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们介绍的就是【报燕惠王书】的内容,我们知道书信是很私人的文字,对文学性要求不是很高,他的内容和格式接近或类似于古代大臣向君王的奏本,就是陈述事实和发表议论和建议,所以古代把大臣写给皇帝的奏本也叫给皇帝“上书”“四书五经”中的【尚书】就是上古时期的这种类型文字的记载,因此孔子对【尚书】的评价是“书通知远”“书”就是指【尚书】古代“书”和“信”是两个意思,“书”更接近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书信”而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浩瀚恢弘,有很多著名的“书”流传下来,被记载在史书中,供后人学习、思考这其中除了我们今天讲到的乐毅的【报燕惠王书】,还有就是著名的李斯写给秦始皇的【谏逐客书】,以及再后来的南越王赵佗写给汉文帝的【报文帝书】当然后来诸葛亮《诫子书》,再后来的《曾国藩家书》等等,也都被后世所推崇这些书信里有不少千古名句一直流传至今,比如乐毅的这篇《报燕惠王书》中的“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不是和现在的“功成不必在我”异曲同工呀)”“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诸葛亮的《诫子书》开篇的两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为后人视为座右之铭接下来我就把乐毅给燕惠王的这封书信发出来,供大家欣赏,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春秋里的吕氏故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春秋里的吕氏故事(燕国故事之三十七)

春秋里的吕氏故事

以上我们介绍的就是【报燕惠王书】的内容,我们知道书信是很私人的文字,对文学性要求不是很高,他的内容和格式接近或类似于古代大臣向君王的奏本,就是陈述事实和发表议论和建议,所以古代把大臣写给皇帝的奏本也叫给皇帝“上书”。“四书五经”中的【尚书】就是上古时期的这种类型文字的记载,因此孔子对【尚书】的评价是“书通知远”“书”就是指【尚书】。古代“书”和“信”是两个意思,“书”更接近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书信”。而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浩瀚恢弘,有很多著名的“书”流传下来,被记载在史书中,供后人学习、思考。这其中除了我们今天讲到的乐毅的【报燕惠王书】,还有就是著名的李斯写给秦始皇的【谏逐客书】,以及再后来的南越王赵佗写给汉文帝的【报文帝书】。当然后来诸葛亮《诫子书》,再后来的《曾国藩家书》等等,也都被后世所推崇。这些书信里有不少千古名句一直流传至今,比如乐毅的这篇《报燕惠王书》中的“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是不是和现在的“功成不必在我”异曲同工呀!)”。“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诸葛亮的《诫子书》开篇的两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为后人视为座右之铭!接下来我就把乐毅给燕惠王的这封书信发出来,供大家欣赏。

【报燕惠王书】

臣不佞,不能奉承王命,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又害足下之义,故遁逃走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人数之以罪,臣恐侍御者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窃观先王之举也,见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臣窃不自知,自以为奉令承教,可幸无罪,故受令而不辞。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霸国之余业而最胜之遗事也。练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必与天下图之。与天下图之,莫若结于赵。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赵若许而约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以为然,具符节,南大家欣赏。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击齐。以天之道,光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而举之济上。济上之军受命击齐,大败齐人。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自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于燕。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谦于志,故裂地而封之,使得比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教未衰,执政任事之臣,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皆可以教后世。

臣闻之,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伍子胥说听于阖闾,而吴王远迹至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入江而不化。

夫免身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王之留意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