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的阳光,平凡的力量——《北大青年》2014年新年献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北大毕业献词?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北大毕业献词(燕园的阳光平凡的力量)

北大毕业献词

燕园的阳光,平凡的力量

——《北大青年》2014年新年献词

这是我们在2014年的第一次相见,《北大青年》向诸位问好。

我们一起感怀逝去的一年。长空鸣雁,芦花飞扬,不知不觉中树木添了年轮,父母添了皱纹,而当年的年少轻狂也稳重了几分。或悲或喜,或苦或乐,或梦或痛,都在这新旧之交的日子,凝成一个句号,让我们在心里,寻找新的开始。

我们一起迎接燕园的阳光。燕园常新,阳光常在。对我们来说,以及和我们一样对善良与美好抱有憧憬的人们,阳光是永恒的。它存在着,生长着,为的是让人们在最单纯的精神传统中相逢,在最渊博的历史积淀中汲取力量。

过去的一年,我们踏遍燕园的角角落落,相伴未名的风风雨雨。

过去的一年,我们聆听每一句质朴厚重的话语,呼喊每一个坚定有力的声音。

我们观察、追索,希望能在普通人的身上,寻找能够安放生活的根基;

我们感受、思考,期冀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持久的温暖与感动;

我们记录、报道,力图用自己的笔传递正能量,让自己的心灵终能散发光芒。

无论是卖糖葫芦的小哥,还是南门保安;无论是万泉河小学的校工子弟,还是第二教学楼的夜行族,值得我们书写的,不是他们的平凡,而是他们的梦想。我们深知,每一群人中都有英雄,每一个人都有梦想。所有的英雄、所有的梦想,汇聚在一起,正是中国真实的模样,正是时代进步的力量。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力量,无论是你,抑或是他。

新的一年,在微信、在人人、在报网,《北大青年》向诸位问好。

报纸虽小,情怀却很大;文字虽小,梦想却很大;故事虽小,力量却很大。

过去的一年,宿舍楼里加装的空调、京师大食堂的宣告终结、校园网端口的改进升级、本科生宿舍作息制度的热烈讨论、校方更加及时的舆情反馈……这是“世界一流大学”前进的步伐,更是这个时代跳动的脉搏,让你我欣喜,让你我感奋:身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没有不可能。

新的一年,我们许下三个愿望:关于北大,关于青年,关于报社。

“我们的关注,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责任。”在这个变革的时代,需要有人为平凡著书立传,需要有人为进步不倦探索,我们若不能成为追随者,至少也应是拥护者。

一切文明肇始于尊严,一切进步发轫于权利。对尊严的捍卫,对权利的坚守,正是北大的情怀之基,更应是《北大青年》人的进步之源。我们不能彼此耳语,而要朗声张目;不能犬儒畏缩,而要挺身而出,让青年的声音在阳光下汇聚,让思想的力量在此刻焕发荣光。

“不要问国家能为我做什么,而要问我能为国家做什么。”我们正在走向社会的中坚,不是因为我们身居庙堂,不是因为我们腰缠万贯,我们甚至不比我们的父辈更优秀,只是因为我们身处这个历史关口、身居这所光荣学府,我们有机会把中国变得更好,就有责任把中国变得更好。

当我们的后代生活在一个比现在更好的时代,当有一天他们追问我们的故事,我们可以无愧于心:我们没有推卸责任,更没有辜负良知,为了文明、秩序与进步。在那些年里,我们,为这方校园,以至为这个国家,曾经竭尽所能。

从红楼飞雪到未名塔影,启蒙的使命从未消减,常识的回归从未结束,德先生、赛先生从未离开。北大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格调。我们企盼这所校园能哺育出这样一群学子:现实者不功利,理想者不空谈,仁爱者不软弱,刚直者不偏激:每个人都是尽责的公民,每个人都能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每个人都能为他人的幸福拓展纵深。

一湖一塔,守护这片圣地;新人新梦,孕育它的灵魂。生在这个年代,让一部分人变得浮躁、虚伪、“精致地利己”;但生在这个时代,我们还有另外一个选择:接过启蒙与复兴的大旗,做一个北大引以为荣的公民。唯有如此,北大之梦、民族之梦才有了最真切的依靠;唯有如此,我们对燕园的爱才会显得更加平静、深沉而坚定。

只要我们往前一步,这个国家就会往前一步。在解构的年代、怀疑的年代,更需要我们擦拭信仰与希望:去关注,去担当。2014,从燕园前进,去改变。

《北大青年》报社编辑部

2014年1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