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要盘点一下#那些和中秋有关的歌曲#,那一定少不了《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十五的月亮》歌词唯美别致、旋律动听优美,自问世近40年来,如今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唱。优美的旋律不仅唱出了戍边卫国战士守卫祖国的无上荣光,也唱出了无数个军嫂为了支持丈夫“舍小家为大家”而付出的汗水和艰辛。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著名军旅诗人石祥的身边,聆听他讲述这首歌的创作过程。

艰苦童年

石祥,原名王石祥,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清河县杜家村。那里正处于冀、鲁、豫三界交界处,来自四面八方的艺人们为了混口饭里,都涌进了这个“三不管”的地方。因此,石祥很小的时候,就对从说书艺人那里听到的《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传统话本充满了兴趣。父亲看他对文学艺术很感兴趣,在家中极其贫寒的情况下,还是把石祥送到了邻近的葛家村小学去读书。石祥很珍惜这次机会,就立志要好好读书,做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

十五的月亮是哪一年流行的歌曲(歌曲十五的月亮是让谁唱火的)(1)

中学时代,石祥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记者。为此,石祥主动承担起了学校墙报的主编,还给河北省作家协会创作的《蜜蜂》杂志投稿。其中,一篇讲述农村妇女组织成立的裁缝组,将裁下的布头给孩子们做成各种小玩具的作品还登上了《中国青年报》的头版。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是却在学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进一步激发了石祥在文学创作上更加努力。

军旅生涯

初中毕业以后,由于家里生活困难,石祥没有继续读书,而选择回乡当了一名中学教员。19岁那年,部队来县里招兵。石祥认为,好男儿就应当志在四方,他就义无反顾地报名参了军。当时,部队里的战士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毕业,还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的石祥就受到了部队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仅把他留在了团机关当打字员,还让他在师团干部学习班兼职当文化教员。期间,在著名军旅作者魏巍的建议下,石祥到了连队进行锻炼,从战士、班长、排长,一干就是六七年。

十五的月亮是哪一年流行的歌曲(歌曲十五的月亮是让谁唱火的)(2)

连队的生活既紧张又活泼,更是激发了石祥的创作激情,先后有多篇作品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相继刊登,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养分。1965年,石祥被调入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创作组,任专业创作员。在此期间,石祥创作了著名的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后来还被选入了全国中学语文课本。

献给军嫂的歌

1984年4月,《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组织的全军歌曲创作学习班到河北省高碑店驻军部队体验生活。驻军部队为此举行了一场“连队官兵到底喜爱什么样的歌曲“的座谈会。官兵们各抒己见,座谈会显得既紧张而又热烈。这时候,一名指导员站了起来,说:“能不能给军人妻子写首歌呢?她们在家太辛苦了!”

经过询问,原来这名指导员老家是四川的,妻子在老家带着两个孩子靠着几亩薄田生活,还要照顾年老体弱的公公、婆婆。有一次深夜,妻子和两个孩子都患了重感冒,发起了高烧。妻子仍然背着两个孩子跪着、爬着到了卫生所。而妻子从来不把家里的这些困难告诉在外当兵的丈夫,每次写信,都说家里一切都好。

十五的月亮是哪一年流行的歌曲(歌曲十五的月亮是让谁唱火的)(3)

当时,部队有规定:军人入伍15年、营级干部、年龄35岁,这三个条件符合其中的两个,经组织批准妻子才能随军。很多符合妻子随军的军人家庭,由于父母无人照顾,妻子为了支持丈夫,就放弃了随军,仍然过着“牛郎织女”的两地分居生活。

有过军旅生涯的石祥深知每一个军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军嫂”在默默地奉献着青春。但是,此时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好多文学创作者还没有从“文革”的创作思路中完全解放出来。特别是很多人还认为,军人是一个男子汉团体,谈论女人属于作风问题,甚至有的部队都不允许播放女声独唱,害怕动摇军心。

石祥又深感不能辜负部队官兵的殷切期望,决定创作一首“军人唱给妻子的歌”。可是,题目写到纸上,却又写不下去了。原来,是因为“人称”问题不好解决。称军嫂为“妻子”太老气;称“亲爱的”、“心上人”又觉得有点酸,跟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格格不入。时夜,一轮明月缓缓升上了天空。石祥看着窗外圆圆的月亮和皎洁的月光,他突然想起了苏东坡那首传唱千古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石祥的思路一下被打开了,他决定借助天空的月亮,让军人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于是,就有了“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的歌词。

十五的月亮是哪一年流行的歌曲(歌曲十五的月亮是让谁唱火的)(4)

第二天清晨,石祥在晨练的时候,恰巧遇到到了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的作曲家石铁源。石铁源听了石祥刚创作的歌词,拍手称赞道:“这首词写得太好了!”于是,石铁源也顾不得晨练了,马上就返回到了住所,和他住同屋的总政歌舞团的作曲家徐锡宜创作了这首歌的曲谱。

转眼,《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组织的全军歌曲创作学习班结束了在河北高碑店驻军部队的体验生活,石铁源也返回到了沈阳军区。不久,石铁源又去了黑龙江省军区边防部队深入生活,他看到守边的战士,又不禁想起了《十五的月亮》这首歌。于是,石铁源就饱含深情地教会了边防部队的战士们演唱这首歌。当时,《解放军报》文艺部编辑、记者曾凡华正好也在黑龙江省军区边防部队采访,他听到了这首歌也倍受感动。于是,他从石铁源那里得到《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的词谱后,提前返回到了北京,将其发表到了《解放军报》上。

《十五的月亮》是让谁唱火的?

第一个唱《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的是蒋大为。当时有一部反映军嫂的电影《侨乡月丰盈》,需要一首主题歌,特地找到《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的词作者石祥。后来,电影导演又找到著名歌唱家蒋大为,录制了《十五的月亮》的首唱版本。由于石祥当初创作这首歌的时候,就是想表达军人对家中妻子的思念,所以,蒋大为的版本几乎没有改动这首歌的歌词。

第二个唱《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的是柳培德。柳培德是中国吉他流行音乐领军人物,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上,柳培德抱着吉他重新演唱了这首《十五的月亮》,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十五的月亮是哪一年流行的歌曲(歌曲十五的月亮是让谁唱火的)(5)

第三个唱《十五的月亮》这首歌的是一名董姓女歌手。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柳培德和她对唱了《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在女声部分,对原歌词进行了改变,将原词中的“你孝敬父母任劳任怨,我献身祖国不惜流血汗,你肩负着全家的重任,我在保卫国家安全”改为了“我孝敬父母任劳任怨,你献身祖国不惜流血汗,我肩负着全家的重任,你在保卫国家安全。”虽然只是将“你”改成了“我”,却把一位任劳任怨的军嫂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董姓女歌手进行独唱的时候,又把其中的“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改为了“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至此,歌曲《十五的月亮》开始在全国走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