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官阶都是有各个分明的,很多的人因为一朝步入朝堂以后从此全家鸡犬升天,所有的人都会过的很好。但是呢,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很多的史迷都对影视剧里面的各个官员的官阶有点疑问。比如宰相为什么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大员呢?反而到了清朝那会就没有宰相了呢?

实际上,真正开始官阶的分封的时候,应该就是始于九品中正制了。这里呢,就开始对官阶的大小分的很明确了。接下来呢。由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九品中正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别名九品官人法。从字面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设立中正官,官员分九个品级。开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建立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拉拢那些世代作官的名门望族,并不是唯才是举。

九品中正制对各朝代的影响(古代的官制你们知道吗)(1)

此制度到西晋时期逐渐完善,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动,在古代社会存在了400年左右。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选官制度,也是重要的政治制度。东汉末,察举制被门阀氏族利用并操纵,他们掌控了民众的舆论导向,滋生了腐败因素,加剧了阶级矛盾。地主和知识分子渴求参与政治活动,却苦于没有门路,所以察举制已不合时宜,因此社会上对于选官方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统治阶级迫于压力,不得不重新修改选拔官员的制度。魏文帝曹丕接受了当时的礼部尚书陈群的提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九品中正制由此产生。中正官的设立是这一制度的关键,这一官员的职能是掌管对各地区人物品评的负责人,官员的产生是先推举后任命,所以这一制度又被看做察举制的进一步发展。最初建立这一制度时,中正官由各郡长官推举,晋朝以后,改变为由朝廷中的司徒授予官职。在州郡分别设立大小中正官,小中正官由大中正官推举,然后由司徒任命。为了保证中央王朝对选拔官员的控制,防止他人干扰中正事务,司徒要求被任此职务。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

东汉后期,我国的政治制度日益完善,选官制度也比前代更为科学和严谨。地主贵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东汉后期也不例外。当时的大地主贵族家大业大,势力范围及其深广,他们依靠自己在朝中的势力间接操纵了地方吸纳人才。

许多家境贫寒的知识分子没有办法参与到政治中去,使得矛盾激化,九品中正制在这个时候产生。

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登基之后制定的选官制度。这个制度通过各种测试将士人分为九个等级,然后再由朝廷任命的官员到地方上去检查考查这些士人,由此来决定他们可不可以做官。任何制度都是在制定初期较为有效,九品中正制也是这样。

在初期刚开始实行的时候,九品中正制度促进了时代的进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暴露出来。九品中正制走了以前选官制度的老路,后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开始发生变化,被一些名门望族位和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控制。他们跟以前一样,垄断了朝廷选拔人才的通道,将好的职位全部留给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或者是亲近的人。九品中正制度一步步走向腐败,这就使得社会下层没有身份背景的寒门书生跟以前一样,没有办法参与政治,切断了他们的政治之路,使得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社会底层,永无出头之日。

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使得它走向灭亡。

九品中正制是什么人提出来的

九品中正制是陈群提出的。魏朝建立初期,政局不是很稳固,人心浮动。曹操自己出身低微,对此他并不在意,公开场合从不忌讳自己的出身,所以他在世时选材用人并不在乎门第出身。对此,世族大夫很是恼怒。待曹丕继承曹操的家业后,他创立了属于曹氏家族的王朝。他上位以后,深知父亲实行的政策会引起朝臣的不满,很是苦恼。

九品中正制对各朝代的影响(古代的官制你们知道吗)(2)

吏部尚书陈群负责管吏制,他发现朝廷官员格局当中世族子弟的比例只占到一半左右,另外一半是曹操时期选择的人才。陈群出身世族,他对世族的情况非常了解,知道当今有很多不满情绪蔓延在朝堂之外。特别是在推行政策制度上面,很多州郡阳奉阴违,与中央政府实行“拖延战术”。如果任由事态发展,很有可能威胁到曹丕的统治地位。

一日曹丕上朝时,朝堂上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辩,以世族大夫为首的一派跪地陈情,请求曹丕将出身微贱的朝臣罢免。但是这些人当中不乏可用之材,曹丕进退两难。陈群深知主子的心意,连夜起草了九品中正制度上报曹丕。曹丕看过之后连连称赞,觉得既可以缓解现在与世族大夫的矛盾,又能保证朝廷选拔出可用的人材。他连夜召陈群入宫,两个人仔细研究此事,修改了一些不足之处,最终决定正式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实行以后,深得世族大夫的推崇。在最开始的时候,中正官从客观事实出发,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材。可是随着社会矛盾的加深,九品中正制开始暴露出弊端,最终被科举制度取代。但是,陈群的名字却被载入了史册。

以上呢就是小编为大家讲解的,九品中正制的有来以及实行,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的历史问题,可以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国学经典历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