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代有一个成语,叫作“敲骨吸髓”,比喻上层人士对底层人民残酷地剥削。可是您并不知道,其实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有了关于敲骨吸髓的技术。至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简述卧薪尝胆来源及历史典故(华夏有句成语叫敲骨吸髓)(1)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我国古代时期,文化已经趋于繁荣,在生活生产过程中,人们总结出大量的成语,用以形容各类事物,贴切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比如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敲骨吸髓,就是一个特别好的例子。敲骨吸髓的本意是,敲开骨头吸取里面的骨髓,可是在生活中,常常被人们形容少数人对于劳苦大众的剥削与压榨,特指逼迫到极限的盘剥。其实敲骨吸髓的习惯,也是鄂伦春人特殊的生活方式。

简述卧薪尝胆来源及历史典故(华夏有句成语叫敲骨吸髓)(2)

鄂伦春族是我国东北地区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他们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及黑龙江省等地,主要以原始的狩猎生产方式生活,语言和习俗自成一体,颇有一脉传承的态势。鄂伦春人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主要以狩猎的方式生活,野兔、野鸡、鹿等等野生动物,都在他们的食谱之中。鄂伦春人猎取到鹿时,往往会将鹿肉剔干净售卖,并将鹿皮、鹿茸等刻意加工,卖出更高的价格。可是您也许并不知道,其实相比于鹿皮和鹿茸,鹿骨髓的价格却更高。

简述卧薪尝胆来源及历史典故(华夏有句成语叫敲骨吸髓)(3)

鄂伦春人在剔干净鹿肉之后,会将新鲜的骨头全部收集在一起,进行集中处理。处理的手段也很简单,就是采用“对向砸击取髓技术”,将鹿的骨头全部敲碎,取出里面的骨髓。可别小看骨髓,因为骨髓的价格十分高,如果将其磨成粉售卖的话,每斤价格在七八千块钱左右,据说它是良好的滋补品。

简述卧薪尝胆来源及历史典故(华夏有句成语叫敲骨吸髓)(4)

谈到这里,您一定会为鄂伦春族敲骨吸髓的技术而感到惊叹,实际上大可不必,因为敲骨吸髓绝非鄂伦春族的专利,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存在此类技术了。陕西西安沣镐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附近,在西周时期,此地一直被称作是“镐京”,是当时西周王朝的都城。1933年时,北京考古队首次在西安地区发现沣镐遗址,并对其进行了研究,至1951年间,沣镐遗址一直受到了国内考古界的多次调查研究。直到1983年时,考古队在沣镐遗址内又发现建筑规模较大的宫殿遗址,对于了解沣镐遗址的全貌产生了十分重大的意义。

简述卧薪尝胆来源及历史典故(华夏有句成语叫敲骨吸髓)(5)

据考古资料显示称,在沣镐遗址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文物,其中包括鼎、簋、尊、罐等等,与此同时,大量骨器的出现,也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原始状态。值得一提的是,专家们对骨骼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地下埋藏的骨头都十分破碎,并且断茬处十分不整齐,确定骨头都是被人为敲碎的。由此考古专家们断定,当时的人们也已经意识到骨髓的重要性,所有被发现的骨头,几乎都被敲开取出骨髓。

无独有偶,在湖北巴东店子头遗址之内,考古专家们也发现了类似于沣镐遗址内的诸多碎骨,它们被敲击的碎裂程度极高,甚至令人感到惊愕。考古专家无不十分震惊地承认,当时的人们早就掌握“对向砸击取髓技术”,也就是在新鲜动物管状骨骼相对应的两面,沿骨髓纵长轴进行连续大力敲击,将里面的骨髓完整取出。不得不说,这项技术是一项古老而又专业的肉食加工技术。

简述卧薪尝胆来源及历史典故(华夏有句成语叫敲骨吸髓)(6)

由此我们也能看出,敲骨吸髓的技术,绝对不是现代人才研究出的方法,而是早在7000多年前,它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现代人敲骨吸髓的方式,已经从原始的敲击方式变成了电锯切割,但是我们仍然不应该忘记传统,因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诠释传承的真谛。

参考资料:《东北故事》 魏巍伟著 吉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