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伟大的盛唐,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有风骨刚健的初唐四杰,也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诗仙太白,也有忧国忧民的少陵野老杜子美。而他们的人生履历却各不相同,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自负而位卑,注定会是悲凉的结局,可缘何太白可以一生游山玩水,潇洒自如,而子美却终其一生,穷困潦倒?其实,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分析二人生平时代,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

李白和杜甫诗句对比(杜甫潦倒困顿李白游山玩水)(1)

杜甫穷困潦倒,李白却可以一生游山玩水,这并不是简单的表明李白比杜甫生活优越,这只是两位伟大的诗人在不同的时代下不同的心态以及做出的不同选择。李白的人生更加偏向浪漫,杜甫则更加偏向现实。同样,二人的不同人生也大多体现在二人的诗歌之中,而我们也是从二人的诗歌中观察着二人看似截然相反的一生。

一、乱世出豪杰,时势造英雄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生于公元701年,处于大唐王朝正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的时代,这个时代,有许多诗人秉山川英灵之气而生,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这个时候大唐王朝像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人,有了大隋财富的积累,贞观年代风气的积淀,正昂首阔步,准备迎来他的巅峰时刻。此时的李白同许多此时代的诗人一样,气概豪迈,情思明朗,怀抱雄心壮志,准备一展身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期待着建功立业,扬名不朽。虽然在朝堂之上遭权贵排挤,被天子赐金放还,但他始终没有失去他的傲气,失去他的气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我不得开心颜",他的气骨和傲气,在大部分程度上,是这个昂扬奋发的时代给予他的,他和同时代的许多诗人一样,即使遭遇了不公,看到了这个王朝的阴暗面,但他们的心中始终相信,这些黑暗只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相信改变这些黑暗的会是他们自己,即使自己年华老去,但只要他们还活着, 一定会有建功立业的机会。只是时间问题,所以虽然李白仗剑走天下,访遍名山大川,但他的心中始终保留着信仰,"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他始终保持着潇洒的气度。借山水以寄情,相应的他的诗歌中便多为游山玩水之作。

而杜甫,虽也出生在盛唐时代,但是此时的大唐,已是不是过去那个意气风发的大唐了,他像一个迟暮的老人,早已日薄西山,外有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内有皇帝沉溺声色,挥霍无度。"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政权内部早呈分崩之势在盛世的繁荣背后,正酝酿着一场巨大的动乱。处于这个背景下的杜甫,入眼所见,满目疮痍,处处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至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甚至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果然,不久之后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战火四起,处处硝烟弥漫,入眼所见,皆白骨遍地,生离死别。就连诗人自己都受战争阻隔,被困夔州,无法归家与亲人团聚。"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个时候的诗人,又如何像好友李白一样,潇洒地游山玩水呢?李白的时代,虽然社会也有腐败不平,但未像杜甫时代已呈燎原之势,所以他们仍然怀有信心。但是安史之乱皇帝出逃,马嵬兵变,贵妃被逼自尽,这一件件,无疑摧毁了诗人们心中最后的信仰。那么,杜甫之类的诗人们诗歌中多感慨生平,哀伤困顿之词便可以理解了。

二、儒道思想的不同冲击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五岁随家迁居至蜀之绵州昌隆县,家世与出生地不详,所以关于李白身世之说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更有人说他是力主风雅兴寄的初唐的陈子昂之后。这些虽然并无实据,但都大致与李白生于一个富有文化教养家庭相关。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一生受到儒道三家思想的重要影响,并在他的身上形成了完美结合。少年时代,李白居住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道教圣地紫云山,青城山都在李白居处附近,环境对其神仙道教信仰影响至大,道教影响几乎伴其一生。且处于盛唐,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理想化了,他也是个功名心极强的人,他期待着"济苍生,安社稷",又希望建功立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思想在李白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由于儒,道思想的结合,所以,当仕途失意时,他便走向道教,道家和道教思想给了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仙人殊仿佛,未若醉中真。"他的许多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之感。同时,李白又不单是一个诗人,他还是一位剑客,十年练剑,他仗剑走江湖,身上颇多了一种江湖侠士之风,让他看起来比其他人更加潇洒,更加畅快。也是因此,他被人称为"谪仙人"

又嗜好饮酒,所以自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和杜甫诗句对比(杜甫潦倒困顿李白游山玩水)(2)

其次,李白尤其喜爱大小谢,"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大小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杰出代表人物,其诗歌宛若出水芙蓉,清新隽永。其诗中又颇多一种魏晋名士的潇洒气度,而以此为榜样的李白便更加具有浪漫主义精神。潇洒于山水之间,超脱于天地之外。"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而杜甫,其祖父杜审言为初唐宰相,从小深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儒家思想在他的心中根深蒂固,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思想行动。杜甫一直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始终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思想,哀叹百姓因战乱而频繁征兵,哀鸿遍野:"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为社会贫富差距而感到愤怒:"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史之乱爆发后,皇室尚且出逃,百姓更是苦不堪言。战火四起,交通阻隔,诗人也被迫滞留夔州,他心中极其哀痛,而其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思想却不允许他激愤地表达哀伤和愤怒,更不可能像李白一样如此旷达地超脱尘世之外,游山玩水。诗人只能强行压制下自己的痛苦,缓缓抒发感情,所以,其感情往往显得回还往复。这在杜甫的组诗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在《秋兴八首》《洞房》《斗鸡》《能画》《历历》等诗中,无不表现着诗人沉重的哀痛。

战乱中的诗人苍老的似乎格外迅速,可无论身处怎样的困难境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暮年的杜甫贫病交加,老弱无依,住在破旧的茅草屋中。可上天似乎并未怜悯这一代诗圣,这个孤苦可怜的老人,屋漏偏逢连夜雨,卷其屋上三重茅。可即使如此,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仍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不顾自己的处境艰难,一心一意为别人着想,这是多么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和杜甫诗句对比(杜甫潦倒困顿李白游山玩水)(3)

李白一生纵情山水,豪放旷达,杜甫一生贫困潦倒,忧国忧民,但不可否认他们都是我国杰出的诗人,都是关心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不同的是,在李白浪漫情怀的影响下,他的诗歌具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而杜甫则深受儒家思想和时代的影响,他的诗歌更具有现实主义色彩。这不仅仅是李白和杜甫两位诗人的成就,也是自先秦以来我国诗歌史上两股不同的分流在唐朝所取得的伟大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