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农村土特产(安康方言文化中的水果)(1)

柚子、苞谷与锄头

柚是常绿乔木,今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四川均有栽培。安康为南北过渡地带,自然也有柚栽培。柚的名称在南北方言中有差异。北方不产柚,所以多以其正名“柚子”相称。南方方言中则还有一个很普遍的俗称一一“抛”。安康方言虽属西南方言可归入北方方言之大类,但却在词汇中保存了很多南方方言词汇用法,“抛”就是其中之一。

安康农村土特产(安康方言文化中的水果)(2)

“抛”在南方方言中各地区写法不同。温州有人写作“橐《广韵》:“橐,豪韵,普胞切”,《说文》和《广韵》均解释为“,张大貌”,音同而义跟柚子相去甚远;绍兴有人写作“脬”。《越谚》(作者为会稽人范寅):“香脬,如香圆而大,装盘供之,隔岁不坏,味酸”。《广韵》肴韵,匹交切:“脬,腹中水府”,意为膀胱,依然是音相合而义相远。

玉米在各地方言中的叫法五花八门。广西南宁将其称为玉米、玉麦,云南思州称为苞谷,山称为红须麦,温州称为黍麦、厦门称为麦穗。这些都从侧面说明玉米的起源地不在我国,所以南方方言中没有统一的称呼。玉米原产于南美洲,大约约在15世纪末传入我国。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国内最早提到玉米的历史文献是明代人田艺衡撰写的《留青日记》,田艺衡就将其写作“御麦”,御和玉在北方话中同音,所以后来又写作“玉”

安康农村土特产(安康方言文化中的水果)(3)

安康方言中也将玉米称为苞谷。安康境内多崇山峻岭,苞谷在安康这样的山区是一种高产作物,从历史上就受到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崇和着力推广。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地方政府更是发起了一场“白色革命”,大面积推广普及地膜玉米等三项栽培技术,将其作为温饱工程的重要基础。遍查玉米在南方方言中称为“苞谷”的地方的地理环境,我们发现,凡被称为苞谷的地方多为山区地带,而平原地区即使是南方方言语系也多为其它称呼。为什么要将玉米称为苞谷呢?原来这个词的本来含义就是“丰收之谷”,山区人民将玉米称为苞谷,就是他们从实践中已体会到,这是一种适宜山区种植的“丰收之谷”。《诗・大雅》云:“方苞方体”,笺曰:“苞,茂也”。《尔雅辞诂》则直接告诉我们:“苞,丰也”。能准确地用“苞”来形容这种神奇的作物,是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的。

安康农村土特产(安康方言文化中的水果)(4)

安康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有自古就为丰饶之地的月河川道,有丘陵有浅山有高山(方言中称为“后山”),加之安康地

区开发较早,一个地区沿河道就有四十多处新石器时期遗址,这在全国也是少见的,这样的文化地理背景,使安康的农耕经济呈现持续时间长,耕作技术多样的特点,这种特点自然也会在方言中得到反映。安康方言中对“锄钠头”的多种称呼,提醒着我们去认识这一点。

安康农村土特产(安康方言文化中的水果)(5)

锄头在其它地域方言中,多只有这一个称呼。在安康则不然,薅草时用的锄头叫“薅锄”,挖地地松土有“板锄”和“角慟”,播种所用的锄头叫“点锄”。当然,这种分类称呼的锄头,其形制也依其用途而各异。这些特有的方言词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安康农耕技术之精细和作物栽培历史之悠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