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之心的论证思路(聪慧者变愚之思想根源的探究)(1)

通览韩愈的《师说》一文,他在文章的结尾处这样写到:“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李家的孩子名蟠,十七岁,喜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通览学习,不受时俗的拘束,求学于我的门下。我赞许他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下《师说》这篇文章来送给他)。”

人皆有不忍之心的论证思路(聪慧者变愚之思想根源的探究)(2)

其中的“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这似乎是交代了韩愈写作《师说》这篇文章的思想动机了。其实不然,这仅仅是韩愈的托词而已。

其中的”时”即为世俗、习俗。亦即当时士大夫阶层广泛认同的“以师为耻”的愚昧陋习。作者以表扬李潘“不拘于时”为前提,展开对世俗偏见的抨击和讽刺,这才是作者写作《师说》的真实意图。

人皆有不忍之心的论证思路(聪慧者变愚之思想根源的探究)(3)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唉!古代从师学道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也是很难的啊!)”然后作者举出针砭时弊的例证:“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士大夫爱惜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羞耻,这真是糊涂啊。)。”这是士大夫阶层多么愚昧无知的风气。

人皆有不忍之心的论证思路(聪慧者变愚之思想根源的探究)(4)

然则,“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通过前后两个事例的对比,尽显士大夫阶层的愚昧。探究前者“以师为耻”的思想根源,不外乎是由于爱慕虚荣和浮夸做作之风所导致的: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人皆有不忍之心的论证思路(聪慧者变愚之思想根源的探究)(5)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唉!古代那种跟随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在这篇《师说》之中,尤其值得人们重视的是,“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两个事例的对比作用。其中的后者不外乎是来自于“布衣”底层的贫民百姓。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学习和掌握了某个行业门类的手艺,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向同行业的人们请教和交流。

人皆有不忍之心的论证思路(聪慧者变愚之思想根源的探究)(6)

相反,那些不为生活所迫,高高在上的“士大夫之族”,却俨然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由此作者慨叹曰:“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说到底士大夫阶层的人们,之所以落得个“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结果,究其思想根源不外乎是追求自命清高,爱慕虚荣,看不起不如自己地位的那些巫医乐师和百工布衣。

人皆有不忍之心的论证思路(聪慧者变愚之思想根源的探究)(7)

在韩愈看来,“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从师之道,之所以很难恢复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上层社会的浮夸和虚荣之风所导致的。而这些士大夫阶层的人们,他们自以为已经是饱和诗书,可以居高自傲的了,也不必向不如自己地位的即使是人家怀揣绝技的人学习了。

人皆有不忍之心的论证思路(聪慧者变愚之思想根源的探究)(8)

《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浮躁、虚夸和自以为是的习俗,而且难能可贵的是韩愈提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从师之道”:

首先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而不是用来居位自傲,漂浮夸大和爱慕虚荣的;

其次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作为师的,只要你在某些领域具有独到的认知能力,我们即可以拜你为师。这当然要排除那种自命不凡、装模作样、狂妄自大而实际上并非是真实知晓的人;

第三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就没有地位的高低和贵贱,年纪大小之分了,只要是道理存在的地方,那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老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方面他就是我的老师。

人皆有不忍之心的论证思路(聪慧者变愚之思想根源的探究)(9)

所以,作者在文章接近结束时重申孔子之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