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宾江南好,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游遍江南清丽地?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游遍江南清丽地(首发徜佯在吴侬软语的江南)

游遍江南清丽地

文 | 罗宾

江南好。

江南好在哪?山明水秀,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一个是自然条件,一个是人居环境,一个是语言特色。

为啥把语言特色定位成“好”的一个元素?因为江南地区方言的韵味,如麻糍那样糯,如饴糖一般甜,如黄酒那样醇香绵长,如丝绸那样轻柔爽滑。

在中国方言区的划分中,江南地区绝大部分所使用的方言,被称为“吴语”,或“吴越方言”,这些地区便被称为“吴语区”,吴语区列“北方方言区”之后,是中国第二大方言区。

我的家乡,在江南深处。她叫余姚市,介于宁波和绍兴之间。

余姚市的方言,东中西三个区域,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与宁波绍兴苏州无锡大上海相比,这种差别仍然属于细微的。

记得刚上大学时,“语言学概论”的第一堂课上,教师便请了宁波、绍兴、杭州,好像还有嘉兴的同学,分别就同一段文字用乡音做一个对话演示,“越土越好”!结果,那堂课快乐极了,每一种方言,都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和笑声。笑声中,教师正色总结说:你们看,同一个方言区里,各地表达同一个情景的对话就这么丰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就在那堂课上,我才知道,我们求学的杭州,是吴方言区的“语言孤岛”。杭州方言中,有大量的北方方言语音,不少组词造句方式也与吴方言区不同,“这与北宋南迁有关”。原来,杭州话中遗留着“开封官话”的不少痕迹。怪不得呐,我们把“你”读成“侬”,杭州人就是读成“你”;我们把“我们”说成“阿拉”,杭州人还是读成“我们”。

下课后,我收到了家里的来信。信是“半个秀才”代写的,母亲口述。“半个秀才”没读过几年书,对现代汉语的组词方式不熟练,母亲说什么,他就照实记什么。我想旁人读这封信,会有点坠入云雾之感;而对于我来说,却感到亲切感丛生。因为,这是地道的方言记录,没经过多少规范的遣字造句。读信的时候,我甚至可以想见母亲说话的语调和神态,仿佛当初我坐在她面前听她说话一样。这是另一种乡音,在电信不发达的上个世纪,家书确实是别样的乡音,只不过,我所感受的乡音,更贴近一些,更真实一些。

关于乡音的故事中,还有一个常会念及。我的家乡有一个地方剧种,叫姚剧,虽是小剧种却常排出获奖大戏。有一年,中央有关部委举行戏剧调演,姚剧团奉调进京演出,我随行采访。南方戏在京城演出,最怕观众少冷场。但当离演出还有个把小时的时候,我却发现许多年轻观众来到了剧场。正纳闷间,我听见了乡音,许多年轻人在说着同一种方言,那是我家乡的方言。原来,在京求学的余姚学子们听说家乡剧团进京演出,便纷纷赶来了,路远的同学从下午开始公交地铁地换乘,来听家乡的声音。那天的剧场,自然气氛热烈。

后来,我收到了一封信,打开是厚厚的九张纸。信是在北大读研究生的一位余姚学子写来的。他说那天他满怀希望地去听戏,实际上是想听正宗的乡音。但看完演出后,他与其他同学感觉不一样,他觉得他没听到正宗的乡音,因为这戏的唱词和念白“太书面化了”,失却了家乡语言的原有风格。他举了许多例子说明这一点。我把他的意见反映给了姚剧团,姚剧团也作了比较专业的解释。

再后来,那位学子去了美国,事业有成,很少有联系了。但每每想起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自然也联想到他。如果他回来,我会陪他再看看家乡的戏剧,并问问他,过去了那么多年,你对乡音的看法,是否有所改变?

END

主编:陈戎 | 编辑肖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