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深远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所谓意境深远,即力求情景交融,含义深远,能给人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也就是读后可以让人咀嚼不尽。譬如,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便是以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从而表现出诗人因山林美景而厌倦宦游,产生归隐之意的深远含义。

高适最豪放的一首送别诗(高适意境深远的一首诗)(1)

本文就让我们通过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诗《塞上听吹笛》,来具体感受一下我国古典诗歌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说到高适,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塞上听吹笛》便是高适创作的一首边塞诗,但是它与那些金戈铁马、宏大气魄的边塞诗又有着不同之处。即在这首诗中,高适表现出了边塞生活中难得一见的恬静祥和的一面。借助于苍茫而又清澄的边塞月夜之景,高适又表现出了戍边战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达到了诗歌创作中意境深远的至高境界。


高适最豪放的一首送别诗(高适意境深远的一首诗)(2)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首句“雪净胡天牧马还”,即冰雪消融后,戍边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胡是古代对西北部民族的称呼。乍一看,这句诗只是简单的对边塞地区的实景进行了描写。其实,它还有着深远的含义,是促成边塞生活恬静祥和的主要原因。

高适最豪放的一首送别诗(高适意境深远的一首诗)(3)

据《过秦论》载: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因此这里的“牧马还”,除了有牧马归来之意外,另一层含义就是胡马北还,边烽暂息的意思。由此可见,“雪净”也象征着边塞地区紧张局势得以解除的意味。总的来看,这句诗便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恬静祥和的基调。

高适最豪放的一首送别诗(高适意境深远的一首诗)(4)

次句“月明羌笛戍楼间”,紧承首句诗意,进一步营造恬静祥和的气氛。即月光皎洁,戍边战士们在戍楼间吹奏起了羌笛。“戍楼”,即报警的烽火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也只有在“雪净胡天牧马还”的大环境下,戍边的战士们才得以能够吹奏羌笛。那么战士们为什么要在月夜吹奏羌笛呢?

高适最豪放的一首送别诗(高适意境深远的一首诗)(5)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试问这饱含离情的《梅花落》,它要飘向何处?仿佛像梅花一样,被风吹一夜就落满了关山。这里高适运用了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一方面,它指想象中的梅花。另一方面,它又指古代笛曲《梅花落》。《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高适这里便用此来关合戍边战士们的思乡之情。

高适最豪放的一首送别诗(高适意境深远的一首诗)(6)

读到这里,我们便知道了戍边战士之所以在戍楼吹奏羌笛,是因为内心对家乡的思念。那么这份思念有多重呢?正如诗中所说,思念就像是那梅花,随风一吹,一夜之间,就落满了关山。李白曾有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高适此诗异曲同工。不同的是李白直接,高适含蓄。但都借助于笛曲《梅花落》,构成了一种深远的意境。

高适最豪放的一首送别诗(高适意境深远的一首诗)(7)

综观高适的这首诗,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虚实相生,并且情景交融,它们共同营造出了一种美妙深远的意境。此意境中所包含的正是戍边战士们强烈而浓厚的思乡之情。由于高适写的含蓄隽永,委婉深沉,所以读后自然能令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