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成功了解析(谈谈辛亥革命)(1)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重要

1.民族危机加深。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它们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1903 年至1904 年,英国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了。

2.社会矛盾激化。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等,清政府追加旧税,巧立名目增加新税,各级官吏还要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了。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这些情况说明,随着晚清政局的演变,人民群众已经不能照旧生活下去了。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重要

1.清末“新政”的推行。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经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当“洋人的朝廷”;同时也使国人对清政府更为失望,国内要求变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此后,陆续推行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并下令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迫于内外压力,清政府又于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现君主立宪的方案,但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限。

2.清末“新政”的破产。“新政”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滞后,丝毫没有触动从朝廷到地方体现封建专制的整套统治机构,这套机构所派生的种种弊端自然也无从消除。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延续其反动统治。1911年5月,在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成立的责任内阁里,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这不仅使立宪派大失所望,也使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事实表明,清政府已陷入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革命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这一点,连有的在华外国人也觉察到了。

辛亥革命成功了解析(谈谈辛亥革命)(2)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及与它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明显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出现与戊戌维新运动及20世纪初清政府兴学堂、派留学生的措施有关。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王朝覆灭

(一)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先后发动过多次武装起义

1906年12月,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发动的这些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举行的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

(二)保路风潮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立宪派本来主张把保路运动限制在“文明争路”的范围之内,但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开枪,造成“成都血案”。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三)武昌首义

由于革命形势已经成熟,湖北新军中的共进会和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决定联合行动,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头枪声一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革命军在三天之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四)各地响应

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腐朽的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五)革命内部和外部潜伏着的深刻危机

在武昌起义和各省政权更迭的过程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既表现出了革命性和勇敢精神,又暴露出了软弱性和妥协态度。在一些地方,开始是由革命派发动新军或会党举行武装起义、宣布“独立”的。可是当反动势力反扑时,他们不敢发动群众保卫已经夺得的政权,致使政权落到了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的手里。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这就意味着,革命是很快地发展了,但它的基础并不牢固,在它的内部和外部都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座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撼动了反动统治秩序的根基,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服这以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再也不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正因为如此,当袁世凯、张勋先后复辟帝制时,均受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人民群众的坚决反抗。

第三,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第四,辛亥革命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随后的几年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革命政府还提倡社会新风,扫除旧时代的“风俗之害”。这些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辛亥革命成功了解析(谈谈辛亥革命)(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