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取快递变出轨”事件就在身边

普通女性在取快递时被偷拍,并被绘声绘色地编排成桃色新闻四处传播,而造谣者既与该女士无冤无仇,也并非自媒体从业者,没有赚取流量的实际利益驱动,乍听堪称匪夷所思。

但生活中,许多女性也曾经历似曾相识的情景。

“高中时,我们班上有一个寝室的男生给全班女生制定了评分表,我同桌的女孩被打了最低分,男生之间开玩笑时,‘和她在一起’成为他们避之不及的侮辱。同桌为此很受打击,偷偷哭了好几次。”

“研一时,我到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入职第一天,发现坐在旁边的男同事下载了办公软件上我的头像,发到他大学的寝室群里,和室友点评我的外貌。我明确表示不满后,他表示是因为看我漂亮才和朋友们分享的,觉得我小题大做。据说他当时已经订婚了,没有择偶需求而过度关注路人外貌,我无法理解。”

“我长得平平无奇,是扔在人堆里找不出来的那种。一天上班,路过小区门口一群正在下棋的中年人,没走多远,听到有人问:‘你们说她衣服上印的数字是什么意思?’另一个声音阴阳怪气地回答:‘明码标价。’接着就是一阵不怀好意的哄笑。”

这些因男性目光造成的不快如此普遍,但却总以“事实如此”“看得起你”“只是玩笑”等理由被施害者轻描淡写地带过,让当事女性如鲠在喉。

2

你的目光,我的砒霜

事实上,即使得知那些眼睛和镜头背后是对自己外形的肯定,多数女性依然无法对此感到愉快、放松。

因为,类似事件的实质是,她们无故被置于陌生异性的审视之下,个体的尊严与意愿完全被忽视。而她们本不是必须生活在大众视野中的公众人物,因此感到不快,是人之常情。

最近,随着四川男孩丁真的走红,又一个概念闯入大众的视野——男性凝视。

“男性凝视”最早出自电影理论,目前多指男性作为凝视的主体,将女性作为客体来观赏、评判甚至设置一系列“被看之物”的标准,满足自身的窥视快感。凝视即是权力,在迎合男性想象的过程中,女性形象被物化为男性景观。

不管是日常生活中对女性路人的评头品足,还是许多网民大力推崇的“白瘦幼”“纯欲风”审美,抑或游戏、影视作品中特意设置的丰乳肥臀、衣着暴露的女性角色,都属于这样的“凝视”。

而在“取快递被偷拍”事件中,尽管当事双方并不认识,但这不妨碍偷拍者郎某将受害者当做一个被观看的客体,拍摄并分享其影像;也不妨碍他和其他涉案人员捏造、传播桃色新闻来取乐。

从其自己透露的情况看,在群里“发一些美女照片,开些玩笑”是常态。该群在谣言愈传愈烈之际解散,之前有多少女性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遭遇陌生异性的“视奸”与“玩笑”,已无从得知。

女性凝视男性的悖论(终于有人要为男性凝视)(1)

▲ 截图来源:新京报

本质上,他们习惯了这样的凝视,没有对公序良俗的敬畏之心,更不知道要对其他个体抱有基本的尊重。他们甚至不习惯将陌生女性视为同他们一样的,拥有喜怒哀乐和个人生活的“人”,因而也就对自己行为可能给他人造成的严重影响视若无睹。

3

改变现状,从每个家庭做起

最近,歌手谭维维的《小娟》受到关注。歌词为遭遇不幸的女性发声,并列举了她们面临的种种负面情况。在表演现场,代表“小娟”的表演者们摘下墨镜,象征与种种不公宣战。

女性凝视男性的悖论(终于有人要为男性凝视)(2)

▲ 歌曲《小娟》表演现场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党和国家到全体人民就保持着对女性权益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要减少甚至彻底消除一些根深蒂固的无形不公,依然任重道远。

即使每个女性都学会“自重”,学会防身,学会依法维权,在普遍的“男性凝视”下,仍会对可能遭受的身心伤害防不胜防。

真正“防患未然”的手段,在于法治作用的发挥。在“取快递被偷拍”案中,如果不是要面对即将到来的官司和赔偿等切身利益受损的情形,很难想象施害者会如此痛悔,并迅速道歉。

真正“防患未然”的手段,在于从每个社会细胞——家庭开始,破除根深蒂固的偏见,让正向的家风家教发挥作用,不仅要教会女孩自我保护,也要教会男孩尊重他人与自我约束。

在几年前一档亲子真人秀中,某4岁男孩在其他方面表现得非常聪明、可爱、懂事,但在节目中屡次强抱、强吻女孩,甚至偷看女孩洗澡。细究其家庭教育,不难发现端倪。

女性凝视男性的悖论(终于有人要为男性凝视)(3)

▲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儿子亲吻同学的照片

节目中,其父常用“带你看姐姐”激励他完成任务,其母用“刚过完4岁生日”为儿子开脱。节目外,他们对儿子在学校向女生示好的“事迹”津津乐道,甚至觉得这么小就会“泡妞”是有趣和值得自豪的事。而被凝视、被当作“奖励”的女孩及其父母的不快,被他们选择性忽视了。

女性凝视男性的悖论(终于有人要为男性凝视)(4)

▲某真人秀节目中,女孩家长谈论女儿洗澡被偷看

4岁幼童本没有错,因为行为不妥被推上风口浪尖,实在是家庭教育之过。不在孩子年幼时及时正视、矫正,待酿成大祸,害人害己。

目前,“取快递被偷拍”事件的受害者吴女士表示将追责到底,施害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无疑将是一场抚慰人心、振奋人心、强烈撼动某些落后观念的宣判——终于有人要为“男性凝视”付出代价了。

最令我们欣慰的是,这样的维权可能是第一例,而绝对不是最后一例。

文 / 唐风

编辑:邵琦

校对:于潇枫

审核:叶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