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标兵上北坡(八佰标兵奔北坡)(1)

在管虎之前,已有应云卫、丁善玺导演前辈版本在先。应导版本问世于1938年,正值“八百壮士”事迹次年,虽是无声轨电影,却掷地有声。丁导版本1975年面世,集结了青涩的林青霞和张艾嘉两位后来如日中天的女星,想领略两位影后丑小鸭时期表演的观众,不妨以这部电影作为蓝本,更容易引发美天鹅蜕变的惊叹。

管虎的《八佰》,除了民族大义和战争情结,更多的是在当代电影工业的话语背景下雕塑历史、反思战争。它放下了我们传统主旋律宣导先行的出发点,转而从战争的局部和内部出发,以当下电影技术的代入感为驱动,试图让我们回到战事中重新出发和思考。

八百标兵上北坡(八佰标兵奔北坡)(2)

八百标兵上北坡(八佰标兵奔北坡)(3)

八百标兵上北坡(八佰标兵奔北坡)(4)

八百标兵上北坡(八佰标兵奔北坡)(5)

放下故事题材的争议不说,管虎的《八佰》对于中国当代工业战争片是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在战争场面和视觉实现上,《八佰》影片并没有用明星脸和大特写的方式投机取巧,去规避制作上的难度系数,而是主动攻克复杂场景调度和特效合成结合的关隘,最终实现了一个可以比肩国际战争大片的工业升级。运动镜头和中远景有时模糊我们对个别人物的辨识度,而化零为整的镜头的好处是,把观众不自觉地裹挟到复杂不可预判的战争现场,在此基础上,再用细节的皮开肉绽去强调战争的嗜血与无情。《八佰》将我们的战争片制作提升了一个维度,它的成败,将成为后来者面对此类题材的底气。

和前辈们高举的正面战场切入不同,管虎的主视觉并没有聚焦正规军,而是一群由后勤兵、童子兵、老兵油子和逃兵等组成的“杂牌军”,他们被裹挟着审视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事,从怯懦的旁观者一步步成为八百壮士的一员。另一方面隔岸观火的租界民众,从事不关己的看客,到被将士一轮轮寸土不让的抗击感染,从个别的觉醒和牺牲到聚众一心,最终各行各业民众汇流成不屈的民族气节。突如其来的战争里,先天的战神并不存在,他们和平年代化整为零,潜伏在每一个人的骨子里,面对侵略者的冲击和战火的洗礼迅速觉醒,碰撞荟萃成我们的民族精神。

在影片的整体性上,管虎之于《八佰》的打磨和取舍稍欠火候,以去年少量放映的版本为例,更像是一个丰富的导演素材版,圆熟方面还有打磨空间。例如“怯战”心理,有主视觉的几位“散兵游勇”就够了,几个游泳过来的学生仔又是“怯战”的体现,完全可以紧紧筋肉。后程“逃出生天”的内容,枪林弹雨中,要提节奏的时候拖拉了些,个人认为点到即止效果更好。而经过护旗洗礼的“怯战”小分队的处理虎头蛇尾了,不如拿他们为吸引火力无畏地冲进枪火的戏来收尾。出现这种情况,和管虎此前比较单一的叙事习惯不无关系,从惯性单线叙事到复杂多线叙事的转变,节奏上稍欠火候可以理解,何况拍的好料多多,砍哪里导演都会心疼。影片推迟上映,除了因为动手术部分影响创作完整性,还有主动下刀紧筋肉的地方,未必不是好事。

八百标兵上北坡(八佰标兵奔北坡)(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