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和积累,成语作为孩子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在孩子们的平常考试中也不可避免,无论是小学,还有初中或高中,都会用到。

“中国经典的成语故事有 画蛇添足、刻舟求剑、一叶障目、三顾茅庐、道听途说、按图索骥、按图索骥、买椟还珠、邯郸学步 等。这些成语故事都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并且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引人深思。”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后来被编译成《成语故事》系列图书。”

中小学生必知的成语故事(小学生经典成语故事及注解)(1)

61、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特别喜欢听竽的大合奏,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有个叫南郭先生的不会吹竽,他混进了乐队里, 摇头晃脑地“假吹”,似乎比任何人都投入。齐宣王去世,继位的齐湣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无法再混充下去,只好悄悄 溜走了。

[注释]滥:蒙混。充:冒充,凑。竽:古乐器名。

[提示]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里面充数,也用来表示自谦。

62、从容不迫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庄子,在一次与另一位哲学家惠子辩论时,指着水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 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子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自己快乐,所以可以 认为水里的鱼同样非常快乐。

” [提示]形容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63、大器晚成

三国时,有个叫崔林的人,年轻时既没成就又无名望,被亲朋好友看不起,只有堂兄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 长时间才能成就,崔林以后一定能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在魏文帝曹丕当政时做了大官。

[注释]器:指才能。

[提示]比喻有大才能的人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64、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有位正直的大臣叫石碏,可他的儿子石厚,却帮助卫庄公的儿子州吁杀害了卫桓公,篡夺了国君之位。州 吁和石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愤。石碏对自己的不肖之子也十分愤恨。他设计把州吁和石厚骗到陈国,又与陈桓公商量好,将 两人处决。人们称赞他的行为是“大义灭亲”。

[注释]义:正义。亲:亲属。

[提示]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加以处罚。

65、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叫郭象。他在对老子和庄子学说的研究上很有造诣。由于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力强,对任何复 杂的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学者王衍称赞他说:“听郭象讲话,好像是悬于山上的河流倾泻而下,从无枯竭的时候。”

[注释]若:好像。悬河:形容像激流倾泻而下。

[提示]比喻口才好,能言善辩。

66、出类拔萃

孟子是春秋末期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时说:“麒麟和一般走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 类,圣人和百姓也是同类;而孔子作为圣人,远远超越同类人中的佼佼者,没有人比他更伟大了。”

[注释]出:超出。类:同类。萃;聚集。

[提示]比喻人的品德和才能超出一般人。

67、柳暗花明

南宋诗人陆游被朝廷免去官职后,闲居在家乡山阴。有一次,他去西山游玩,路过一个鲜花怒放、绿柳成荫的小村庄, 美丽的景色激起了他的灵感,他写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游山西村》。诗中就是用“柳暗花明”一词来描绘这个小村庄 的景色的。

[注释]暗:浓绿。明:亮丽。

[提示]本意是形容美丽的景色。后来多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68、买椟还珠

据说,楚国有位珠宝商人,为了把一颗贵重的珍珠卖个好价钱,请人做了一只非常精致的珠宝盒来盛放这颗珍珠。一位 郑国人出高价把它买了回去。谁知,过了没几天,这位买主竟然拿着珍珠来找商人,对他说:“你把这珍珠遗留在盒子里 了,我买的是盒子,这珍珠还给你吧。”

[注释]椟:盒子。

[提示]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69、门可罗雀

西汉时,翟公曾经做过廷尉,因为这是一个很有权势的官职,所以当时家里宾客很多。后来,他被免了职,立刻门庭冷 落,很少有人出入,倒是门口鸟雀成群,简直可以用网捕捉了。翟公叹息之余,在门上写下了: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注释]罗雀:用网捕鸟。

[提示]形容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70、门庭若市

战国时期,齐国的邹忌问妻子和客人,自己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他们都说邹忌漂亮。他遇到徐公,发觉自己比 不上。他对齐威王说:他们这样说,是因为偏爱和有求于我;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比我多。齐王觉得很对,下令能指出自 己缺点的,一律重赏。于是,门口进谏的人像赶集的人一样多。

[注释]庭:院子。市:集市。

[提示]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