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全文解析(解读苏东坡传7小舟从此逝)(1)

前情回顾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1079年,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因一封写给皇帝的感谢信中暗藏讥讽朝政,招致御史台的严厉弹劾,随后又牵连出苏轼大量的诗文中对新政和朝廷不满的言论。宋神宗亲下诏狱,交由御史台查办,于是一场文字狱乌台诗案开始了。

其实这就是当朝新党人对于苏轼的政治迫害,想要把火直接引到皇帝身上,以辱骂皇帝大不敬的罪名杀掉苏轼,再牵连司马光、张方平等旧党大佬,借此机会将旧党一网打尽。

苏轼被从湖州知州的任上,被像捉狗撵鸡一般拎回了开封。关押在御史台100多天,轮番审讯,备受折磨,叫他对自己的诗词逐一解释。

而整个案卷全部都被记录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算苏轼的一大幸事了,因为没有哪个文人有此遭遇,把自己的白首诗词作品全部解释一遍,并完整的记录留存,成为研究中国诉讼史和文化史的宝贵资料。

在大牢中,苏轼一度认为自己在劫难逃。历经生死,再也大程度上成就了他后来的洒脱与旷达。

在苏轼落难期间,各方势力都在全力营救,包括一众旧党大佬,中立大臣,还有当朝太皇太后,最值得一提的是已经退居金陵的前新党领袖王安石,都写信给宋神宗力保苏轼。而其实宋神宗本人也并不想真的杀了他。

在被抓5个月后,高高举起的板子轻轻地落了下来,被贬黄州。

宋神宗通过乌台诗案达到了压制言论,整肃纲纪的目的,新党人虽然没能将旧党斩草除根,但也巩固了自己的势力,打压了对手。而苏轼吃了不少苦头,但也算捡回了一条命。

出狱当天晚上,他就又写下了两首诗,讽刺新党。这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写完之后,丢掉毛笔,搓搓手掌,骂了自己一句:“你可真是死不悔改。”这也是我们觉得他可爱的地方。

黄州生活

1080年的大年初一,苏轼从开封启程去往千里之外的黄州,今天的湖北黄冈,当年是长江边上的一个穷苦小镇。

贬谪,是一种最常见的对获罪官员的惩罚方式。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高度集中于中央,所以越是偏远也就越是穷苦,惩罚也越重。

而被贬官员本身是具有才能和影响力的,强制送到偏远之地,对他们来说是受罚,而对当地来说却大有益处。

韩愈对潮州,柳宗元对柳州,苏轼对黄州都是这样,他们的到来让这里闪耀出了一片光彩。

苏轼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团练副使相当于县级武装部长,但是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就说明了没有任何权力。当时成熟的官僚体系制造了大量这样有名无实的官衔,把被贬者囚禁于官僚体系之内,和流放犯区分开来。

其实说白了,苏轼就是一个被黄州官府监视居住的犯官。

既然是犯官,除了一点微薄的实物配给之外,是没有任何俸禄的,也不提供住宿。这一切都要他自己想办法。苏轼此前为官多年,竟然是月光族,俸禄随到随花基本上就没啥储蓄。现在到了黄州,几个月之后一家老小20多口人也跟着来了。按照当地的消费水平,每个月都要开支4000多文钱。怎么办?苏轼倒是随遇而安,钱多我就多花,现在没钱了,那我就省着花。

他把所有家底翻了出来,每个月从积蓄里取出4500文钱,分成30份150文,挂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杆子取一份下来。规定每天只花这150文,不够用也不准再拿。如果有结余就存到一个竹筒里,招待宾客用。

即便如此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所有的积蓄也只能支撑一年时间。一年之后怎么办呢?

苏轼说:管它的,等用完了再说呗,水到渠成,没必要提前焦虑。我是羡慕他的,聪明人从不给自己提前预支烦恼,而我对未来不确定的担忧时时萦绕心间,挥散不去,真是庸人自扰。

苏轼初到黄州,只能借宿在一个叫做定惠院的小寺庙里,等家人前来团聚之后,这里就没法住了。还好当地的官员都很尊重苏轼,毕竟是天下第一的大才子,因为文字狱落难,同为知识分子当然倍感同情,所以并没有把他当做犯人对待,还经常都摆酒设宴招待他。

再加上有为官朋友帮忙,就让苏轼一家人住到了一个叫做临皋亭的官府驿站。但这也不是一个理想中的家,潮湿闷热,拥挤不堪,苏轼喜欢呼朋唤友,相伴为乐,但是朋友来了这里根本就住不下。

到了第二年,一位老友帮忙,向当地政府申请到城东面一片50亩的废弃坡地。苏轼脱下文人的长袍,开荒种地,补贴家用。后来在这里,盖起了5间泥瓦房。因为是在冬天落成,大雪纷飞,环顾四周,皆为雪景,于是就起了个非常美的名字——“雪堂”。

雪堂不仅解决了住房困难的问题,还是苏轼接待宾客的地方,此后也成为他在黄州精神生活的重要象征。

而这片自己的躬耕之地,被他称为东坡,也给自己起了个雅号:东坡居士。其实这个名号还跟苏轼非常钦佩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很深的渊源。当年白居易被贬忠州,经常写诗吟咏“东坡”。在苏轼之前,东坡其实是白居易的代名词。而同为“天涯沦落人”的苏轼也以此为自己的雅号,从此才有了那个光彩熠熠的苏东坡。

苏东坡传全文解析(解读苏东坡传7小舟从此逝)(2)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苏东坡后来回望一生,觉得自己和白居易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同样的安分寡欲,处变如常,听天由命。

今天我们说起听天由命,有种不作为的贬义,其实这是儒家君子难能可贵的操守。

儒家认为,君子应着力于自己可以把握的事情上,修身,行事合乎德性。而至于人生的沉浮,那都是不可控的事情,都是命。

如今,遭受了挫折,最被推崇的价值是什么?是百折不挠,忍辱负重,要想着如何东山再起,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但这却是为君子所不齿的。

之前在节目里也分享过,儒道两家都共同确认了一点:人生在世,富贵贫贱的决定权,并非在人,而是在命。

年轻人大多是不会信命的,如果成功了,做出了一点从成绩,会觉得都是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而当人到中年,看遍了人生海海就会明白人力的渺小。

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认为自己拥有的财富地位是努力的结果,是贪天功为己有。

儒家最为推崇的人生准则是:“君子素其位而行,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

在什么样的处境下就做什么样的事情,富贵了就做富贵之人该做的事情,贫贱了就做贫贱之人该做的事情,任何处境都泰然自若。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不改其乐。

当然,这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历经大起大落,但心内却不起波澜。

那我们觉得人之常情应该是什么样子呢?穷人乍富难免会一副暴发户嘴脸,富人破产也难免怨天尤人。

之所以难以做到,所以白居易,苏东坡这些人才被后人所仰慕。对于他们来说,无论境遇好坏,该做的事情并非是改变境遇,而是永远都返回自己的内心,不断地修身,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卜算子》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的至暗时刻,这是文人的不幸,但却是文坛的大幸。因为正是有了这样的人生经历,在上了最重要的人生一课之后,才让来到黄州的苏轼成为了苏东坡。震烁古今的前后《赤壁赋》《卜算子》《定风波》《念如娇》《临江仙》全部都是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下的。一个千年后再也无人能够企及的文坛神话在这里诞生。

接下来我们就跟随苏轼的文字,看他的心境是如何从跌落谷地的哀怨不平,转变为悠然豁达的,看他是如何成为那个潇洒自由的苏东坡的。

刚到黄州的苏轼,住在定惠院里面,闭门不出,整日蒙头大睡,一直睡到黄昏才出来透透气,散散步。他的内心充满了幽怨、不平、孤独、失落与寂寞。《卜算子》这首词最能代表他当时的心境。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苏轼孤身一人,看到一轮残缺的月亮挂在树叶已经完全掉落的梧桐树枝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当然知道,但他写下的是缺月与疏桐,满眼尽是残缺与悲凉。夜已深了,就连计时漏壶中的水都已经滴完了,漏断人静,周遭一片死寂。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在这时候,有谁会关心闲居的散人在月下独自徘徊呢?或许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同样孤独的大雁能知道我的惆怅吧,孤鸿与幽人尽显孤独寂寥。人至寂寞深处,大概也就只能寄情于这夜色残月,枯枝孤鸿了吧。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忽然间,不知什么声音惊吓到了准备在枯枝上栖息的孤雁,它骤然起飞,频频回头,没有人能理解它眼中的无限哀怨。苏轼笔下的鸿,从来都是他自己。曾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鸿鹄之志高远,燕雀之辈怎知?

“有恨无人省”啊,他心里是有恨的,而且是好多好多的恨。他恨自己遭受陷害,险些丧命。他恨自己蒙受这不白之冤无处申诉,他恨自己有旷世才华,却被贬到这荒凉之地。他恨心中的哀怨不平无处诉说。

但即便如此,依然持守着胸中的一点孤傲,绝不妥协依附于人,绝不改变自己清高贞洁的秉性。所以“拣尽寒枝不肯栖”,宁愿落在清冷的沙洲上,但是沙洲是潮水退却留下的,一旦涨潮孤雁又要离开,这不过是一暂栖之地,不得安宁。

在这首词里,没有我们所熟悉的豪放与旷达,刚刚经历了一场政治迫害,劫后余生的感觉是痛苦愤懑的。

这只在惨淡月色下徘徊,心中满是伤痕,无处栖身的孤雁,正是初到黄州,还未以“东坡”自称的苏轼,但同时他所表达出的宁肯孤独寂寞,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又让我们后人是那么地喜爱。

苏东坡传全文解析(解读苏东坡传7小舟从此逝)(3)

《定风波》

苏轼当然不会一直沉闷消极下去,后来有了田地,自耕自足,盖起了雪堂,有了真正的家,朋友也常有往来,生活一点一点地被重建。

他向道家与佛家寻求智慧,反省此前的人生得失,心灵也逐渐获得拯救,他开始从容地享受起黄州的贬谪生活,也成为了潇洒自在的苏东坡。

2年之后,这平凡的1082年,却是苏东坡璀璨夺目的元丰五年,也是文学史极其有幸的一年,心境转变之后的潇洒东坡妙笔生花,诸多美文名篇集中诞生于此。

这一年3月7日,苏东坡和好友在沙湖路上漫步,春雨骤降。同行的人慌忙奔逃,狼狈不堪,而苏东坡不以为然,迎雨而行,泰然自若。回去后写下了这首名扬千古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经历了2年的黄州生活,他已经全然放下了。字里行间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虽已翻江倒海,却又不动声色。

这是太多人最最喜欢的一首词,苏东坡的巅峰之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用太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其他人都在躲雨奔走,我就这样一边哼着歌一边慢慢地走,又有何不可呢?淋雨可以是糟糕的事情,也可以是件不用在意的小事,甚至是一件趣事。而这之间的差别只是心间的一个刹那抉择。

人生在世常常患得患失,得陇望蜀,莫要被周遭的嘈杂声所扰动,任凭雨水潇潇下,都应坚守住自己的理想与使命,不急不躁,徐步而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曾经为官有锦衣玉马,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但是手中的竹杖,脚上的草鞋却比骑马来得更加轻便。其中蕴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竹杖芒鞋与锦衣玉马,二者都很好,而在经历了政治风波之后,苏东坡更愿意回归平淡朴实。

“谁怕?”

一句反问,问谁呢?问他自己,因为他此前真的很怕。在大牢之中看着碗里的那条鱼,直面死亡,他怎么可能不害怕呢?但现在,还有什么可怕的?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凭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吹打,我都能以从容达观的心境过好自己的一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微冷的春风吹醒我的酒意,抬眼望见山头的斜阳泻下一地橙黄,好一幅人间美景。风雨终究会停歇,苦难也终将过去。我们总会等到云开雾散,阳光洒下。

一边是料峭的春风,丝丝寒冷,另一边是山头斜照,些许暖阳,以景表意。当我们对人生有了这样的辩证理解,就不会深陷在悲苦挫折之中,即便在凛冽的寒风里,也能寻找到一股暖意,一线希望。

回望来时风雨走过的路,苏东坡一声长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纵使风雨交加或是晴空万里,无论是苦难还是喜乐,都以平常心待之。一切都是我们生命中的独有风景。如果我们想把那些不快乐的部分全部舍弃,会发现人生就少了一大半了。

最后这一句让整首词提升了一个境界。如果上阕中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对苦难的接纳,是对自己的宽慰,是一种儒家入世的人生态度。那么最后一句,所体现的则是佛家的彻悟。

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都是人们心中的幻象而已。在佛家看来,万法唯心,一切物相均由心生。因为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晴雨好坏的区别,因此佛家劝导人们放下执念。如果心静,则世界自然清静。再看人生中的波澜起落,当然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看到这首词,我真的是为苏轼高兴,因为终于等到了那个豁达随遇而安,坎坷熟视无睹的苏东坡,他广阔的胸怀与坚忍的意志,在吟唱间萦绕耳边。

上阕讲出了人生态度,下阕道出了生命的意义。充满了儒家入世,见招拆招的心境;隐藏着道家隐世,和光同尘的追求;释放了佛家出世,我行我素的态度。

一首小词能如此朴实又如此华丽,如此高明又如此深刻,非苏东坡意境不可得,堪称千古绝唱不为过。

《浣溪沙》

雨也淋了,词也写了,回去苏东坡就病倒了。病好之后,他又邀约好友游清泉寺,写下了一首很美《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中国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大江大河都是从西向东流的,而苏东坡在清泉寺看到了一条向西流淌的小溪。谁说只能大江东去?

光阴似昼夜不停地流水,匆匆向东一去不回,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但是我们也不必总感叹时光的飞逝和生命的衰老。这是苏东坡不服老的宣言,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对青春美好的召唤。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临江仙》

还是在这一年的9月,他在东坡雪堂喝酒,等酒醒起来已经是后半夜了,他回到住处临皋亭,结果怎么也扣不开门,于是有了那首《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半夜喝酒回到家却怎么也敲不开门,这本来是一件令人懊恼的事情,但是苏东坡一点也不烦躁,索性独自倚着藜杖站在江边,沐浴着明月清风,且听江水荡漾。

“倚杖听江声”

但他听到的并不只是江水滔滔,还有自己内心的声音。

下阕一开,突然长叹道: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长恨我自己身在宦途,命运无法自主,什么时候才能放下那些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事呢?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觉身不由己,也时常困于内心的纠结与挣扎。

当苏东坡反思到自己心中的矛盾,忽得解脱,完成了超越。

“夜阑风静縠纹平”

夜色更深,风停了,江面也平静了下来。其实哪里是环境安静了,而是他的内心的波涛平息了。万物皆由心生,内心平静了,那么眼前耳畔的一切也就都跟着平静了下来。

这让苏东坡豁然开朗,如何从人世间蝇营狗苟的纷扰中解脱出来呢?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人与天地的广袤相比何其的渺小,人生与自然的永恒相比又是何其短暂,那我为什么还要纠结于人世间的琐事呢?

不禁生出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遐想,就让我驾着一叶扁舟,随波逐流,任意东西吧。将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化在这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这世间再大,终究也还是抵不过苏东坡心灵的辽阔。

听到这里,你觉得怎么样?这些诗词美吗?太美了。有没有那一句深深地触动到你的心底呢?说真的,能和你聊苏东坡对于我来说完全就是一种享受。

文坛史上光彩夺目的1082年,苏东坡的奇迹之年,到这里都还没有说完。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三咏赤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