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这句流传千古的语,耳熟能详,道理大家都懂,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思考长远,眼前就会出现让人忧虑的事情。这句话告诉人们,要有长远意识和忧患意识。

0 1 凡事要看长远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说明了长远与眼前的关系,没有远虑,就可能有近忧,二者是因果关系。所以,告诫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而不看长远,如果不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可能就会被近忧所困。

论语人生有四重境界(论语要想没有近忧)(1)

凡事都要深谋远虑,《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办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做到计划先行。做任何事情,如果在做之前做好了计划,那么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幅度提高;如果事先不做好计划,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

要想成就任何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认真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民间有句俗语,“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就是说过日子要看眼前,还兼顾长远,这样才能过好日子。

论语人生有四重境界(论语要想没有近忧)(2)

会过日子的人,计划过日子,从长远考虑来安排用度,平时过日子精打细算,能省一点就省一点,为将来的生活留下更多的回旋余地,“日计不足,岁计有余”,反而穷日子过得不逼仄。

不会过日子的人,本来家里生活还算富足,反而把日子过成捉襟见肘。就是因为这些人过日子无明确目标,无周密计划,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有不充足的时候,只顾眼前的享乐,任意挥霍,结果使生活难以为继,许多败家的人就是这样。

论语人生有四重境界(论语要想没有近忧)(3)

孔子说,“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长远的打算,如果只顾眼前利益,目光短浅,就做不成大事,也不可能长远。所以,要着眼眼前,又要放眼未来,懂得替未来考虑,为成就未来,不要只顾眼前一点小利益,为眼前的一些小利益花费太多心力,要从大局、长远着眼。

0 2 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人们之所以考虑长远,除了在目标,还因为未来很难讲会发生什么事,不能因为眼前太平,就以为万事大吉,而要想着未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尽可能做好预防的工作。

孔子在此告诫我们,在事情比较顺利的情况下,要懂得居安思危。如果没有远虑,就有近忧。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忧患意识很强的民族,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论语人生有四重境界(论语要想没有近忧)(4)

《易经·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安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出现的危险,生存的时候不忘记会出现灭亡的可能,国家大治的时候不忘记可能会出现的祸乱。所以,居安思危就能使本人身体安宁,国家也得以保全了。

《荀子·仲尼》:“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聪明人做事,圆满时考虑不足,顺利时考虑艰难,安全时考虑危险,多方面做好准备,仍然怕遭到祸害,这样即使办了很多事情也不会失误。

论语人生有四重境界(论语要想没有近忧)(5)

具有忧患意识,才会在好的时候想到不好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当丰衣足食的时候,要考虑到将来可能会发生天灾人祸,缺衣少食,这时候就要饱存饥粮,把好日子当穷日子过,细水长流才能年年有余;处在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时候,就要考虑将来社会动荡的时候,就要早做打算,时时防备,不让动荡产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智慧。

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做事,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眼前的形势再好,都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论语人生有四重境界(论语要想没有近忧)(6)

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考虑事情,就可以从容办事并获得成功;在忧患未产生之前就考虑忧患,就不会发生灾祸。事情发生了才去考虑如何处理,忧患发生了才去考虑如何应对,只能叫亡羊补牢,虽有益处,毕竟损失出现之后的弥补,伤害和损失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如果及早打算,有可能避免灾祸的发生,即使发生了,因为心里有准备,有应对的预案,能够及时挽救,就会把灾难降到最低。

结束语

李白高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那是诗人的潇洒,那是不差钱的豪放,与普通人无关,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千金散尽”能否“还复来”,这还真不好说,很多人往往不复来。所以,不能为眼前一时的潇洒,让未来苦逼。

#品书团##翘楚读书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卫灵公篇》:

【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