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大奇书最晚完成的(从四大奇书看明朝书商是如何发财致富的)(1)

今天大家读到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有三本是出于明朝,更有“明代四大奇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的说法,其实这种提出亦是当时书商们的商业手段,都是套路。

明代四大奇书最晚完成的(从四大奇书看明朝书商是如何发财致富的)(2)

《红楼梦》程甲本

明代是中国刻书的一个高峰期,有官刻、私刻、坊刻等。官刻是朝廷官方的印书机构所出的书,私刻是私人出资延请刻工雕版成书,比如给自己的老师或者长辈刊印著作。真正决定明代印刷行业气质的,是坊刻。坊刻就是书坊出的书,书坊的地位跟现在的图书出版公司差不多。

都说明代有资本主义萌芽,而且都举纺织业为例,其实书坊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明代的书坊非常兴旺,各地尤其是江南苏杭,本来就是工商聚集之地,市民阶层初步形成,又多文人墨客,文化昌盛,连带着印刷业也跟着发展起来。

而当时的书价又相当贵。万历年间《大明统一志》,每部纹银三两,其他书籍相对便宜。比照万历年《宛署杂记》提供的当时物价,一两银子可以买三百多斤大米,上好猪肉可买八十多斤。卖书在那个时候,可谓是暴利行业了。

书商们的销售渠道非常畅通,销售理念十分先进,制造成本十分低廉,利润十分巨大,那么他们还缺什么呢?

跟现在书商面临的情况差不多,缺好稿子。

明代书商们无所不印,经史子集、医书农书,道藏佛典等等,时人诗文乃至高考作文精选,每年刊行数量巨大。但他们很快发现,明代的老百姓、尤其是城市里的老百姓和现在的人们喜好一样——最喜闻乐见的是各种通俗小说。书坊里卖的最好的,永远都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畅销书。清人金缨《格言联璧》:“卖古书不如卖时文,印时文不如印小说”,正是书商经营的诀窍。

明代四大奇书最晚完成的(从四大奇书看明朝书商是如何发财致富的)(3)

《金瓶梅》绣像

罗贯中、施耐庵写出好书,三国水浒被各大书商印了一次又一次,版本无数。这些畅销书从明初开始,出了一遍又一遍,到了嘉靖年间,稿荒和对新书的渴求已经到了巅峰。书商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条特别奇葩的路来。

当时有个书商叫熊大木,在印一本书,记录岳飞事迹的《精忠录》。印完了审校,他突然脑子一激灵:《精忠录》是史书,没什么意思,但如果把它写成三国那样的小说呢?关于岳爷爷的通俗演义,那得多牛逼啊!

可惜熊大木实在没什么写作天分。他把史书拿大白话讲了一遍,还舍不得删,把岳飞的所有奏章、题记、檄文、书信全扔进去了,文学效果惨不忍睹。别看这书写得糟糕,当时销量却十分惊人。现在能查到的版本,就有七种,也就是说至少先后被七家出版商翻刻过,甚至其中一个版本还是内府本。换句话说,嘉靖皇帝有空,还让经厂刻成御本来欣赏。

可见当时市场上的读者饥渴到了什么地步。

万历二十年,一部神书横空出世,书名《西游记》。市场上都疯了,没见过这么牛逼的小说,情节有趣,文笔也极赞,跟原来那些粗制滥造不可同日而语。

这个时候一位营销界的绝世强者横空出世,姓余,名象斗

他亲自上阵操刀山寨,速成了一部讲真武大帝的《北游记》,然后又出了一部讲华光的《南游记》,全是自己写的,文字粗陋不堪。他还从吴元泰那儿买来讲八仙的《东游记》,盗了《西游记》的版权,凑成一部东南西北俱全的《四游记》,扔到市场上去卖。读者早听说西游记的大名,听说又出了三部,高兴坏了,立刻掏钱去买。

余象斗作为营销天才的杰作不止于此,例如他对每本书的插图都十分重视,上面是图,下面是字。虽然余家的刻工比起当时顶尖的雕工水平差得远,但架不住图多,图多就易读,读者就愿意买。书名后缀还往往以“批评”、“评林”结尾。首创了今天视频网站的弹幕体,对一些旧书夹以注释批评,读者边读边看他在书旁发的议论,等于是买了一条吐槽评论的弹幕。

明代四大奇书最晚完成的(从四大奇书看明朝书商是如何发财致富的)(4)

《四游记》后世还又再版

书商赚得多,自然就会遇到他的克星——盗版

当时的大才子李渔改定《金瓶梅》,又写出《玉蒲团》这类生活小说,广受欢迎,苏杭的书商都盯着。他每出一本,书商都盗刻一本,不出几日,千里外市面上就有盗版了。有一次,李渔南下广东,走到一半想起来东壁简陋,恐有盗贼侵入,就写信回家,提醒家人把出书用的雕版挡在东边。等到他回来,发现雕版也被偷走了,过了几天,市面上出现一模一样板式的盗版书……盗版盗版,有传说即从此事而来

后来有的书商会在自己每本书里加自己的肖像,这估计是最早的激光防伪标签儿功能了,至于效果只有天晓得。冯梦龙在《智囊》里讲过一个故事,说某书坊主怕自己的书被盗,还没出,就先跑到衙门说有人偷了他的书稿,谁要是盗版谁就是盗贼,让衙门发出海捕文书去抓盗版者。其他书商吓得惶惶不可终日,他趁机再上市,总算版权得全。

虽然有盗版问题,但书坊兴盛,又不像清朝有文字狱等问题,卖书还是免税的。真要是穿越到了明朝,做个书商发家致富估计也不比当什么王爷差!

一点后话:经典的形成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官方认定,如儒家经典,在很多朝代作为意识形态建造的最主要工具,是读书人科举考试的教材,轻易就被经典化;还有一种路径就是这种受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作品,这其中当然有商人背后的营销套路和推波助澜,但其内容肯定是迎合了当时的大众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传播量。可能在当时可能会被诟病为“大俗”,但在不断传播和诠释的过程,在不断被经典化的过程中,“大俗”就逐渐转为“大雅”,比如今日之《红楼梦》和《金瓶梅》。今天的网文似乎还不大登得上主流文坛,但相信时间的力量,那些有着极大读者基础和影响力的作品一定会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笔。(随便BB两句)

明代四大奇书最晚完成的(从四大奇书看明朝书商是如何发财致富的)(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