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华联,还有戏吗?

记者 解世忠 朱 姝

●华联,作为我市第一家大型超市,它为运城市民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体验。然而,就在两年前的抢购风波中,华联暂停歇业至今。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个疑问:华联,还有戏吗?

●2001年,运城最大的商品零售企业华联超市隆重开业,一座城市“新地标”横空出世。在华联巅峰时期,带动就业3000多人。十五年间,华联平均每年的营业额可达2.8亿元,每年为国家纳税1000万余元,连续十年被盐湖区评为“纳税贡献大户”。

●华联在向“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转型的过程中,因土地、房产等手续缺失,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由此带来的资金链断裂导致了华联目前的困境。然而究其根本,还是“自信过了头”。战略眼光缺乏、对新业态冲击应对不力、风险意识淡漠、企业文化滞后、危机公关缺失……都在这时显现。

●政策环境的超大红利,员工们的不离不弃,供货商的理解支持,加之诚信经营的良好口碑,积极推进的战略合作。在如此天时地利人和之下,有理由相信——华联,还有戏!

运城哪里唱戏(运城华联还有戏吗)(1)

歇业后的华联积极寻找出路,在资金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又融资上百万元,投资建设了大数据云端设备,为电子商

2017年之前,提起运城市华联购物广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华联”),相信大家都会称赞叫好。作为我市第一家大型超市,它为运城市民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体验。

然而,现在提起华联,不少市民记忆犹新的却是2016年的那场抢购风波。当时传闻华联要倒闭,手里购物卡没消费完的顾客进店大肆采购,货架被一扫而空,一片狼籍。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看着人去楼空的超市,仍然静静地站在那里,相信每个路过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

华联,还有戏吗?

运城哪里唱戏(运城华联还有戏吗)(2)

运城华联(资料图)

昨日之风光

大型超市引领者

巅峰时吸纳3000多人就业

11月21日,下午3点。华联董事长杨鸿,坦然走进华联南风广场店会议室。这是杨鸿自2017年华联歇业之后,第一次面对员工们。

这里已聚集了200多人,他们都是参与华联内部入股的前员工。在华联歇业这一年多时间里,他们没有一个人给杨鸿打过电话要“债”,也没有一个人上门闹过事。今天,听说杨鸿要过来,他们想亲眼见见杨总,亲耳听听杨总讲话。

杨鸿走进会场,大家先愣了一下,随即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华联歇业之后,这是他第一次听到为自己而响起的掌声。

这掌声,让杨鸿感激涕零;

这掌声,也把杨鸿带回了华联开业的17年前……

上世纪九十年代,杨鸿从运城市饮食服务公司业务科长的位置上离职,毅然“下海”。一开始,他在原王庄开了一个家具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到九十年代末,实力雄厚的杨鸿决定扩大经营范围,在外多次学习、考察之后,他发现超市这一新业态大有可为。

“当时,咱运城人买东西都隔着一个柜台,买东西要‘指指点点’半天。尤其在生鲜食品这类散装物品方面,运城人都是从传统菜市场采购。”杨鸿说,“所以,我们当时去上海看到超市这种销售方式时,就觉得很新鲜,大家直接在货架上拿货,想买什么拿什么,不必再跟售货员比划来比划去。这里还什么都卖,从散装的肉、蛋到包装精美的食品礼盒,从一个小指甲刀到彩电、冰箱都能买到。”

说干就干,他与当时的上海华联集团合作,以加盟的方式,正式将大超市经营模式引入运城。2001年,运城最大的商品零售企业华联超市隆重开业,一座城市“新地标”横空出世。

“开业第一天,光盐就卖了2吨。”华联南风广场店店长郭新萍说,“开业没多久,东北、兰州等地的客商都前来考察这个项目。”

之后,2004年华联国际家具汇展中心开业,2005年华联永济连锁店开业,2006年华联禹都店开业……

十五年间,华联平均每年的营业额可达2.8亿元,每年为国家纳税1000万余元,连续十年被盐湖区评为“纳税贡献大户”。

“当时很多员工都是慕名来华联工作,觉得这里不错,就把自己的爱人、亲戚介绍来工作。我们的员工都以进入华联为荣。”华联人力资源部经理李燕说,“每年我们还面向大中专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在最巅峰时,华联的员工曾达到3000多人,一年的工资开出6000万以上。很多来自农村的“打工妹”“打工仔”都通过在华联就业,在城里买了房子,成为了城市人。

十五年间,华联的供货商队伍中,出了200个以上的百万富翁、50个以上的千万富翁。

“举个看得见的例子吧,这里一个卖服装的商户,开始是骑着三轮板车来送货,几年后开着奔驰来送货了。”郭新萍说。

多年来,华联立足运城本地市场,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同时常年收购本市范围内滞销农产品,每年带动本地面粉、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销售5000万余元。

“很多农户来给华联送货时,都说先不要钱,等货卖出去了再结。华联从来不亏人。”郭新萍说。

多年来,华联始终把这种诚实守信作为经营的根本,多次获得“山西省消费者放心购物示范店”“山西省商业企业诚信承诺优秀企业”“山西省诚信示范店”等称号。

今日之困境

“四两”难住英雄汉

主要原因在于自信过头

面对台下的200多名员工,杨鸿跟大家证实,自己确实陷入了困境,但他不会逃避,两年间也从没逃避过……

说起华联的困境,在路人眼里,大厦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倾颓的。

然而,华联的困境却是偶然中的必然。

杨鸿坦言,说必然,现在看来,表面上是资金链断了,但根本原因在于,战略眼光缺乏,对政治大势把握不清;乐观自信过头,对新业态冲击应对不力;风险意识淡漠,对资金链研判不够;企业文化滞后,团队抗风险信心不足;危机公关缺失,对社会上一些传言失声失语。

事实正是如此。

由于网购和外来大型超市的冲击,华联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

“因为华联是供货商供货,大型超市和网络销售平台很多都是厂家直接采购。跟他们相比,华联的采购渠道多出一环甚至几环,每增加一个环节,意味着多付出一环的采购成本。所以,当时华联下定决心准备转型。”杨鸿说。

在对整体消费环境和消费趋势的研判后,华联准备向“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转型。

2014年,华联拟出资数亿元,在市内禹都东街中段和原华联家具汇展中心、华联禹都连锁店基础上,打造集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

“说实话,投资这个‘综合体’,基本上是‘小马拉大车’。”杨鸿说,“‘综合体’的一切支出,都是由华联几家超市的收入来平衡的。”

在超市的销售收入中,当时购物卡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比重。华联每年的购物卡销售额可达到数千万。按照杨鸿原先的设想,超市的收入完全可以支撑“综合体”的建设。

然而在2016年初,情况几乎是急转直下,作为收入重头的购物卡销售遇冷,超市的收入大幅度缩水。这给“综合体”的建设资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时,杨鸿在公司内部开展员工入股。基于对杨鸿信任,员工入股很快达到1个多亿,暂时缓解了“综合体”建设的资金困难。

眼看“综合体”要收尾时,资金又遇到了问题。摆在杨鸿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动用超市的流动资金,要么放弃“综合体”的建设。

这个选择是艰难的,更是悲壮的。一边是自己十几年的心血付出,一边是自己几乎倾其所有的新项目。无论选择哪一边,对杨鸿来说都是彻底的“伤筋动骨”。

为了让华联能够可持续地发展,杨鸿选择了“综合体”。为了推进“综合体”的建设,他冒险动用了超市的流动资金。

做出这一选择,杨鸿还有另外的原因,他总觉得自己起码还有“综合体”这个资产,还可以向银行抵押贷款。只要这个抵押贷款一到位,从超市抽走的资金“缺口”,就可以被迅速填平。

“‘综合体’建设用地来自很多户居民的拆迁地,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很多拆迁户都没有土地证或者相关手续,这就导致‘综合体’这块地,我们一直没有取得相关手续。”杨鸿说。

没有相关手续,银行贷款也就无从落实。

“2017年6月,为了推进华联的发展,市国土局、商务局,还有盐湖区政府,都为这块地的手续特事特办。”杨鸿说,“土地证、房产证还有相关的一些土地手续的办理,仍需要2000多万元。”

凑齐这2000多万元,有了土地相关手续,银行就可以贷款3亿元,可以还清1亿多元的各项欠款,盘活华联整体8.5亿的资产。如此来看,这2000多万元即是可拨千金的“四两”。

然而,就是这“四两”,彻底难住了杨鸿这个在商场上奋战多年的汉子。

在“综合体”的建设中,不仅掏空了华联,也掏空了杨鸿的个人家底儿。他卖掉了自己在西安、深圳的房产,关闭了深圳的办事处……向“综合体”又投入资金3000万余元。

杨鸿苦笑说,他当时银行卡里的8000元存款是“全部家当”,再让筹这2000多万元的土地出让金,自己实在是没有能力了。

至此,“综合体”以及华联超市业务的资金链彻底断裂。

再之后,华联超市的经营确实遇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曾经无限风光的华联超市不得不歇业。华联南风广场店、华联永济店……如今,都已人去楼空。

明日之希望

“冬去春来风光好”

有2000多万可激活8亿元资产

看着台下充满期待的200多双眼睛,杨鸿横下决心:“绝不能让信任我的员工‘没饭吃’!”

“冬去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春天来了!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

《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为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我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出三十条具体措施。

“党委和政府一直没有忘记华联,不管是运城市委市政府,还是盐湖区委区政府,他们为华联做的一切,我都非常感动,铭记难忘。”杨鸿说。

就在11月,杨鸿接到了市商务局一领导的电话,表示市里正在推进电子商务进社区的项目,有意通过这个项目扶持华联“东山再起”。

对华联的支持,何止这一次。早在华联出现运营问题之初,运城市委领导就曾第一时间积极介入。

运城市政府及盐湖区政府相关部门,对华联既救“急”,又救“穷”,既给予资金上的帮扶,更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2017年6月22日,经深入调研,了解到华联出现困境在于“综合体”建设过程中,因土地证的相关手续短缺无法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时,市商务局就向市里提交《运城市商务局关于运城市华联超市办理土地房产手续情况的报告》,建议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为企业办理土地房产手续并在费用上给予优惠。

运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接到报告后立即批复,盐湖区政府闻风而动,于2017年6月26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专门成立处置领导组负责华联相关事宜,向华联提供1600万应急资金,并由处置领导组负责向市政府申请,协调有关部门将“综合体”土地、房产等手续办理授权盐湖区办理。

紧接着,2017年7月,运城市国土资源局向盐湖区政府发函,委托盐湖区办理“综合体”土地手续,从根源上解决华联的经营困境。

党委政府关心支持着华联,华联员工则牵挂温暖着杨鸿。

华联歇业之后,原来的员工另谋出路。李燕就带着几名原华联的员工在河北学习技术。得知杨鸿来北京办事,李燕从河北沧州驱车4个小时到北京找到他,看到过去意气风发的老板变得苍老憔悴了,李燕忍住眼泪,邀请他去河北跟老员工们见个面、聊一聊。

“我当时没想太多,就是看着杨总太辛苦了,我们虽然没办法帮他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但是希望他和大家见一见之后能开心一点。”这次李燕没有忍住眼泪。

“我当时见到他们之后,心想我这人力资源经理李燕是大学生,现在却不得不转型做中医理疗,心里真不好受,觉得自己没照顾好他们。”杨鸿至今回忆起当时的场面,仍然有些激动。

华联员工的凝聚力来自于哪里?

“我们信杨总。”郭新萍、李燕等员工给出了一致的回答。

不止华联的员工,对杨鸿给予充分信任的还有跟他合作多年的供货商。

“华联是我合作过的卖场中信誉最好的,结款非常及时,从不欠款,我们只管供货,从不操心对账这些事情。”说这话的是闫磊,曾经华联超市日化类商品的供货商,从他父亲那一辈就与杨鸿保持合作,一直延续到他这里,已经二十多年。

在十几年的工作交往中,杨鸿的为人早已被大家所熟知。

“在华联还好的时候,杨鸿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自己在银行的贷款情况,什么时候该还多少钱,记得清清楚楚,总是按时还贷。”一银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

在华联经营出现问题时,所有人都劝杨鸿,采取像其他超市顾客付款“一半现金一半购物卡”的方式,可以回笼一部分资金,缓解自己的燃眉之急,杨鸿毫不犹豫地否决了。

“华联的兴起源自运城的老百姓,我不能亏待大家。”杨鸿说。

大家支持华联,杨鸿更没闲着等着,而是积极努力自救。多方寻找合作伙伴,积极参加招商引资……目前,正与山西万乐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开拓新领域,推进新业态。

政策环境的超大红利,员工们的不离不弃,供货商的理解支持,加之诚信经营的良好口碑,积极推进的战略合作,今日之华联,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倘若,再有2000多万元的贷款,撬动激活拥有8亿元资产的华联,指日可待!

华联,还有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