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网络出现了铺天盖地的“以爱之名,纪念三毛逝世三十周年”特别活动报道。通晓12国语言,游历了几十个国家的三毛,是至今少数仍被追捧、被怀念的天才名作家。可是,大家是否知道,这位天才作家,写作之路居然是从逃学开始,她曾经是一个“没路可走”的自闭症少女。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毛的写作人生,是如何从逃学少女逆袭成天才作家的。

三毛的文学生涯(33岁出版第一部作品)(1)

逃学读书,19岁三毛发表第一篇文章《惑》

还不到三岁的三毛跑进家中的“图书馆”,打开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张乐平的漫画《三毛流浪记》。她,找到了这一追随终生的符号代码:“三毛”。

三毛原名叫陈懋平。三岁的三毛,已经会认字,不愿书写笔画繁多的“懋”字,将其从名字中抹掉,坚持改名陈平。她家人非常尊重她,也没说什么。

渐渐地,家里的杂志和报纸满足不了三毛的求知欲,于是她又跑到堂二哥的书堆去“淘金”,无意中她接触了鲁迅、巴金、老舍、周作人、郁达夫、冰心的作品,她似懂非懂地读完了全部书,开始感悟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后来大堂哥说这些书是“禁书”,全部烧掉了。

从此,三毛开始了租书生涯。那时,家里经济状况不好,但她依然没放弃读书。有毅力的三毛,总能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每件衣服口袋找到钱去租书。书店老板很好,经常推荐适合三毛和她姐姐阅读的海外译作、文学名著等。对名著爱不释手的三毛,上五年级,她甚至在课堂上,把《红楼梦》藏在裙子下面看。

三毛称自己读书的方式是“吞”,毕竟只有在更深更广阔的世界里才能获得满足感。

初中的暑假,因为搬家,三毛又意外的发现了父亲的“宝藏”,一套套线装本的精美的俗套小说。三毛欣喜万分,租书不间断,现在又多了父亲的这份“精神食粮”,她如获至宝。于是,她连坐公车,都挨着车里的柱子旁若无人地读书。

尽管初中的三毛疯狂爱读书,可是她在学校有四门功课跟不上。为了应付考试,她开始发奋,废寝忘餐背下数学课后题,意外的数学取得满分。可是,数学老师却污蔑她作弊,并当全班同学的面,在她脸蛋用墨水画满了鸭蛋。

三毛不能接受来自老师同学的羞辱,她开始长期频繁地逃课。她若无其事准时上学放学,人却出现在沉静的墓地中读书,常人认知中恐怖的场所却成了三毛的天堂。

离经叛道的三毛越走越远,成了异类,有说她是自闭症。初二时,她父亲无奈下让她正式退学,在家里练习写作、绘画。宽厚仁爱的父亲又专门为她定做了一个五层的书橱,让少女三毛成了十足的书奴。三毛19岁时,处女作《域》,经顾福生老师推荐,发表于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杂志第五期,署名陈平。

自从《惑》在《现代文学》上发表后,三毛就从她的自闭世界走了出来,从此踏上写作之路。

三毛的文学生涯(33岁出版第一部作品)(2)

情定撒哈拉,33岁三毛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1973年,30岁的三毛重遇在西班牙求学期间认识的荷西,两人结婚并定居撒哈拉沙漠。

然而,撒哈拉沙漠条件艰苦,荷西的工资也非常低,不够家用。深爱着三毛的父母经常从台北给他们寄日用品,可是邻居总是来“借用”,有借无还。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经济越加拮据。

为了赚取稿费帮补家用,三毛应台湾《联合报.副刊》邀约,重新拿起笔,以“三毛”为笔名,在该报刊连载记录撒哈拉沙漠生活的文章,广受关注。《中国饭店》、《沙漠观浴记》、《素人渔夫》、《娃娃新娘》、以及《荒山之夜》等文章就是在那时候写出来的。

1976年,在撒哈拉生活的这些有趣文章,均被收录在三毛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里。作品一经问世,立即红遍中国大江南北。从此,三毛的异域风情成为人们竞相追捧和模仿的对象。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三毛将婚后生活描述得趣味横生,她扬扬自得地叙说如何成为沙漠里的赤脚郎中,怎样开起中国饭店、免费女子学堂,也不无遗憾地谈起沙仑的愚蠢爱情,感慨着当地令人唏嘘的传统婚姻和习俗,她还介绍了如何在茫茫沙海里安下自己的小家,如何历经艰难得到了沙漠驾驶执照等等。

接着,《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橄榄树》、《一条星光大道》等文集接连出版,三毛拿到了丰厚的稿酬,两人的撒哈拉生活终于有了起色,偶尔还能出去旅游享受生活。《橄榄树》后来还被选为电影《欢颜》的主题曲,家喻户晓。不仅如此,她还与荷西一起翻译了西班牙漫画《娃娃看天下》。

撒哈拉沙漠生活时期的三毛,文字风格与以前截然不同,字里行间洋溢着热情奔放与豪迈洒脱。艰苦的环境,却活得如此鲜活,三毛的文字深深感染了广大读者,受到大陆及台湾文艺青年的狂热追捧,一度掀起了“三毛热”。

可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1979年,荷西在潜水中意外丧生。三毛失去了一生挚爱,世界轰然倒塌,从此告别撒哈拉沙漠,回到了台北,她的故乡。

三毛的文学生涯(33岁出版第一部作品)(3)

回归台北,最后10年人生,三毛走上写作巅峰

回到台北的三毛一心写作。写作,成为了她缝补自己那颗破碎之心的唯一方法。她把痛苦留给自己,再把感动送给世界。三毛,依然光彩夺目。

1981年,在《联合报》的特别赞助下,38岁的三毛带着摄影师米夏,开始为期半年多的终南美洲之旅。她们走过墨西哥、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等国家,回台后多次进行公开演讲,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出版。一夜之间,三毛声名鹊起。

1986年,43岁的三毛被台湾多份报刊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1987年,三毛出版有声书《三毛说书》及《流星雨》。1988年,三毛联系上了“三毛之父”,《三毛流浪记》作者张乐平,并于1989年回大陆探亲时,专门拜访了张乐平先生,并称其为“爸爸”,一带夙愿,了却童年遗憾。

1989年9月,46岁的三毛在楼梯跌下摔伤,三根肋骨摔断,断骨插入肺里。养伤期间,她不顾伤情,在病床上为林青霞创作剧本《滚滚红尘》。1990年12月,电影《滚滚红尘》入围台湾金马奖。

三毛从逃学少女一跃成为天才作家,受大众追捧,可是背后她的伤痛与付出又有谁能真正懂?

回归台北后,三毛在家疯狂写作。她谢绝任何来访,不接电话,不看报纸,甚至吃饭睡觉都成了可有可无的事。她母亲心疼写道:“我现在恨不得讲出来,她根本是个‘纸人’。纸人不讲话,纸人不睡觉,纸人食不知味,纸人文章里什么都看到,就是看不见她的妈妈。”

父亲对此亦有看法:“女儿写作时,非常投入,每一次进入情况,人便陷入‘出神状态’,不睡不讲话绝对六亲不认——她根本不认得了。但她必须大量喝水,这件事她知道。有一次,坐在地上没有靠背的垫子上写,七天七夜没有躺下来过,写完倒下不动,说:‘送医院。’那一回,她眼角流出泪水,嘿嘿地笑,这才问母亲:‘今天几号?’那些文章在别人看来不起眼,而她投入生命的目的只为了——好玩。”

一段时间,三毛同时写三本书,还着手翻译12万字的《刹那时光》。另外,又答应滚石唱片公司,写一整张唱片的歌词。那时刚好碰上母亲患癌住院,她思想压力非常大。一次,在探望完母亲走出医院后,她竟忘记家在何处。

三毛曾说,写作是她生活中最不重要的一部分,它不过是蛋糕上的樱桃。此时,樱桃已经比蛋糕重要得多。

可是,生命到了燃尽的地步,追求与自我都显得失去意义。三毛与之而来的疾病、失眠、困顿、失落、受挫,让她觉得活着成为一件负担累累的事,即便生命这本秘籍没有写完,却再也不知道未来该要怎样才能进行下去。这样活着,于三毛而言,已经与死无异。

1991年1月4日,48岁的三毛在医院过世。

三毛的文学生涯(33岁出版第一部作品)(4)

写在最后

斯人已去多年,但她从未走出读者的记忆。今天,我们依然怀念三毛。

贾平凹哭三毛:三毛是死了,不死的是她的书,是她的魅力。她以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创造着一个强刺激的三毛,她的死更丰富着一个使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作家。

作家司马中原评价三毛: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在众多优秀的作家中,三毛淡泊名利,却在写作上获得巨大成功。三毛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奇女子。她一直以“我”在中心,将她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以及价值观,一一展现给芸芸众生。

其次,三毛的好,一半在文字,一半在她独特壮阔的生活方式。她的笔下是一座人情温暖的花园,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人间。她的作品就是她的人生,她只是在用真情、真性感受生活;用真善、真美看待人性。真,就是她追求的平凡。另一方面,在人们眼中,三毛既是作家,也是旅行家,是梦想家更是实践家。她靠一个洒脱的灵魂,实现了对生命的追问。她的旅行没有目的,不是形式,而是一种探索的过程,她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无悔,变得厚重。

最后,三毛的作品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尽管她长期漂泊海外,但她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在《亲不亲,故乡人》中,她字里行间流露着爱国之情:”我流的不是其他民族的血液,我所关心的仍是自己的同胞和国家。在国内,也许你是你,我是我,在路上擦肩而过彼此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当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时,请不要忘记,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

这就是13岁退学,19岁发表第一篇处女文章,33岁出版第一部作品的天才作家三毛;

这就是用一生书写和传递爱与善的爱国同胞三毛;

这就是一个充盈着人道情怀,感动你我的作家三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