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聪明伶俐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

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让我想起我身边的一些人和事。

依我说,孩子不一定要多么聪明多么伶俐,有没有出息不在于智商,智商只是一个方面,学会做人才是根本。

我的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侄女,名叫伶俐。她就是人们说的那种从小聪明伶俐的人。

有多聪明有多伶俐,请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父母他们的年代不讲计划生育,子女多,子女这一辈虽然遇着计划生育最严苛那几年,但有些人又没有好好遵守国家政策,光明正大地要生,偷偷摸摸地也要生,想方设法地生,千方百计,绞尽脑汁,所以孙辈就更多。

现在,如果家里聚会,人到齐了的话,农村那种八仙桌,吃饭要摆三四桌。

孙辈里一二十个人,从小都是我们看着长大,有的伶牙俐齿,机灵活跃,讨人喜欢;有的老实木讷,寡言少语,没什么存在感。

伶俐是孙辈里最出色的女孩。真是名如其人,都快成精了。小时候最逗人喜欢了,别的不说,抱抱也能多得许多,大家争着嘛,唯恐自己没享受到那种乐趣。

醒来后嘴巴苦什么原因(甜死人的嘴巴苦死人的心)(1)

为什么呢?

其实不怪大家偏心,她那个嘴巴甜嘛。从她嘴巴里蹦出来的话,甜得能腻死人,连蜜蜂的屁股都拉不出来。

比如,姑姑吧,她不叫姑姑,都叫的爸爸。

“大爸爸,我长大了挣钱都拿给你买新衣服……”

“三爸爸,我长大了找钱分一半给你,拿给你买新房子……”

“幺爸爸,我最爱你,你最好,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幺爸爸……”

对叔叔,她不叫叔叔,也叫爸爸。

“二爸爸,我知道你最爱我,你上街给我买甜甜的糖哦,将来你老了我也给你买糖……”

婶婶也叫妈妈。

“二妈妈,我是你的最乖的幺姑儿,是不是哦?你要给我煮嘎嘎(方言儿语:肉)吃……”

声音如黄莺出谷,乳燕啼春,让人无法拒绝。就连二嫂,都有时任由她自己的亲生女儿静静在地上玩泥巴,却去逗弄大哥的这个丫头,讨喜嘛。

那时候,家人们劳累一天回来,把小丫头抱起来坐在腿上,一家子大大小小的人围绕着她逗弄,仿佛一身的疲劳都消除了。

这伶俐是我大哥的女儿。我妹妹有个儿子,叫跃跃,比聪明伶俐,和他表姐有得一拼。

邻居们喜欢这样逗跃跃:“他们都姓庞,你姓苏,你不是这家的人,你不能在这家吃饭哦……”

跃跃说:“那我外婆还姓苗呢,为什么我外婆是这家的老大?”

外婆确实是我们这家的老大,全家人都听她的,她的喜好也是全家人都喜好。她喜欢伶俐和跃跃,那么全家人都喜欢伶俐和跃跃。相反,她不待见三哥的女儿静静,全家人就都不大理睬静静。因为静静就像她的名字,少言寡语,安静内向,人们就常常忽略她的存在。

伶俐最精明,也最喜欢欺负和捉弄静静。

比如姑姑们给侄儿侄女买几瓶果汁。她就抢着负责发放。

她每次都会先发完其他人的,再拿着她和静静的,悄悄跑到僻静处偷偷拧开瓶盖,喝了几口再盖上,再跑出来给静静,还故意把稍微多一点的给静静。

为什么只喝静静的?其他人的她不敢啊!因为对其他人,她曾经那样干过,被他们发现了。发现了就跟她闹啊!

但静静傻,静静发现不了,还傻傻地拿过去就喝,还乐滋滋地说“谢谢姐姐”。这样她就可以多占多吃,还落得她们奶奶夸她懂事。

我们旁观者,真的不知道一个几岁的孩子,心眼子怎么那么多!

再比如,过年了,一个姑姑准备带她们去买新衣服。伶俐就找个岔子让静静去不成,然后自己单独和姑姑一起去。姑姑为了显得心平,就决定都买一样的。可是伶俐不准静静穿的衣服和她一样,她觉得静静丑,又没自己聪明,怕静静和她穿一样的带丑了她带傻了她,再说静静应该穿便宜点的。于是让姑姑给静静买另一种款式,价格也便宜很多。姑姑觉得不好,就不同意,她就又哭又闹,死缠烂打,不准姑姑付钱,使事情进行不下去。

僵持着无法进行,姑姑生气了说一个都不给买,店员却急了,赶紧出面调停。最后伶俐同意给静静买同一种款式但颜色不同的。她自己喜欢红色,让姑姑给静静买墨绿色的。姑姑知道静静也喜欢红色的,就想给静静也买红色的,伶俐硬是不准,最后,伶俐买了大红色,静静的是暗红色。

后来,一个正月里,她都看静静不合眼,骂她衣服老气。

人们问伶俐,为什么要这样欺负静静,她说:“不是欺负她,是为她好。”

那果汁的事,她说,果汁喝多了要拉肚子,她为了静静不拉肚子才给她喝了一些。

衣服呢?她直接说,买一样的怕穿错了!

反正就是这样,家里就是这两个小孩的天下,他们反应奇速,口齿伶俐,无论你拿什么问题去为难她们,都能答得滴水不漏。大家也总是喜欢对他们问这问那,听他们机智的回答,成了一种乐趣。

周围的熟人邻居亲戚朋友,都经常讨论,这两个孩子太机灵了,将来准有大出息。

后来呢?

他们上学以后,家里这两个宝,却是所有亲戚的孩子中成绩最差的。

于是有的人评价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也有人仍然坚持着:成绩不好,不一定长大后就没出息!

醒来后嘴巴苦什么原因(甜死人的嘴巴苦死人的心)(2)

那么,剧情究竟是怎样发展的?

现在,那两个宝都长大了,成年人了,一个二十几岁一个三十几岁了。

先说大的那个,我侄女,名叫伶俐。

她究竟生活得好不好,或者说,将来的结局好不好,还难说。但是,现在,她在亲戚朋友中的口碑,真是一言难尽。

当年,我大哥节衣缩食,亲戚朋友处到处借贷,筹了一大笔钱,大概有十几万——2000年的十几万对一个打工者来说,不算个小数目吧——把她送到北京的一所民航服务培训学校,说是学习空乘服务——就是学习做空姐。

她成绩不好嘛,考高中就困难。那小学就读了两三个学校,初中又读了两三个学校,反正在哪个学校都混不走,混得老师嫌弃同学咒骂,混不走了她妈又让她爸给她办转学,我们当地的学校基本都读遍了才毕业了。

我们来看看她怎样读书的,都做了些啥吧。

说是读书,其实是去学校捣蛋去了。上课,老师说上句她接下句,老师说东她说西。老师提问吧,人家问题还没说完,她就把手举得老高,还把肘部在桌上笃笃笃地捣着,嘴里大声嚷嚷“老师,我知道我知道”,等老师让她回答,她答的内容和问题风马牛不相及,弄得全班哄堂大笑。为此,我嫂子隔三差五就被请到学校去。那作业更是不做也不交,老师问她,不是昨晚吃饭迟了就是今早气得晚了,要不就口渴喝水去了要不就拉肚子去了,或者干脆是她妹妹吵着她影响她了,甚至就干脆说是她妈同意她不做,或是她爸同意她不做。老师当然不信,只好请家长。我嫂子去了,当着老师和家长的面,认错倒快,说要改,可是没一次改了——改了就不用编那么多理由了。

从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中那几年可能是她最窝火的几年,也是她吸收到负面评价最多的几年。

她成绩不好,我嫂子我哥让我去给她补课。我给她讲知识点,给她讲怎样分析应用题,她说:你到底会不会讲嘛,罗里吧嗦,你直接给我说结果是多少就行了。

把嘴一撅,气鼓鼓地到她妈面前告我的状,说我根本不会讲,让我走人,可是他爸不信,坚持要我给她补,可是我讲了过程,她那《暑假生活》或《寒假生活》上,不管计算题还是应用题,永远只有结果数。

我弄一个不会讲课的名声,灰溜溜地回家了。

渐渐地静静就比她出色了。人家静静洗衣做饭样样行,学习成绩也比她好。她就说,她比静静漂亮,将来找个有钱人,这辈子准比静静幸福。

我大嫂子也说,学习好不如嫁得好。

伶俐从小学高年级就开始耍朋友了。从小学到初中那几年,我也不清楚她换了几个朋友。反正我嫂子说,早晚还不是要走那一步——学习好不如嫁得好嘛。

初中时有一次带着她男朋友去她叔叔家住——那天她叔叔家没人在家——可是半夜里她叔叔一家人还有姑姑他们四五个人一起突然回来了。

她的男朋友躲闪不及,就没有跑出去。她就把那小子藏在衣柜里,准备等晚一点一家人睡着后偷偷跑掉。

叔叔让姑姑和她睡一间房。睡下后,起先她呼噜声大作,貌似已经睡熟了。她姑姑和她叔叔出去跑生意上的事,也确实是累了,不一会儿也昏昏沉沉地差不多睡着了。

她见姑姑一动不动,以为姑姑睡着了,就假装无意间轻轻踢了姑姑一下,试试嘛。姑姑好像睡得挺沉,一动不动的。

其实伶俐一踢,姑姑就醒了。但她却没动,因为她觉得这丫头今晚怪怪的,好像不对劲,明显刚才的鼾声就是装的,就想看看她搞什么鬼。

只见那丫头悄悄起身,把门打开一条窄窄的缝,仄着身子挤了出去。不一会儿又回来了。

回来就盯着姑姑看,发现姑姑的姿势不对。原来她刚才出去的时候,姑姑翻了个身。于是就低声叫了声“五爸爸”,姑姑故意迷迷糊糊地说:“什么事?你爬起来干什么呢?”

伶俐说:“我看看天会不会下雨。”

姑姑心想,半夜三更的,下不下雨你睡你的瞌睡,我看你咋个扯?就故作不知地说:“下不下嘛?”

伶俐根本就不是去看天气,而是去看叔叔婶婶和叔叔家弟弟是否睡着,好让她男朋友逃出去。所以她哪儿知道下不下雨,就含糊其辞地说:“有可能下有可能不下。”

那会儿姑姑当然不知道衣柜里藏着人,见她说一句废话,就说:“我疲倦得很,睡吧。”

那丫头回床上睡着,直挺挺地一动不动。她姑姑又迷糊起来。

不一会儿,那丫头又起来了,出去一会儿又返身回了卧室。姑姑又问:“你又起来了啊?”

丫头说:“我去上厕所。”

又过了好一会儿,姑姑实在疲倦,这回差不多真的睡着了,发出轻微的鼾声。

那伶俐再次起身,站到了姑姑面前,盯着姑姑看了好一会儿。

估计她确定这回姑姑是真睡着了,就轻轻打开衣柜门,把藏在里面的男友叫出来,准备让他逃跑。

姑姑睡眠浅,他们这一通折腾,而且那衣柜门比较紧,开关有一点声响,早把姑姑弄醒了。在睡眼惺忪里,姑姑看见两个人影,在微弱的光线中模模糊糊地映在床对面的镜子里。

姑姑大吃一惊,还以为是小偷,“腾”地翻身跳起,惊叫道:“快来人啊,有强盗!”

叔叔婶婶就睡在隔壁,一下就惊醒过来。

她叔叔随手薅起一根木棒,飞快地跑过来,在房门口正看见黑暗中慌乱往外逃跑的一个背影,叔叔举起木棒,对着就是一棒。

婶婶跟在后面,赶紧“啪”地一声摁亮了过道里的电灯。

在亮如白昼的灯光下,叔叔抡起棒子正准备来第二第三下,却赫然看见那个被打了一棒的男子没有再跑,却“突”地一声跪在地上,接着,伶俐从姑侄俩睡的卧室冲出来,也“突”地一声跪在了叔叔面前。

“叔叔叔叔!我错了,你别打了,也千万千万不要给我爸爸说!他会打死我的!好叔叔,我求你了!”伶俐边哭边求饶,那男生把头都差不多伏到了地上,全身如筛糠一样抖个不住,低头不语。

事情的结果,叔叔当然不敢隐瞒,也不敢就这样放他们任何一个人出去,马上打电话叫来双方家长。男生被他家长接走了,丫头被她爸爸揍的,那是这丫头平生第一次挨揍。

挨了这顿揍之后呢,效果怎么样?会改吗?

如果事情那样容易,我也就没这篇小说的素材了。

事情的真实情况是,我嫂子和伶俐把她叔叔婶婶、姑姑都恨上了,甚至包括她爸爸。

后来,那时是初二了吧。

那时还不兴智能手机,其实电脑也还不是很普及,一般家庭都还没安上,只有少数人家有。但大街上网吧已经不少。

于是,那丫头就经常伙着她那帮臭味相投的狐朋狗友,大多是十四五岁的男孩女孩,有的是她同学,有的是社会上的辍学少年,三五成群,或十个八个一伙,一起去网吧里玩,反正家里人也不知道他们玩的什么游戏。

一开始是晚上六七点出去九十点回来,后来就延伸到十一二点,再后来就通宵。

一开始我嫂子都隐瞒着,不让家里其他人知道。

再后来,学校老师就向大哥告状,说伶俐一到学校就打瞌睡,一到学校就打瞌睡。

大哥听了,回家又把丫头组织起来审问,骂一回,打一回,威胁一通,又买东买西哄一回,样样手法都用尽了。接着又给约法三章,每天让她妈亲自护送,沿路截断危险,她妈成了她保镖。每天晚上十点她爸要打电话到家里座机查岗,必须伶俐接电话,以确保她在家。

这样安静了十来天。

然后,有一天我大哥又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说伶俐已经两天没去学校了。

我大哥赶紧打我嫂子的电话,我嫂子说,她知道,正在找呢。

我大哥又打家里其他人的电话,把事情说了。于是,发动一大家子人出去找,共十五六个人,吵吵嚷嚷找了大半夜。

大家分析:多半在网吧里,或者在某个男朋友家里。

其实,从那天晚上被她叔叔打过以后,她已经不去叔叔家了,姑姑家更是不去了。她抱怨说:“这些算什么亲人!”

经过分头寻找,最后终于在一家网吧里找到,那丫头已经在条凳上睡着了,旁边她的朋友们还在吆五喝六地玩得正嗨,打游戏聊天呢。

人们见如此,看了嫂子几眼,有的人就借故走了,有的人不好就走,七手八脚地帮着嫂子把丫头弄回了家。

至于后来,有时继续在网吧里找到人,有时在她朋友家找到人,还用得着一次次讲述吗?

这是伶俐,至于跃跃,还不是差不多,读三年高中,就在一个网吧里混了三年,他妈根本不敢说他,一说就离家出走一说就离家出走,她妈只好事事将就他。拂他逆鳞,只能顺着他毛毛抹,饶是如此,一年里也要离家出走几次。

可能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对付父母。

幸好这一二十个孙辈,只有他们俩是那样,不然这一家就热闹了。

大哥到底在社会上混了多年,他的同学啊朋友啊也有些在我们当地混得不错的。

学校里的老师实在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时候,就把家长找去。

那些家校沟通都成了模式。

老师总是说,孩子极聪明,人又生得靓,高高长长的,好好培养准有大出息。只是现在有一帮贪玩好耍的孩子和她搅在一起,把她绊住了。如果换一下环境,甩脱了这些困扰、影响,孩子那成绩准会突飞猛进……

于是大哥就到处托人到处找人,低皮下贱,求爷爷告奶奶,给她找新学校。

崭新的老师和同学,崭新的环境,又新鲜得了几天?要不了多久,又成了臭狗屎一坨。

总算毕业了,大哥到处托关系,给她找到一所愿意收她的高中,可是,你愿意收人家还不愿意读呢。表示死活不读高中,说她舅舅说的,有一个什么航空学校来招生,她要去那儿读。

“身高要一米六五,人要长得漂亮,成绩是次要的,”她舅舅说。

“这就是最适合我的学校!死读书有个屁用!到时我当空姐,工资高得很,你们所有人(指他们孙辈,她最不服他们)的工资加起来都没有我多。你们看看我们全家,谁符合条件?静静矮,萍萍丑,珍珍皮肤黄,翠翠气质不好,莹莹不会说话,娜娜脑壳笨,只有我符合条件,我去为家里争光,还要不得啊?”丫头意气风发的样子,仿佛是要进宫封皇后。

可是一听说学费生活费路费等加起来起码需要十几万,我大哥傻眼了。

可是禁不住母女俩死缠烂打,我大哥只好四处借债,总算筹够了钱,亲自把女儿送进了那个学校。

醒来后嘴巴苦什么原因(甜死人的嘴巴苦死人的心)(3)

也不知道人家在学校学些什么,寒暑假回来,只是一沓一沓的照片拿出来给我们看,只见化着精致的浓妆,穿着打扮时髦,再看看人,似乎走路的样子也跟先前不一样。嫂子说,这就是那个大学的课程,学的就是这些,幺儿成绩不错的,名列前茅呢。

我说,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吧,一所学校,还说是大学,怎么给人感觉像……像什么我也说不出来……反正学校吧,总得应该开点什么科目,就算是技能吧,比如你当空姐,可能乘客有外国人那些,幺姑儿的外语那个样子,怎么跟人家乘客交流?出点纰漏,不被投诉啊?

嫂子说,人家当然应该在学吧。

我当初学过几天英语,我就说,幺姑儿,你说几句英语看。

只见那丫头红嘴一张,说出来的还是以前那种汉夹英(她不会的单词就用汉语代替),并且语法也不符合人家英语的习惯。

我说,你这样的英语人家外国人能听懂吗?

她吊眉斜眼地说,人家外国人水平好着呢,再说,人家这样好看,他们可以看我肢体语言和神态语言嘛。

嫂子说,等她毕业的时候,应该可能不会是这样吧。

总之,你能说服她才怪。

“大爸爸,你有两三百块钱没,你给我买双鞋嘛。等我挣钱了,我会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幺爸爸,我想买件衣服穿着去面试……”

“哥,你给我买支口红嘛……”

……

反正总之就是各种理由伸手向全家人要钱,要钱,要钱。

后来,听说面试上了X门国际航空公司,是不是在那里上班也没人知道,家里并没有人过去看过,都是听她说。

不知道这种大公司是怎么回事,反正据说签约需要交五万元保证金,于是又问他爸要。

上次他爸给她借的学费还没还清呢。不过他爸觉得自己女儿能够签约国际公司,也算给他长脸了,于是又东挪西借,筹足了五万元给她,于是高高兴兴地去了X门国际航空公司上班。

听说,去了那里不久就认识了一个欧洲男子,然后过一二年就宣布结婚,然后就辞职,回老家举行了婚礼就决定跟着欧洲男子去欧洲某国生活。

只是,她爸为她借了二十万元的债,可谓债台高筑,还没找到去哪里弄钱来还呢。

她说,爸爸借的钱你们找爸爸还,不关我事。

不知怎么回事,听说她在X门国际航空公司的工资并不高,只有五六千元的月薪,听她妈说,消费高得离谱,一碗蛋炒饭就要几十元。

言下之意,她女儿连饭都吃不起。总之,是没钱给她爸还债的了。

在她结婚去欧洲前,她妈和她爸离了婚,她妈负责养育她和她妹妹,当然家里的一切:房子车子存款等都归她们母女三人所有。

她爸呢?负责还债啊!反正那些钱大多是欠家里姑姑叔叔们的。

更奇葩的是,她结婚的时候,回老家来请客举行婚礼。所有的亲戚朋友,同学,她爸妈的同学,朋友都请到了,却唯独没请他爸。

其实,人们多不愿参加她的婚礼,为什么呢?

她不是在外地吗?别人无论家里有什么事,不管大事小事,她从来没参加过,当然也没表示过。古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是啊!你都不时时扔两块石头到湖里,那湖面怎能起水花呢!

但这个聪明透顶的丫头,不知她怎么想的,大概觉得她能请别人的客,别人就应该感到十分荣幸了。

她那几个姑姑叔叔,她都一家给了一小包白糖和冰糖,我们这里叫梳子糖。是结婚的一个风俗,相当于请柬。梳子糖到了,就相当于告诉你,要结婚了,你得来参加。

后来听说她没让她爸参加,姑姑叔叔们很想不去,又吃了人家的梳子糖,不去又说不过去。只得硬着头皮去了,一一都随了礼。

可是,那个婚礼——怎么说呢?别人的婚礼上都要表示感恩父母,可是,她在婚礼上说感恩她老公——就是那外国佬——当然还感恩她老妈,以及外公外婆和舅舅姨妈们,总之就是她老妈那面的所有亲戚,都感恩过了。接着就开始控诉她爸,说她爸没出息,没有给她更好的前途和生活,逼得她背井离乡去国外谋生,她非常辛苦,非常不容易。凡此种种意思,渣渣洼洼说了近半个小时。

更奇葩的是,她妹子还上台发言,说她的成长,她能读上大学,都得益于她姐夫,就是那个外国佬。说她姐夫功不可没,说她爸如何不成器不理事,说着说着,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姑娘,大学生,还在姐姐的婚礼上,举行仪式的舞台上,哭了起来。

人们都惊讶地面面相觑。

姑姑叔叔们当场就炸毛了,不过大家还是尽量忍着,坚持到了婚礼结束。有的人连饭都没吃,就悄悄离开了。

一开始,家里人以为她在航空公司上班,没过多久就从她妈口中漏出消息,原来早已没在航空公司上班了,说是在那里只上了一年多的班,就离开了,究竟是自己辞职还是被开了,不得而知。

既没了正经的工作,给人感觉就是东拉西扯混日子,还有花言巧语哄骗自己亲人。

这些年似乎都练出来了,花言巧语好像天天都挂在嘴边,随口就来,一门心思算计着,如何从亲戚们身上占点小便宜。

比如,一回国,带着孩子这家那家的走,她爸的兄弟姐妹们面前,都是外公长外公短的,叫的比糖还甜,但叫过后就来实质性的——伸手要钱:“哎哟,外孙来了哦,当外公的,把红包准备起哦”,“哎哟,幺姑儿(方言:可爱的小女儿)没路费了哦你是我老汉(方言:父亲)哒嘛,你要给我准备好呃”,如此之类,听得你鸡皮疙瘩重重叠叠,只要她一回来,皮肤没平坦过。

她爸当年为她借了那么多钱,这些年虽然还了些,但根本没还清。

有一次我就说,你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你帮你爸还点债嘛。

她立刻惊叫起来:“哎哟,人家还是个宝宝嘛,哪有钱嘛。”“人家哪办得到嘛。”“养大我是我爸的责任嘛,这些钱咋个该我还嘛。”

说着,立刻收拾衣物,牵着她的混血儿子,挥着手说:“姑姑们,叔叔们,我要去我外婆家了,你们玩高兴哦。”

无论你怎么对她好,你别指望她回报你。真的,长辈们过生日或者一年里几个传统节日,有时请客,大家来了都随礼,只有她硬是空着手就来了,把孩子往别人面前一支,“我给家里添丁加口了,这就是给你们最大的礼物啊。”

醒来后嘴巴苦什么原因(甜死人的嘴巴苦死人的心)(4)

她自己父亲病了,硬是甩给她堂姐堂弟,叫他们去医院陪护好几天,她自己和朋友出去过夜生活到处玩,看都不去看一眼,还说:“我爸对他们那么好他们不该报答一下我爸啊,我也是为了避免他们将来遗憾嘛。”

一个亲戚,因为人家家里出事了,就问他爸归还借的钱。

那个欠款都已经十来年了,她爸也不好意思,就扎挣一下,把手里的钱都拿出来,全还了。

还完那个亲戚那一笔债,她爸这才发现自己连过年米都没钱买了。于是就打电话给她,问她要五百元钱应急。你猜她怎样回复她爸?

她在电话上说:“要得,我这就通过微信转给你,这五百元是给你买骨灰盒的哈,你要是拿去乱用了,将来你就直接躺泥巴头就是。”

还说:“不要说你当年养大我,我小时候你养我是你的责任,谁让你生我的?”

高兴了又说:“我是你和我妈爱情的结晶啊,你养我不是心甘情愿的吗?”

她爸五十几岁就被她活活气死了。

她爸既然死了,这才屁颠屁颠地从外国跑回来,把孝顺女儿角色扮演得绘声绘色,淋漓尽致。阴阳法师请了两三个团体,在老家敲敲打打吹吹唱唱哭哭啼啼热热闹闹搞三四天,搞得人尽皆知,家乡人都夸“某人的女儿好孝顺”,“某人好有福气”。

只不知我哥躺在那儿作何感想——要是他还能感想的话——或者说,幸好他那时躺的是电冰棺,不然,那棺材板可能真的按不住!

那置办东西全让叔叔姑姑堂哥堂姐们代劳了,钱都是经手的人垫着,人家要扮孝子嘛,哭哭啼啼地做戏,当然不能去东跑西跑,买东买西了。

好容易她爸上了山,她把收的十几万的礼钱拾掇拾掇,团巴团巴,一包袱搂着,扛在肩膀上一溜烟就回欧洲去了,说外国的家里有事,连算账都来不及,赶着回去了,那欠姑姑叔叔堂姐堂弟表姐表妹表哥表弟的钱,就一股脑儿欠着。电话上问她,就说等她回来再说,可是已经好几年不回来了。

去年,她去的那个国家疫情严重得很,视频上哭得稀里哗啦地说:周围谁谁谁都传染了,心里怕得很,想回来又回来不了。

她幺爸爸就说:“你回来啊,大家等了你几年了。”

她在视频里扯着嘴角笑,似乎有几分尴尬,心虚地说:“幺爸爸,你说那些!”

转头又没事了,对她奶奶说:“婆婆,我好想你哦,我爸死了,你千万千万千万要保重身体,长命百岁的,你不要担心这担心那的,有我呢。”

可是那一次她奶奶也就是她叫的婆婆病了,给她打了好几次电话,都没有接,她妈说她去的那个国家跟中国有时差,说不定我们打电话时,她们正在睡觉,睡着了才没接着。

她三爸爸打个失笑说:“我们一天内在五六个不同时段打了电话,她这一觉睡的,睡二十几个小时啊?就算睡二十几个小时,醒来看见家里来的未接电话未接视频,也应该回拨吧!”

她妈木着脸,没说什么,讪讪地走了。

大家分析说,准是觉得老的病了,接了电话不汇点钱啥的回来,又怕家里人说,于是索性装睡。

这恐怕就是: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醒来后嘴巴苦什么原因(甜死人的嘴巴苦死人的心)(5)

这就是我那个从小聪明伶俐绝顶机灵的侄女儿。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如果有,千万别对号入座,如果没有也别打听这个人究竟是谁,家住何处,现在怎样,将来怎样,更别打听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你只要你的身份证号码跟她不一样就行了。

哈哈哈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