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的历史人物(秦末汉初历史舞台)(1)

陈平

陈平是汉高祖刘邦重要的谋士之一,其高明不亚于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他是现在的新乡市原阳县阳阿人,此地离我们这里不远,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我也比较欣赏他。原来看易中天《西汉风云人物》,他评点张良、萧何、韩信等都十分到位,唯独评说陈平为反复无常的小人,对此我极为不赞同。现在又看王立群《大风歌》,又说历史上对陈平一直评价不高颇受争议,称之为臧否不一,其间也有对陈平的不好评价,我也以为有失恰当。我在1988年上高中时在《文史知识》第一次看到对陈平介绍和评价,后来我又看了《史记 .陈丞相世家 》,我一直以为陈平是中国历史的顶尖级高明能干的人,可以说是我的“偶像”,到现在也毫不动摇。下面我就结合《史记陈丞相世家》(译文)记载来评论一下陈平:

秦末汉初的历史人物(秦末汉初历史舞台)(2)

陈平

一、偶像加实力派 ;草根逆旅成功,潜力股。

译文: “ 陈丞相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少年时家境贫穷,喜好读书,有田地三十亩,独自和哥哥陈伯一起生活。陈伯常年在家种田,听任陈平外出游学。陈平身材高大,仪容俊美。有人议论他说:‘这么穷,吃了些什么而长得这样胖?’他的嫂嫂恨他毫不关心家里的谋生之业,说道:‘也是吃些糠里的粗屑罢了。有这样的小叔,还不如没有的好。’陈伯听到这些话后,把她赶出家门,休弃了她。

等到陈平长大,可以娶妻了,有钱人家没有人肯把姑娘嫁给他;娶穷人家的姑娘,他又感到羞耻。过了好久,户牖乡有个富人张负,张负的孙女五次嫁人,次次死了丈夫,没有人再敢娶她。陈平却想得到她。乡邑中有人死了,陈平因为家境贫穷,就去帮着操办丧事,早去晚歇,以此来贴补家用。张负在办丧事人家见到陈平后,独独对他十分看重,陈平也因为想获得张负的好感而很晚离开那里。张负尾随陈平来到他家,陈家原来在靠近城郭的偏僻小巷里,用破席当门,可是门外却有不少有身份人的车轮的印迹。张负回到自己家里,对她儿子张仲说:‘我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平贫穷,又不事生产,全县的人都耻笑他的所作所为,为什么偏偏要把女儿嫁给他呢?’张负说:‘人难道会有像陈平这样俊美出众而总是贫穷卑贱的吗?’结果把孙女嫁给了他。因为陈平穷,就借币帛给他作聘礼,还给他办酒席的钱来娶妻。张负告诫她的孙女说:‘不要因为他穷,侍奉人家就不恭敬。侍奉他哥哥陈伯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嫂嫂要像侍奉母亲一样。’陈平娶了张家姑娘后,资财日益充裕,交游一天天广泛。

里中祭祀社神,陈平当主持人,分配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好啊,陈平这孩子主持分肉!’陈平说:‘唉,如果让我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就会像分这祭肉一样的了!’ ”

评论:陈平身材高大,仪容俊美,可谓是帅哥。出身草根 ,无所依仗,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最后升至丞相,可谓是逆旅成功人士。其成功应该说主要是靠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努力,其人可谓是才貌双全,偶像加实力派男性。从他分祭肉的一番话,可见他年轻时是有远大志向的,后来的成功不全是偶然机遇所致,因为有志向才会不停地奋斗。张仲老人为孙女看准了潜力股。(当然很多人年轻时也有远大志向,到老却一事无成,另当别论。)

二、三次跳槽,终遇明主;有力止谤。

译文:“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派周市去攻占平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和秦军在临济交锋。在这之前陈平原已辞别了哥哥陈伯,和一些年轻人到临济投奔魏王咎了。魏王任命他为太仆。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人还说陈平坏话,陈平就逃离了那里。

隔了很长时间,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去投奔他,跟随他入关破秦,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后来项羽东归在彭城称西楚霸王的时候,汉王刘邦回军平定了三秦,向东挺进,殷王司马印反叛楚王。于是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率领魏王咎客居在楚的部下前去讨伐,陈平攻打降服殷王后班师回楚。项王派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不久,汉王攻下了殷国。项王发怒,要杀以前平定殷国的将领官员。陈平害怕被杀,就把项王的赏金和官印封包起来,派使者送还项王,自己只身从小路带了宝剑逃走。在渡河的时候,船夫见他这样一个美男子独身赶路,怀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腰里一定藏着金玉宝器,眼睛老盯着他,想谋害陈平。陈平害怕了,便把衣服脱去,光着身子帮助撑船。船夫知道他实在没有什么财物,才作罢。

陈平于是到修武降汉,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进去。其时万石君石奋任汉王的中涓,接受了陈平的名帖,领他进去见汉王。陈平等七人一起去进见,汉王赏赐他们酒食,说‘吃完后,诸位到客舍休息吧。’陈平说:‘我有事才来,我要说的话不可以过今天。’于是汉王跟他交谈起来,很喜欢他,问道:‘你在楚国做什么官?’回答说:‘做都尉。’汉王当天就任命他为都尉,让他担任自己的参乘,并负责监督军队。众将都喧哗起来,说:‘大王刚刚得到一名楚国的逃兵,还不知他才能的高下,就和他同乘一辆车,反让他监督军队里的老将!’汉王听了,更加宠信陈平。于是和他一起向东攻伐项王。到了彭城,被楚军打败。汉王退军而还,沿途收编失散的士兵,到达荥阳,任命陈平为亚将,隶属于韩王信,驻扎在广武。

这时绛侯周勃、灌婴等都说陈平的坏话,道:‘陈平尽管是个美男子,却像在帽子上装饰美玉,(表面好看,)内里未必有什么真本事。我们听说他在家里时,跟他嫂嫂私通;侍奉魏王,待不下去,逃出来投楚;投楚不合,又逃出来投汉。如今大王您尊重他,让他做官,命他监督军队。我们听说陈平接受将领们的金子,送金多的得好去处,送金少的得坏去处。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愿大王明察。’汉王对陈平产生了怀疑,召见魏无知并责备了他。魏无知说:‘我所介绍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一个人有尾生、孝己那样的品行,但对决定战争胜负的谋略毫无益处,陛下哪有工夫任用他呢?楚汉相争,我推荐奇谋之士,我所考虑的只是他的计谋是否真正足以有利于国家而已。再说,和嫂嫂私通、受人金钱,这又有什么值得您疑虑的呢?’汉王又召来陈平,责备他说:‘先生您侍奉魏王不能相合,就去侍奉楚王,然而也离开了,现在又跟我交往,讲信义的人难道该是这样三心二意的吗?’陈平回答道:‘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了,去侍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宠爱的不是项氏宗族便是妻子的兄弟,尽管有奇谋之士,却不能任用,我才又离开了楚。听说汉王您能用人,所以来投奔大王。我赤身而来,不接受别人的金钱就没有资产。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可采用的,愿大王采用;如果无可采用,诸将的贿金都在,请封存充公,愿您赏还我这把骨头让我离去。’汉王听完这番话后便向他道歉,还重重地赏赐了他,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这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评论:陈平被船夫怀疑腰里藏着金玉宝器想谋害他,他便把衣服脱去,光着身子帮助撑船,以此让船夫知道他实在没有什么财物。可谓感觉敏锐,头脑机智。陈平的事业不是开始就入道的,跳了三次槽,才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最理想归宿。他之所以反复跳槽,应该是志向和成功欲的驱使。古代在乱世,明智的人讲究“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在当代更提倡人尽其才,人才流动。他反复易主,于古于今,非但无可非议,更是明智之举。当周勃、灌婴等人指责他是反复无常的乱臣时,他的回答是非常给力。可易中天先生却说他反复无常的小人,实在是迂腐谬误。我倒赞同王立群先生评价他是“跳槽高手”。

三、良计频出,纾困解危。

译文:“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的运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里。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据地荥阳之西来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够安定下来呢?’陈平说:‘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廉节好礼的士人多去投奔他。等到要评功劳、赏爵邑了,他却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不亲附于他。如今大王您对人轻慢少礼,廉节的士人不来;但是大王您能用爵邑重赏下人。那些圆滑、嗜利而不讲廉耻的士人大多来投奔您。如果大王能分别除去两人的短处,兼有两人的长处,那么天下在挥手之间就能平定了。然而大王您随意侮慢人,是不能得到廉节之士的。但楚国存在可以致乱的因素,那项王身边正直的臣子如亚父、钟离眜、龙且、周殷之类,只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您如果能拿出几万斤金,用来实施反间计,离间其君臣,使他们产生疑忌之心,项王为人好猜忌,听信谗言,必然会引起内部互相诛杀。汉乘机兴兵攻打,破楚是必定无疑的了。’汉王认为他说得对,便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任凭他支配,不过问开支情况。

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诸将中扬言:钟离眜等人在项王部下为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分封土地而称王,他们想和汉联合在一起,灭掉项氏,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王听了,果然心怀猜忌,对钟离眜等不信任起来。在起了疑心之后,项王派使者到汉王那里。汉王让人备了丰盛的宴席送进去,见到楚国使者,就假装惊讶道:‘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却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把宴席撤走,换上粗劣的饭菜送进来给楚王使者。楚王使者回去,把情况统统报告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亚父想赶快把荥阳城攻下来,项王不信任他,不肯接受他的建议。亚父听到项王对他有怀疑,就生气地说:‘天下的事大局已定了,君王您自己干吧!愿您赏还我这把老骨头,让我回家!’他回去还没到彭城,就因背上痈疽发作而死了。陈平于是在夜间从荥阳城东门放出二千名女子,楚军受诱出击,陈平就和汉王在夜色中乘机从城西门出去,于是进入函谷关,收集散兵再向东进。

第二年,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自立为齐王,派使者报告汉王。汉王大怒而骂了起来,陈平踩了踩汉王的脚。汉王也醒悟过来了,于是厚待齐使并派张子房出使,结果封立韩信为齐王。汉王又把户牖乡封赏给陈平。汉王采用陈平的神计妙算,终于灭掉了楚王。后来陈平还曾作为护军中尉跟随汉王平定了燕王臧荼。”

评论:陈平的反间分化对手、巧逃刘邦、随机应变册封齐王的计策,可以说对刘邦一统天下建立汉朝,其意义不可磨灭,王立群先生说并不怎么高明,高明与否并不重要,关键看它们是否起了重大的良好作用。

四、兵不血刃,智缚大将韩信。

译文:“汉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高帝问将领们如何处置,将领们说:‘马上发兵活埋这小子算了!’高帝没作声。高帝问陈平,陈平一再推辞不答,问道:‘将领们说什么?’高帝把将领们的话统统告诉了他。陈平问:‘有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这件事别人有知道的吗?’答:‘没有。’问:‘韩信本人知道吗?’答:‘不知道。’陈平问:‘陛下的精兵,和楚王相比怎样?’高帝答道:‘不能超过他。’陈平又问:‘陛下的将领用兵,有能胜过韩信的吗?’高帝答道:‘没有人及得上他。’陈平说:‘现在兵既不如楚精,将领用兵又不及韩信,却想兴兵进攻,这无异是在催促韩信起兵作战,我私下为陛下感到危险。’高帝说:‘那怎么办呢?’陈平说:‘古时候天子外出巡视,要会见诸侯。南方有大湖云梦,陛下只管出去装作巡游云梦,在陈县会见诸侯。陈县,在楚国西界。韩信听说天子以善意出游,料想必然不会发生什么意外之事而出郊远迎谒见。在他谒见的时候,陛下乘机捉住他,这不过是一名力士就能办到的事罢了。’高帝认为这办法好,便派出使者通知诸侯在陈县相会,说道:‘我要到南方去巡游云梦了。’派出使者后,高帝也就跟着动身了。还没到达陈县,楚王韩信果然在郊外大道上迎接。高帝预先准备好武士,看见韩信到来,马上把他捆绑起来,装在后面车子里。韩信大声喊道:‘天下已定,我本该烹杀!’高帝回过头去对韩信说:‘你别嚷!你谋反,已经很明显了!’武士反绑住韩信的双手。高帝于是在陈县会见诸侯,全部平定了楚地。回到雒阳,高帝赦免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又和功臣们剖符为凭,确定各人的封爵

评论:伪游云梦擒拿韩信,王立群先生说,韩信谋反是莫须有,陈平没有调查就出了擒拿的主意,虽然不费一兵一刃,结果却造成后来功臣纷纷恐惧反叛局面,陈平是聪明有余,深谋不足。“聪明有余”的评价我接受,“深谋不足”我不能接受。在当时,陈平不能确定韩信谋反一定是假,因为一是有人告发,二是众将,特别是刘邦,都以为韩信谋反。所以调查辩解很难,几乎没有可操作性。他也不能确定韩信谋反一定是真,因而不表态,有所保留,从“高帝问陈平,陈平一再推辞不答”可以看出。于是他就出了一个稳妥的办法,不能像众人所建议“马上发兵活埋这小子算了”,而是不用兵智擒韩信,不诛杀押解京城,等刘邦认真进一步考虑成熟后决断。刘邦接下来没杀韩信,仅是降为侯。至于冤枉韩信引起功臣寒心、反叛,早说深谋不足,应该主要是刘邦和众将的责任,而且汉初三杰之一张良在众人发兵活埋韩信声中也没提出异议。此事虽然不能说最完美 ,但陈平的考虑和做法在当时众人里面是最高水平的 。 再以后的诛杀韩信,更与陈平关系不大。

五、成功不忘本,既得重赏又报知遇之恩。

译文:“于是高帝和陈平剖符,子子孙孙永不断绝,封他为户牖侯。陈平推让说:‘这不是我的功劳。’高帝说:‘我用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这不是你的功劳又是什么?’陈平说:‘如果没有魏无知,我怎么能被进用呢?’高帝说:‘像你这佯,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于是又赏魏无知。”

评论:高帝和陈平剖符,子子孙孙永不断绝,封他为户牖侯。陈平推让说这不是自己的功劳,如果没有魏无知,自己怎么能被进用呢?高帝说像你这样可以说是不忘本了。于是又赏魏无知。这样既为自己的人格赢得皇帝的高分,又报答了恩人,不是很高明吗?

六、奇计秘而不宣,高深莫测;封曲逆侯,刘邦高度认可。

译文:下一年,陈平以护军中尉的身份跟随高帝在代地攻伐反叛者韩王信。他们仓促中到达平城,被匈奴围困,断食七天。高帝采用陈平的奇计,派使者到单于阏氏那里活动,由此得以解围。高帝出围城后,这个计策一直秘而不宣,世上无人知晓。

高帝南行经过曲逆县,登上城墙,望见城里的房屋都很高大,赞叹道:‘壮观啊,曲逆!我走遍天下,只见到洛阳和这里有如此景象而已。’回头问御史:‘曲逆户口多少?’回答说:‘当初秦朝时有三万多户,近来屡经战乱,百姓大多逃离躲避起来,现在还剩五千户。’于是高帝下诏给御史,把陈平改封为曲逆侯,享用曲逆的全部赋税,收回过去所享用的户牖封地。

这之后,陈平又曾作为护军中尉跟随高帝攻伐谋反的陈豨和黥布。陈平一共六次献出奇计,每次总要增加封邑,共加封了六次。这些奇计有的相当隐秘,世上无人能知晓。”

评论:陈平跟随高帝攻伐反叛者韩王信,他们仓促中到达平城,被匈奴围困,断食七天。高帝采用陈平的奇计,派使者到单于阏氏那里活动,由此得以解围。高帝出围城后,这个计策一直秘而不宣,世上无人知晓。据说此计是这样:陈平用黄金珠宝贿赂单于妻子阏氏,并且让画家画了一张美人像,派人送给阏氏,对她说汉朝有一个美女,长得如同所画的一样美。现在皇帝被围,汉朝准备把她献给冒顿,以作为解围的条件。阏氏嫉妒心很强,她害怕冒顿得到美女后自己失宠,就说服单于收兵。阏氏为了不失宠,绞尽脑汁想了如下话对单于说:刘邦有神灵保佑,我们杀不了他,即使杀了他,我们也不能统治中原,不如放他一条生路。加上当时有一支军队与单于约好了,合击汉军,但此时,却迟迟未见动静。汉军援军对单于威胁越来越大。刘邦虽被围,但战斗力还是不小的,冒顿想吃掉汉军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于是单于网开一面,于是白登之围被解。洞察、巧妙利用阏氏的人性弱点,起死回生,大概只有陈平能做到吧。

封赏到和洛阳一样壮观的地方,可见刘邦对陈平水平和贡献的高度认可。称陈平之计为“奇”,可见司马迁对陈平水平和贡献的高度评价。说“这些奇计有的相当隐秘,世上无人能知晓”,司马迁更是要表明陈平的神秘高深莫测。

七、面对执行诛杀樊哙的特大难题,精心权衡,兼顾各方,审时度势,灵活精当施策,避祸、防祸、止祸,善于保身。

译文:“高帝从击破黥布的军中返回时,箭伤发作,只得缓行回到长安。这时燕王卢绾谋反,高帝派樊哙以相国身份领兵讨伐。军队出发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高帝忿怒地说道:‘樊哙见我病重,就盼望我早点死掉。’他采用陈平的计谋,召绛侯周勃到病榻前受诏,说道:‘陈平赶快乘传车急行,载着周勃去代樊哙领兵,陈平到军中后立即斩下樊哙的头来!’陈平、周勃受诏后,乘传车急行还没到达樊哙军中,在路上计议道:‘樊哙是皇帝的老朋友,功多,而且又是吕后妹妹吕媭的丈夫,和皇帝有亲,地位又尊贵,皇帝出于一时的忿怒,要斩他,恐怕日后会懊悔。我们宁可把樊哙囚禁起来送交皇上,让皇上自己去诛杀他。’他们没有进入军营,在外面筑起土坛,用节召来樊哙。樊哙受诏后,立即被反绑双手关进囚车,通过驿站送到长安,同时传令绛侯周勃代樊哙为将,领兵平定燕国反叛的各县。  陈平在回来的路上听到高帝去世,生怕吕太后听信吕媭进谗而发怒,就乘传车急驰,离队先行。途中遇见使者下达诏令,命陈平和灌婴屯兵荥阳。陈平受诏后,立即又急驰至宫中,哭得十分悲哀,并在高帝灵前向吕太后奏明此事。吕太后哀怜他,说道:‘你辛苦了,出去休息吧。’陈平害怕谗言及身,就一再请求能在宫中值宿守卫。太后便任命他为郎中令,说道:‘辅佐教导孝惠帝吧。’这样之后吕媭进谗才没能行通。樊哙押到后,就被赦免而恢复了爵位封邑。”

评论:刘邦诛杀樊哙,是在盛怒之中。陈平不能为樊哙辩护,更不能抗命。假如陈平辩护、抗命,第一、刘邦会怀疑他自己和樊哙有瓜葛,给本人招来祸患;第二、刘邦会派别人去执行,可能此人还没有陈平有头脑能处置得当。陈平有自己成熟的考虑和恰当处置办法:樊哙是皇帝老友,功多,又有亲,诛杀令是皇帝一时忿怒。所以为君,不能盲目执行皇帝命令自己来诛杀;假如自己诛杀樊哙,如果皇帝后悔,会拉来自己当替罪羊,还会招致吕后及吕媭的嫉恨,最后必将祸患自身。所以为自己的安危,只能暂时把他囚禁,或许皇帝冷静后不杀,就是诛杀也只能由皇帝诛杀。为君为己,这是最稳妥最明智的举措,陈平比周勃智慧高得多。

没有进入军营,在外面筑起土坛,是考虑深入虎穴危险、没有把握;用节召来樊哙,是向众将和樊哙表明,我是执行皇帝命令,增加权威性、合法性,同时避免大家抱怨自己。

没想到突然刘邦死了,这一方面证明了自己不杀樊哙的英明,另一方面还要应付吕太后听信樊哙妻子吕媭进谗而发怒。于是他押解樊哙离队先行,这等于首先向吕氏示好:我是不会执行皇帝命令杀掉樊哙的。能杀而不杀,这比接到吕后命令不能杀才不杀的效果要好上百倍,有力的向吕氏说明我是极力保全樊哙的。

只这样还是不够的 ,吕后诏令让他屯兵荥阳,可是自己不能留在荥阳,必须亲自向吕后解释清楚捉拿樊哙的原委和自己保全樊哙的良苦用心,否则吕媭进谗就有可乘之机。他 到宫中,借灵前哭先帝的恰当方式,向吕后说明自己不能抗命但又一心保全樊哙的原委,既开脱了自己,又向吕后表明了忠心。吕后此时孤儿寡母,驾驭开国文臣武将倍感孤单,她素知陈平的谋略和分量,陈平主动归依,她何乐而不为。

陈平为了更加保险起见,请求在宫中值宿守卫,一、有实际行动效忠,二、彻底让吕后放心我就在你的掌控下,三、就在吕后身边能很好的堵死吕媭趁隙进谗。吕后也心知肚明,用实际行动表明对陈平的信任,便任命他为郎中令,辅佐教导孝惠帝。

陈平善于在复杂的形势下,为君为己精心、妥当谋划,其思维极为缜密。

八、吕后专权,揣其心思,违心敷衍,与狼共舞,为国待时,明哲保身;时机成熟,果断出手,将相合力,除吕安刘。

译文:“孝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去世,朝廷任命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王陵原是沛县人,当初是县里的富豪,高祖贫贱时,对他以兄长相待。王陵不讲究仪节,任性使气,喜欢直言。等到高祖在沛起兵,入关至咸阳时,王陵也自己聚集党徒数千人,驻扎在南阳,不肯跟从沛公。直到汉王回师攻伐项籍时,王陵才把自己的部队归属汉王。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捉来安置在军营里,在王陵的使者到来时,就让她朝东坐着以示尊崇,想以此来招降王陵。王陵的母亲在私下里送别使者的时候,呜咽着说道:‘替老身传语王陵,好好侍奉汉王。汉王是位长者,不要因为我在项籍军中的缘故对汉王有二心。我现在以死来送别使者。’说完就拔剑自刎而死。项王发怒,烹了王陵的母亲。王陵终于跟随汉王平定了天下。但因为他和雍齿交好,而雍齿则是高帝所痛恨的人,再加上王陵自己本来又无意跟从高帝,所以受封较晚,被封为安国侯。  安国侯做了右丞相后,第二年,孝惠帝去世。高后要立吕氏族人为王,问王陵,王陵说:‘不可以。’问陈平,陈平说:‘可以。’吕太后生王陵的气,于是假意提升王陵做皇帝的太傅,实际上不再用他。王陵很生气,托病辞职,闭门居家,一直不进宫去朝见天子,七年后去世。  王陵免去丞相后,吕太后就调任陈平为右丞相,任命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左丞相不在官府治事,经常在宫中侍奉。  审食其也是沛县人。汉王兵败彭城向西撤退时,楚军捉住汉王的父亲和吕后作人质,审食其以舍人身份侍奉吕后。后来他跟随汉王打败项籍而被封侯,很得吕太后的宠幸。等做了左丞相后,常在宫中,百官都通过他来决定政事。   吕媭常常因以前陈平为高帝出谋逮捕樊哙而屡屡在吕后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陈平身为丞相,不理政事,天天饮美酒,玩女人。’陈平听说后,日益纵情于酒色。吕太后得知此事,心里却暗自高兴。她当着吕媭的面对陈平说:‘俗话说‘小孩、妇人的话不可信’,就看你对我怎样罢了。别怕吕媭说你坏话。’

吕太后立吕氏族人为王,陈平假意顺从。等吕太后驾崩,陈平和太尉周勃一起设谋,终于把吕姓诸王除掉,拥立孝文皇帝。这件事,陈平是主要出谋的人。这时审食其被免除了相职。”

评论:对于吕后立吕氏族人为王,按照高祖非刘氏不能为王的白马盟誓,是不可以的。王陵的反对从道义上是 应该赞赏的。但王陵的反对也没起什么实际作用,最后被安排坐冷板凳,郁闷而死。事后王陵责备陈平不坚持高祖盟誓,陈平说了一句:当庭抗争我不如你,扶汉安刘你不如我。司马迁写《史记》时,清楚陈平是假意顺从。 陈平看透了吕后的内心 ,知道吕后是坚定的,用现在的话就是不换思想就换人,不得不违心的顺从 。

至于他身为丞相不理政事,饮酒玩女人,按正常情况是渎职。可这不是特殊情况吗?也是他知道吕后的内心:愿意让自己的亲信审食其 执掌大权 ,自己只需应个名 。这对吕后来说正中下怀,难怪吕后心里暗喜,还着吕媭的面对陈平说别怕吕媭说你坏话。也是不得不违心的这样。

吕后大权在握,风头正兴,能和吕后叫板吗? 此时只有麻痹住吕后,保住自己的位置,以后才能有所作为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 不利条件下的曲就是为了有利条件下的伸,许多时候人需要等待时机。吕后一死,时机来临,陈平就该出手时就出手,主动利用自己保有的政治资源联合周勃剪灭诸吕,拥立孝文皇帝,完成了扶汉安刘的大业。要知道周勃诋毁过陈平,是陈平首先交结周勃,陈平为国与周勃尽释前嫌的,而且司马迁也说明这件事陈平是主要出谋的人。

王立群说陈平过于圆滑世故 ,迎合吕后 以自保,是政治不倒翁,对此我不以为然,我以为他这是不懂政治,难道要陈平作无济于事的抗争,被打倒,将来不能力挽狂澜吗?我倒认定陈平善于审时度势,洞明世事人性,深谙生存发展和政治斗争艺术。对于政治不倒翁,应该区别对待,有的是无良心无建树,这应该否定;有的是违心的策略的顺从,其目的是忍辱负重,保住位置为了办好事和将来力挽狂澜,这应当肯定。这种做法在历史上比较多,叫韬晦之计。在当代中国历史上就有。

比如文革中的周恩来、叶剑英。对于周恩来,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提问邓小平:在中国有这么一个人,他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被碰到过,这就是周恩来总理。这个情况如何解释?邓小平是这样评价的: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十二小时,有时在十六小时以上,一生如此。我们认识很早,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住在一起。对我来说他始终是一个兄长。我们差不多同时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是同志们和人民很尊敬的人。文化大革命’中,我们这些人都下去了,幸好保住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所处的地位十分困难,也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但人民原谅他。因为他不做这些事,不说这些话,他自己也保不住,也不能在其中起中和作用,起减少损失的作用。他保护了相当一批人。叶剑英,毛泽东曾评价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四人帮因毛泽东错误的信任而猖獗之时,投鼠忌器,也只能策略性的隐忍,毛泽东去世后才联合华国锋粉碎四人帮 。刘邦曾评价陈平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智有余,中肯,难独任,是原来的他。后来陈平进一步历练成熟,最终是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

九、文帝即位,不明实情,让职曲就,明智自信;金子总要发光,先让终得,专任丞相。

译文:“孝文帝即位后,认为太尉周勃亲自领兵诛吕氏,功多;陈平也想让周勃居于尊位,就托病不管事。孝文帝刚即位,对陈平称病感到奇怪,就问他。陈平说:‘高祖时,周勃功劳不如我陈平;等到诛杀吕姓诸王,我的功劳不如周勃。我愿把右丞相的职位让给周勃。’于是孝文帝就任命绛侯周勃为右丞相,官位排在第一;陈平改任左丞相,官位排在第二。另赏赐陈平金千斤,加封食邑三千户。

不久,孝文帝对国家政事已经日益明了熟习,一次临朝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判决多少案件?’周勃推辞说:‘不知道。’又问:‘全国一年钱谷收入支出多少?’周勃又推辞说不知。周勃汗流浃背,对自己不能回答感到羞愧。于是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答道:‘各有主管的人。’上又问:‘主管的人是谁?’答道‘陛下如果问判决案件,可责成廷尉回答;问钱谷出入,可责成治粟内史回答。’文帝问:‘如果各有主管者,那么你主管的是什么事呢?’陈平回答说:‘惶恐得很!陛下不知道我能力低下,让我担任宰相。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抚育万物,使各得其宜;对外镇抚四方各族和诸侯;对内使百姓亲附,使各级官员都能胜任其职。’孝文帝称赞他回答得好。右丞相周勃大感惭愧,下朝出来责备陈平说:‘你偏偏平素不肯把这些答对的话教给我!’陈平笑着说:‘你身居其位,还不知其职责吗?再说,陛下如果问起长安城中有多少盗贼,你也打算勉强回答吗?’到这时周勃自知才能不如陈平很远。不久,周勃托病请求免去丞相之职,由陈平一人专任丞相。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去世,谥为献侯。他的儿子共侯陈买继承侯位。过了二年陈买去世,陈买的儿子简侯陈恢继承侯位。过了二十三年陈恢去世,陈恢的儿子陈何继承侯位。又过了二十三年,陈何因夺人之妻而获罪,在市上被公开处死,所封侯国废除。 ”

评论:孝文帝即位后认为太尉周勃亲自领兵诛吕氏,功多,想让周勃居于尊位,陈平就托病不管事。陈平被误解就让位于周勃,而不是满口怨言招致皇帝的反感和打击,又可谓明智。但陈平能主动的让位,除了明智,应该还有自信,他的内心应该是相信自己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孝文帝对国家政事已经日益明了熟习后,临朝时问右丞相周勃政事,周勃汗流浃背,对自己不能回答感到羞愧。可是问陈平,陈平回答的却很得体。自己的才干终被皇帝和周勃高度认可,专任丞相直到去世。

十、盖棺论定:“常出奇计”“善始善终”。

译文: "当初陈平说过:'我出了很多诡秘的计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我这一代如果被废掉爵位,就算完了,以后终究不会再度兴起的,因为我暗中积下的祸因已经很多了。'后来他的曾孙陈掌因为是卫氏亲戚而身份显贵,希望能续封陈氏后代为侯,但始终没有得到。

太史公说:陈丞相平少年时,本来喜好黄帝、老子的学说。当他在砧板上割肉的时候,他的志向原本已经很远大了。后来在楚魏之间彷徨不定,最后归附高帝。他常出奇计,解救纷乱的灾难,消除国家的忧患。到吕后当政时,事情多变故,然而陈平竟能自免于祸,安定刘氏宗庙,以荣耀的声名终其一生,人称贤相,这岂不是善始善终了吗!若不是足智多谋,哪一个人能做到这点呢?”

评论: 司马迁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流的历史学家,他深深懂得中国历史和文化,他对陈平的评价最为得当。

虽然我们最终也只是普通人,但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我们后来者可以从智绝千古的、秦末汉初历史舞台上“常青树”的陈平身上,领悟、借鉴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以有助于自身的事业和职场的生存和发展,而不应该妄自菲薄先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