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来处众说纷纭,无论是传奇的双鱼玉佩,还是超越时代的游标卡尺,又或者他的土地公有和货币改革,似乎都证明他拥有超越那个时代的思维

不过,我们今天要分析的是一直被忽略的王莽朝军制改革,来看看有多巧合?

西汉王莽改制(王莽篡汉后改制)(1)

王莽改制,为何军制前所未闻?

王莽篡汉后,立即着手军政职位和体系的改革。不过,除了民政方面是“托古改制”、换汤不换药外,他在军制方面的改革最全面,也最惹人深思

在王莽之前,《礼记》记载夏朝即设了三公九卿,并延续到西汉刘邦时期。其中“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王莽改制后,遭到无数人的反对。主要是因为在军队的分权太大,而且前无古人,十分陌生。

对古人来说,改制如立新国,这样莽撞的改革,哪怕是对历史了如指掌的三公,也心有疑虑。

西汉王莽改制(王莽篡汉后改制)(2)

王莽朝和现代游标卡尺比较

似曾相识的新莽朝军制

对王莽新改革的军制,当时的人都觉得很陌生,几乎没有一处是当时或者历史中有记载的,这就导致改革的阻力很大。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新改制是不是很熟悉呢?

首先,朝廷中的三公九卿均挂上将军称号。

这些“上将军”主要镇守新朝的各处要地,挂衔不挂职。一旦有需要,才会授以兵权。

其次,设置12名五威将军,持节分镇天下。并在每个五威将军下面设置5个帅,新朝共60个帅。

这12名将军分别命名为五威将军、虎贲将军、厌难将军、震狄将军、振武将军、平狄将军、相威将军、镇远将军、诛貉将军、讨秽将军、奋武将军、定胡将军。近半将军的名称都和讨伐匈奴有关,并且主要分布在北方与匈奴交界一带。

西汉王莽改制(王莽篡汉后改制)(3)

再次,地方行政体系依旧沿袭西汉制度,但在诸郡之上又设了州牧、部监等监督职位。

这两个职位的主要作用是督察各郡县的军政,并且,在边境各郡由中枢分派郎中令、绣衣执法军职官员分别镇守。

最后,单独设置司命军正和军监,监督军纪。

当时,司命军正、军监两个职位独立于地方和将军的节制范围,行使军纪监督和处罚权,直接隶属中枢,掌握在王莽的手中。

从王莽的新制改革中,大家有没有对应地想到什么?

西汉王莽改制(王莽篡汉后改制)(4)

王莽军制的重大缺陷?

不过,王莽的这种新军制显然不适合当时的西汉的社会形态。

因为,在当时,地方和中枢的集权仍不顺畅,地方豪强林立,王公贵族在郡府的势力更大。如果在和平时期,各方势力还可以各行其是,一旦进入战争阶段,这种从属不明的关系就会造成重大隐患。

据史书记载,在王莽篡位第4年,荆州农民起义。荆州牧和中枢各自派军队镇压,因为相互之间协调不畅,导致兵败,连王莽派来的“大司马”都被活捉了。

到了后期,王莽也发现郡府和朝廷中枢的体系衔接有很大问题,可又没有良策,只好授权地方各行其事,反而坐大了地方豪强的势力。等他反应过来,再派朝廷军队去镇压,为时已晚。

西汉王莽改制(王莽篡汉后改制)(5)

双鱼玉佩

遗留的历史之谜

翻遍西汉之前的史书,都找不到王莽可以据此改革的文献,但和后世却十分相似,难道,这只是王莽一时的灵光乍现?

可巧合就在于此!

按照时间计算,某人失踪时还没开始新改,显然也不知道后来的变革更科学。如果像猜测的那样,因为走的早没学到,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何王莽在平反绿林起义时顾此失彼、指挥混乱了

不知,大家找出了王莽新军制的几处巧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