江上》、《策杖》,后面是组诗5首《东京纪事》,最后一首如下:

辇毂繁华事可伤,

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

一曲当时动帝王。

  诗里的“师师”当然责无旁贷的描写宋朝艳伎李师师,实际上这是一首简单明了的诗作,里面只出现了两个人物,一是风尘女子李师师,二是“帝王”——宋朝第八个皇帝徽宗赵佶。  这里姑且按照诗人刘子翚的说法“当年一曲动帝王”,起码徽宗听过李师师小姐演唱会,并且亲切接见过。可是后来,政局突变。徽宗皇帝在司马光的“元佑党人”和王安石的“新法派”之间来回摇移,每一次树起一派,就要打压另一派,这样当然吃亏的是老百姓,金性尧先生甚至认为李师师也“被宋政府抄过家”。紧接着,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迤逦北去到位于如今黑龙江于依兰县城西北的“五国城”坐井观天,李师师随着逃难人流南渡长江,漂泊与山川湖海之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而当诗人刘子翚在湖南境内与她偶然相遇时,李师师已经年过六十,垂垂老矣。刘子翚乍见当年名动京师的风云人物,如今徒经丧乱,惶惶如过江之鲫,难以自保,跋涉在两湖的嶂山雾岚中,缕衣檀板早已失落,不亦凄惨!金性尧先生说:“从一曲当年到垂老湖湘,中间就包含着东京与杭宋两朝掌故”。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有这么几句,挺能用来形容李师师的遭遇。“……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公元1126年正月,金人的“鞞鼓”动地而来,宋徽宗与李师师的爱情佳话,亦戛然而止,“千乘万骑”不是走向西南,而是北方的茫茫大漠,那么,在这个庞大的俘虏队伍里,有没有一代名妓李师师呢?  1、李师师逃出开封之谜  按正常的推断,开封围城如铁桶一般,李师师断无先行逃走的可能,《三朝北盟会编》里说,斯月,为凑齐金人勒索的巨额金银,尚书省奉旨“籍没”了李师师、赵元奴等倡优之家。  这则记载是可信的,她当时还在城内。  金兵主帅索取妇女的名单,大多是著名汉奸张邦昌等人提供的,李师师想必也在其中,李师师的艳名以及与皇帝的风流韵事,在当时传播极广,若以为金人都是聋子傻子,那也未免忒小觑人家的间谍工作了,因此,张邦昌等人绝不敢故意隐瞒,也没有隐瞒的必要。  《开封府志》载:徽宗之女茂德帝姬赵福金,初嫁宣和殿待制蔡鞗(蔡京的儿子),由于容貌最美,金人指名索要,为第一批送入金营者,一个养在深闺的公主,金人尚且知其貌美,遑论“公众人物”李师师?  蹊跷的是,几乎所有的正史、野史、笔记,均没有李师师被俘北去的文字记录。  此时李师师约莫29岁,风华正茂,远没到色衰谢幕的年纪,另外,名媛优伶历来是坊间热衷的谈资,亦是文人墨客给予深切关怀的对象,一举一动,皆成八卦,如此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安能无记录?  若说文人故意为所爱者讳,不尽然。  具有史料价值的《开封府志》、《宋俘记》、《呻吟语》、《青宫译语》等书里,实录了许许多多后妃公主被蹂躏至死的凄惨经历,有些细节描述一如小说。如果说要“为所爱者讳”的话,高宗原配懿节皇后(追封)邢秉懿、第一美女茂德帝姬等人,难道不可爱?种种迹象表明,李师师并未被俘。  至于她是如何逃出开封围城的,不得而知,以她的聪明才智,化妆隐匿民间,借机随难民潮南下,也不是没有可能,那李师师到底去了哪里呢?

  2、李师师逃去了南方  靖康元年春天的某日,在前往江南的官道上,有位读书人见过一个面容憔悴的女子,据说正是李师师,在她那略含忧思的目光里,读书人分明读出了凄凉,除了凄凉,还是凄凉。  这个读书人就是评话小说《宣和遗事》的作者无名氏。本朝人说本朝事儿,值得相信吗?您看着办,总之前路漫漫,何处是归程!  评话小说若不可信,那么张邦基的《墨庄漫录》总还可信吧。  张邦基,南宋高宗时人,他在书中说:“政和间,李师师、崔念奴二妓,名著一时”;又说,李师师流落浙江,“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但“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这一记载,被后世许多史家所认同。  看来李师师确乎逃到了江南。  我们或能想到当时的场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子,色未衰,艺未荒,又曾是皇帝的情人,陡然遭遇家国破碎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磨难,心灰意懒的情状,委实就在眼前。曾经的红男绿女、歌声沉醉、欲海横流,都已如梦似幻,成为过眼云烟,唯有“缕衣檀板”以苟且度日罢了。  也有人在湖湘间发现了李师师的芳踪。  1141年,南宋诗人刘子翚游历湖湘,有当地商人拿出女子肖像一幅,求题诗,子翚见画中人竟是李师师,乃大惊,复唏嘘不已,作诗曰: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刘子翚,朱熹的老师,北宋末名臣刘韐的儿子,理学家,刘韐在靖康之难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  其时刘子翚已然三十岁,这份国仇家恨当刻骨焉,若借李师师之死煽动百姓抗金,倒是可能,何以自承李师师逃脱了金人之毒手呢?另外,他的《汴京纪事诗》,在学界有“诗史”之誉,可信度极高。  当然,这也并非孤证。  明代有本青楼传记(注意,是传记)《青泥莲花记》也云:“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  如果说李师师是从浙江流落到湖湘的,则可以找到理由,因为站稳了脚跟的宋高宗,是绝不会允许一个跟他老子有染的妓女在两浙一带重操旧业的,她只能再次离开繁华地,终为湖湘商贾所得。

  3、李师师最终嫁作商人妇  昔得帝王宠,今作商人妇,造化弄人!  那么,刘子翚看到画像时,李师师多大?就垂垂老矣!  据《东京梦华录》所载,“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诚其角者”,师师名第一。崇、观指崇宁(1102-1106)、大观(1107-1110),是徽宗第二、第三个年号。徽宗即位时年十九,大观末是二十九岁。而当时的李师师,小荷才露尖尖角,“娉娉嫋嫋十三余”,到了1141年,也才44岁而已,怎么就衰老到这个地步?  江湖沦落十余年,她是真的提前衰老了——不堪骚扰,或是主要原因。  名优的日子,总是伴随骚扰的,现在如此,古代亦然。  官府欺压,当是家常便饭,因为皇帝不待见她;士大夫邀请,也属可能;老百姓的好奇围观,那是免不了的;勾栏瓦舍的盘剥,则是肯定的,你要在我这里混饭吃,就得听我的,否则,走人。  不得已,老大嫁作商人妇,也许是她唯一归宿。  曾经的荣华,一切都已随风,如今花残柳败,心冷如灰,该谢幕了。  她或许比《琵琶行》中的女子要幸运一些,所嫁夫婿,未必就是“重利轻别离”之辈,能够珍藏其画像,足见有情有义。  饶是如此,亦不可能慰藉李师师那颗冰冷的心了。  一代优伶很快魂殒湖湘,就此淹没,滚滚红尘中,再无她的任何消息。  


  历史评价  

  

  李师师,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她慷慨有快名,号为“飞将军”。她的事迹在笔记野史、小说评话中多有记述。较早的可见张端义《贵耳集》 、张邦基《墨庄漫录》 、宋代评话《宣和遗事》 。相传李师师还为保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作品  

  宋代传奇小说。出自《琳琅秘室丛书》。作者不详。收入鲁迅校录的《唐宋传奇集》。本篇写李师师原是北宋东京染匠王寅的女儿﹐4岁时父母俱亡﹐由娼家李姥收养。及长﹐色艺双绝。经内侍官张迪引荐﹐结交了假称是大商人赵乙的宋徽宗﹐前後受赐金银财宝器用食物非常多。徽宗退位後﹐师师将其所赐金银献给官府作为抗击金人的军饷﹐并贿请张迪转求徽宗准许她出家当道士。不久﹐金人攻陷东京﹐大汉奸张邦昌为讨好主子﹐把她献到金主帅闼嬾之前。师师在痛斥张邦昌之後吞金而死。  这篇小说和大多数宋代传奇不一样﹐不写历史故事而写当代的现实题材。它描写宋徽宗穷奢极侈﹐荒淫失政﹔勾画张迪不顾人民死活﹐极力阿谀逢迎的丑恶嘴脸。特别是塑造了一个向来被视为下贱却为抗击侵略者慷慨解囊﹐在敌人面前表现得大义凛然的妓女形像﹐这对当时那些卖国求荣的投降派来说﹐无疑有深刻的讽刺﹑批判意义。它的结构谨严﹐语言雅洁﹐描写细腻﹐是宋人传奇中一篇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张端义《贵耳集》和《宣和遗事》均载有李师师轶事。后来的《水浒传》也根据这些记载﹑传说记叙了这个故事。

北宋歌姬李师师的一生(北宋名伎李师师)(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