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籍的罗先生,发现乙型肝炎12年。2006年8月,体检发现甲胎蛋白(AFP)升高,为正常值的5倍,在当地医院行超声和增强CT检查,没有发现肝脏肿瘤。1个月后,AFP升至正常值的11倍,再次行CT检查,仍未发现异常。3个月后,AFP进一步升高至正常值的27倍,CT检查仍显示“正常”。多次CT检查均未发现问题,让患者放松了警惕。6个月过后,AFP升高到了正常值的45倍,来我院行CT检查,发现左肝的癌灶己长到了直径3.2公分大小。

肝没事检查有甲胎蛋白吗(扭住甲胎蛋白别放松)(1)

北京籍的唐女士,也是一个乙型肝炎患者,每3~6个月定期查体。2007年5月发现AFP突发增高,至正常值的20多倍,行增强CT检查,未发现肝脏肿瘤。去另一家医院检查,复查AFP和增强CT,AFP与第一家医院的一致,增强CT也未见肝脏异常病灶。遂来我院就诊,肝动脉血管造影加碘油染色试验显示,肝脏右叶近胆囊处有一直径为0.9公分的肝癌灶。唐女士从发现AFP升高,到接受有效治疗,用了不至2周的时间。

上述两位肝病朋友虽然都是在肝癌的较早期获到了明确的诊断,但比较他们获得诊断的过程,却让人有不同的感受。罗先生在发现AFP升高,而且是逐渐升高时,只满足于一家医院的多次CT没发现明显异常,而没有到其它医院复查,或考虑行其它更为灵敏的检查,导致肝癌长到了一定大小,才被发现,获得诊断的过程较为漫长,错过了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时机;比较而言,唐女士更幸运,发现AFP升高,既穷追不舍,连扳三斧,即把直径小于1公分的肝癌擒了个正着,为获得好的远期疗效和采用微创治疗奠定了基础,实在是可喜可贺。

AFP是可在正常人血清中检测到的一种糖蛋白,水平很低,正常值为17 ng/ml(纳克/毫升)以下(一部分医院的正常值有所不同)。慢性肝病在活动期(以转氨酶波动性升高为主要特点),一部分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机体为了修复坏死的肝细胞,需要启动肝细胞再生机制。肝细胞再生比较活跃时,可有轻度的升高,这种情况的AFP升高有两方面的特点:①一般不超过100ng/L,即正常值的6倍以下;②其波动与肝病的转归密切相关,肝功能稳定时,可降低为正常。妊娠妇女和生殖腺胚胎性肿瘤患者也有明显的升高。

发生肝癌时,由于肝癌细胞产生AFP的能力强,血液中AFP常有明显且进行性的升高,从几十到几万ng/ml不等,因此,血液中AFP升高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重要依据。值得提及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肝癌都产生AFP,能够产生AFP的肝癌约占70%,而且,产生AFP的能力迥异,其中,约10%的肝癌仅产生低水平(30~100 ng/ml)的AFP。一般来讲,AFP升高的幅度与癌灶大小和病情早晚无明显的关系。AFP正常,或水平较低,决不能作为排除肝癌的理由。

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患者是肝癌的好发人群,应定期检查AFP、超声甚至增强CT,以期在肝癌发生发展的早期明确诊断,为获得好的远期疗效奠定基础。AFP常常是肝癌的第一信号,这一信号早于用目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检测到癌灶的时间。发现AFP升高时,最好是选择另一家医院进行复查,以排除检验误差等情况。当AFP的浓度进行性升高,特别是升高至较高水平时,基本可排除肝功能波动导致的肝细胞再生活跃等因素,应高度怀疑肝癌,需要行进一步检查。在肝癌发生发展的初期,因癌灶较小、位置隐匿、血供不丰富、癌灶密度与肝组织相似、医院设备水平和医师经验等原因,常规的超声和CT检查不一定能够发现,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应行血管造影和碘油染色试验等进一步检查,这些检查较超声和增强CT更容易发现小的肝癌病灶。

AFP除了能够帮助诊断肝癌,还有助于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前AFP高的患者,治疗后如能逐步降低为正常水平,提示肝癌的治疗是完全和彻底的;如降低到一定水平后不再继续降低,或又复升高,则高度提示肝癌有残留,或存在其它尚未发现的肝癌灶,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如果治疗后AFP降低到正常水平,一段时间后又逐渐升高,则提示肝癌有复发(指以前治疗过的部位又长出了肝癌),或再发(以前治疗过的部位没有复发,而是其它部位长出了肝癌),应积极诊断和治疗。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即便是肝癌得到了彻底的清除,治疗后AFP也不会很快降低为正常,通常的规律是每一周下降50%,直至降至正常。

总之,AFP常常是肝癌发生发展的第一信号,也是评价治疗效果最灵敏的指标,还是肝癌复发或再发的晴雨表。对于AFP明显升高的肝癌患者而言,AFP无疑是一只“幸运之手”,扭住它,千万别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