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肋插刀人生感悟(这是一个为朋友两肋插刀)(1)

01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这是一句名言。

真正的伯仁是谁?

这句话的原话出自《晋书·周顗传》。

周顗,字伯仁。

既然有人不杀他,他却因为此人而死,看起来有点扑朔迷离。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呢?

这是一个默默为朋友两肋插刀,却被插两刀的故事。

02

这件事要从诸葛亮最大对手司马懿,他的重孙司马睿说起。

西晋灭亡了,琅琊王司马睿只有南下,在江南士族中颇有影响的王敦和王导这一文一武两兄弟拥戴下,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他就是晋元帝。

王敦和王导作为东晋的开国功臣,当然是司马睿执政最倚重的势力。司马睿既然很器重王氏兄弟,王氏兄弟在为司马睿朝廷卖命的同时,也在壮大自己的势力,因为那个年代,谁都有当皇帝的可能。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和政治格局呢?

从当时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可以知道:“王与马,共天下”。王家居然还排在司马家前面,可见王家的势力有多大。

朝廷的和谐是短暂的,斗争是永恒的。

当飞扬跋扈的王敦掌握兵权后,可能要成“光杆司令”的司马睿心里当然不安,总是在想办法教训一下王敦。

这时候就把朝廷内部矛盾上升到敌我矛盾了,司马睿和王家之间的关系呈现剑拔弩张之势是必须的。

既然大家都快撕破脸了,在京城外的王敦一不做二不休,起兵了。可是他忘了,他还有一个兄弟王导啊。

王导正在东晋为相啊。这时候,司马睿手下大臣刘隗和刁协力劝立马杀掉王导,把王氏家族一律诛杀以绝后患。

这是一个狠招。

03

事态的发展,王导看清楚了的。怎么办?那就认罪要赶快啊。

于是,王导带着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都在宫门外候罪,希望司马睿能见他,叙叙旧,表表衷心,坚决和自己的兄弟王敦一刀两断!主要目的还是希望皇帝能网开一面,饶过他们一家老小。

说这么多,你要问那个周伯仁在哪里呢?怎么不见他出来做好事,这不正常啊。

不要急,周伯仁出场了。

这天,腿都跪麻了的王导终于看到了周伯仁了,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高呼:"伯仁兄,我王家一家大小百余口性命都交到你手上了!“但,周伯仁头都没有转过来,根本没看王导一眼,径直走进司马睿的皇宫。

周伯仁以这样方式出场,的确很拽的样子。

周伯仁的确有拽的资格。

周伯仁出身世家大族,他的父亲安东将军周浚曾参与灭吴的统一战争,立下战功,被封为武城侯。周伯仁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为当时的名士们所推崇。

回到建康的周伯仁被司马睿留在了身边,担任军谘祭酒等职。317年司马睿称帝建立东晋,周伯仁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职。

这样看,周伯仁和司马睿关系是好朋友的关系,有说得上话的资格。

04

王导这样希望周伯仁救他全家,也不是偶然。

王氏兄弟与周伯仁自幼相识,关系非同一般。

据说一次王导枕着周伯仁的膝盖,指着周伯仁的肚子说道” 里面装的都是些什么?” 周伯仁答道:“这里面空空洞洞的,不过像你这样的人足可容纳数百个。”

看这关系也是好得很。

但是一般有才的人都有点孤傲,说话还很伤人。周伯仁除了拥有前面两个“特点”外,还特别非常喜欢喝酒,这一喝一亢奋就更容易出言不逊了。

喝酒误事,都是有传承的。

虽然不看王导一眼,但周伯仁一进宫首要任务就是向司马睿保证王导是忠诚,对朝廷是有用的,主要说明王导是忠臣,不能因为他兄弟起兵谋反,而杀王导。

司马睿因为相信周伯仁而把他的话听进了。

喜欢喝酒的王伯仁就在宫中喝得大醉才出宫。

问题又来了。

王导还等着周伯仁回话,说说求情的情况啊。

跪的腿都麻木的王导看到周伯仁一出宫,又在呼叫周伯仁救他们一家老小的性命。

可是,喝麻了的周伯仁是怎么做的呢?他又是不理人,路过王导身边反而转头对随从大声说,我要诛杀那些乱臣贼子,换取金印,挂在手上!

话虽然这么说,可是周伯仁一回家害怕事情有变,又赶紧上书司马睿证明王导是忠臣,没有罪,不可杀。在周伯仁的强力救援下,司马睿没有对王导及家族动手。

可惜了,王导并不知道这样的内情啊。

孤傲的周伯仁默默地为王导两肋插刀,但王导不知道啊。

05

仇恨的种子就在王导的心中埋下了。

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伙都见死不救,那不是兄弟就是仇人了。

不久后事情起了实质性变化。

王敦起兵成功,攻入京城。

占领京城后,王敦把周伯仁叫来说说聊斋。

以前王敦救过周伯仁的命。

周家是将门,但周伯仁丝毫没有继承他父亲的军事才干,刚被司马睿派到荆州当刺史就被人打的狼狈逃窜,辛亏王敦、陶侃出手相救,才幸免于难。

所以,王敦一见周伯仁就说:“伯仁,你的确辜负看我啊。”可是性格倔强耿直的周伯仁却说:“你举兵反叛,我亲率大军而不能扺抗,朝廷军队溃败,是我有错,因而是有负于你的。”

王敦念旧并没有当场杀他。但有人劝周伯仁,目前形势危急,还是趁早逃吧,可是他决意要与朝廷共存亡。

王敦进京了,王氏家族重振雄风。那么朝臣势必重新洗牌,特别是威望很高周伯仁的工作如何安排,就是头痛的头等大事。

自己是武将常年在外,周伯仁的情况自己的兄弟王导最熟悉。

于是王导的态度决定周伯仁的生死。

06

王敦问王导,以周伯仁的才干怎么都可以做个三司(司徒、司空、司马)之类的官职吧?王导还在对那天周伯仁在皇宫前的”恶劣“表现仍耿耿于怀呢。

王导默不作声。

见此,王敦又说,那么降一级,做个尚书不算屈才吧?

王导仍然默不作声。

王敦知道王导不说话,其实就表明了一种态度。

王敦继续说,既然让他都不能胜任这些职务,那就没有什么用了,留下就是一种威胁,那干脆杀掉,如何?

可惜了,王导仍旧没有做声。

王导的默不作声,就坚定了王敦杀周伯仁的决心。

公元322年,54岁的周伯仁押至石头城南门外处死。临行前周顗面色不变,举止自若,旁观的人见此都伤感流涕。

至死,周伯仁都没有说出给司马睿求情救王导及王氏家族的事情。

他并没有靠这个求生。

07

后来,王敦之乱平定后,王导检查以前的宫中奏折,发现了周伯仁当年营救自己的奏章,言辞恳切,殷勤备至。

王导拿着这封奏章,痛哭流涕,悲不自胜,这时候才知道当年周伯仁为就自己费了多大的心,冒了多大的险。

可是,人死不能复生。

这成了王导一生中最不能承受的事情。

后来,王导对自己的儿子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自此“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流传至今。

在我们赞扬周伯仁有气节,是一个坦荡的君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有什么事情一定要完整合理的讲出来,有一些“高傲”的秘密会要你的命。

同时,你为别人做了好事,特别是为别人做了生死攸关的事情的事后,一定要当事人知道。因为当事人不知道你为他做这件生死攸关的事情,搞不好搞就会变成你自己生死攸关的事情。

这不是随便表功,而是你做了,有什么不可以说呢?

为朋友两肋插刀,也得让朋友知道你“插着刀”啊。

伯仁气节无敌,但处理的方式欠佳。

这的确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

两肋插刀,是一个技术活!乱插,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