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自己会说话153(鲜)

在阅读《中庸》中的“君子之道鲜矣”时,因为对“鲜”字不理解,所以下工夫研究了一下关于“鲜”字的起源与演变:

对于“鲜”字大多这样解读:

68个汉字易读(汉字自己会说话153)(1)

也有其他的解读:

68个汉字易读(汉字自己会说话153)(2)

但是笔者比较认同的是一位网友的解读:

68个汉字易读(汉字自己会说话153)(3)

这位朋友所说的“同因会意”是,与“因”字一样进行会意。

“因”,我们已经知道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渐渐向外扩展的点”。

“鲜”字也是一个会意字,但它确实是一个“形而上”的会意字。是以“鱼”和“羊”来代指动物类的野味,因为这样的动物“肉类”在蒸煮时会有“肉香味”慢慢飘散。这个“飘散的肉香味”就是“鲜”。

我们可以从它的古代文字写法的得到印证:

68个汉字易读(汉字自己会说话153)(4)

68个汉字易读(汉字自己会说话153)(5)

68个汉字易读(汉字自己会说话153)(6)

68个汉字易读(汉字自己会说话153)(7)

68个汉字易读(汉字自己会说话153)(8)

其中有的可以看出是“羊”,有的可以看出是“兔耳”有的可以看出是“鱼”,但总的来看都是“动物肉类”。

更重要的是,多数“鲜”字中都有“火”。这是“用火”加工这些肉类的明证。

同时其发音“xian”,与“见”“现”“显”“咸”等字相同或相近,则其义也大概会相同或相近。它们都有某种“表现”之意。推测出“鲜”也是一种“表现”。

“用火加工动物肉类的表现”是什么呢?一定是其“肉香弥散开来”的那种味道了。

回到“君子之道鲜矣”,就很容易理解了。即,君子之道就象煮肉发出的味道一样,香味宜人,而不明显(看不见摸不着)。“鲜”之所以有“稀少”之意,在于此味道“只有那么一丝丝”。

另一个例子是章太炎在他的《说文解字》笔记中所说“党,不鲜也”,作为“大师”其用词应当极为妥当。可以理解为“党,不是象煮肉那样的味道一样飘散不定,而是有主张、有定力的组织体”。

“鲜为人知”,之所以是“少有人知”之意,就是“鲜味只有一丝丝”之“少之又少”。

大家也可依此解读一下:“朝鲜”为什么被中原王朝称为“朝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