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有两个人都记得前几世的事情,并且他们两个人的仇怨也经历了生生世世。张梓第一世是县令,他在每年的乡试中负责审阅卷子,如果他发现人才就推荐主考官。当地有一名才子叫于唐的,他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他满有把握自己会顺顺利利考中,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名落孙山,所以他就愤怨而死去。

聊斋志异里最黑暗的一篇(聊斋新编----冤冤相报何时休)(1)

于唐到了阴间觉得自己死的冤枉,而且像他这样的抑郁死去的成千上万。所以这些冤屈的鬼们就推荐于唐为首领,他们就一起到阎王那怒告张梓,阎王看到这么多的冤鬼告张梓。就非常气愤便令黑白无常把他拘到了阴间的公堂。

阎王审问他道:你是负责审阅考生的卷子的审阅官,而你对待审阅文章这么重要的工作你却玩忽职守,为什么不录用有才能人的文章,反而录用平庸文章的人?是不是你有行贿受贿的行为?张梓则喊冤道:我上面有主考官,我只负责审阅,最后录用不录用是主考官的事情。阎王听了也有道理,就又把主考官给押上了公堂。主考官听了众冤鬼诉状,他更觉得自己冤枉便辩解道:我不过是最后一关的总汇,再好的文章如果没有被推荐我是看不到的,所以更谈不上录取与不录取了。

阎王一听这两人是在相互推脱责任,所以就判俩人渎职罪,按照规定各打五十大板。于唐和众鬼们对阎王的判决表示不服,所以众鬼们就在大堂上起声响应。

于唐对阎王说道:你判的太轻了,作为审阅官和主考官对文章的优劣都不分,实在是他们有眼无珠,应该把他们俩的眼睛挖去。阎王听了则表示道:也许他们审阅水平有限,不能因为他们对你们的卷子有看法就要挖去他们的眼睛。可那于唐则带头起哄了起来,并且还说阎王对他们俩是官官相护。最后阎王没有了办法就把这两个人的心给挖去了,意思是下一辈子让他们也长长心,顿时这两人痛苦的嚎叫了起来。于唐和众鬼们这才算平了怨气则一哄而散。

张梓又一世就投胎到一普通的人家,在他成年的时候家乡却遭遇到了土匪,他被土匪掳到了山上做了苦工。正当他想办法要逃出去的时候,却有一位将军平息了这股土匪。这位将军把被抓的人审查后都被释放,当这位将军要审问他时,两人都大吃一惊,原来那将军竟是上世的于唐。张梓看着众人都被释放了,心里也清楚于唐是一个比较记仇的人,所以他在心里念道:我命该绝了。于唐他着他就冷冷地笑了两声,连问都不问张梓他是匪还是民,就摆了一下手令部下把他给斩首了。

聊斋志异里最黑暗的一篇(聊斋新编----冤冤相报何时休)(2)

张梓到了阴间也是很生气,于唐这个人太霸道,他前世的死是他自己小心眼气死的,也不是我杀了他。所以他就上阎王那怒告于唐草菅人命,公报私仇。阎王看了一眼张梓先是没有理会他,反而又查了张梓前几世是不是作了什么孽,为什么他这样屡遭不幸。就这么一查才发现他有一世曾打过自己的父母,所以他该遭此次报应。而于唐的罪和他的罪相当,但是因为于唐的命此时不该绝,所以三十年以后两个人会同时被判再一世做狗,张梓做大型犬。于唐的报复心太强被转世一宠物小型犬。

张梓被转世成了一条金毛犬狗,这天它在街上晃悠累了便卧在了街上的一树下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突然看见一个很有钱的人牵着一条小宠物狗在街上溜达。张梓一看是前世的于唐,而这条小狗同样也认出了张梓,两狗相见分外眼红。那小宠物狗拼命挣脱了狗绳便和那大狗嘶咬起来。小宠物狗的主人根本没有办法分开它们,没有停多久两条狗都死在了街上。

这两个人都又无比气愤,又相互到了阴间阎王那报到并相互恶言相交。阎王看见他们两个人不禁皱起眉头说道:你们两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休,什么时候才能放下恩怨呢?要不这样吧,你们两相比较而言,张梓还比较通情达理一些,他先投胎做人,三十年以后于唐再投胎做张梓的女婿吧。于唐刚想提出反对,阎王不由分说便甩手而去并摇头叹道:哎;为什么这两个人喝了那孟婆汤不管用呢?如果那孟婆汤掺假了别的人都没事,这鬼府也越来越难管理了,那个于唐可真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张梓又投生到很富裕的家庭,三十岁的时候考中了举人。他这年又添了一个可爱的而又温柔漂亮的女儿,当地的官宦子弟都争着来提亲,张梓均不答应。这一年他又做了乡试审阅官并看到一个姓于的考生,看他的文章风格张梓已猜到这考生便是于唐,所以他就托人找到了他并当面提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于唐看了张梓半天仿佛记得这个人就是张梓,哼,他咋那么好会主动提出把女儿嫁个自己。他不由在心里面骂道:你这个狗官,还怪听那阎王的话,我就不让你称心如意了。他刚想要痛斥张梓,可又一想他的女儿不仅漂亮而且温柔。所以他就暗自思量着先把他的女儿娶到家再给他算账,就这样张梓便把女儿嫁给了他。

聊斋志异里最黑暗的一篇(聊斋新编----冤冤相报何时休)(3)

于唐总是认为自己很有才华而且他还自命清高,他的官位也的确是步步高升。所以他更是不把张梓放在眼里。几年都不回去看老丈人,他自己不回去也罢了,竟也不准妻子回娘家看望父母。没停几年的功夫他因为脾气乖戾,得罪了上上下下的同僚,所以最后竟被罢了官。这时张梓却没有和他一般见识,而是积极地帮他疏通人际关系。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又让他官复原职。从那以后两人便不计前嫌,如同亲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