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善之县

——饶阳人的本质特点之一

文/何同桂

拍摄/路进杰 饶阳微发布等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1)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2)

( 何同桂,一九五二年生,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饶阳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人大副主任、作协主席和衡水市作协副主席、孙犁研究会副会长、诗词协会理事等。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诗集《案牍余韵》《土屋杂咏》,小说集《芝麻花》,散文集《榆钱的回味》《土味人生》,记实文学《孙犁在饶阳》等。)

大概是前年秋天,做为文化建设的内容,县委要提炼几句话来表述饶阳人文精神,有关部门几经酝酿,初步拟出的几句是“坚韧纯朴,崇信尚义,重文尊商,敢为人先。”可能是出于慎重的考虑,县委主要领导把有关材料批示我“认真斟酌推敲一下。”

各地积极倡导人文精神,提出自己的口号,近年时有所闻。此事虽有意义,但做到明确精准各具特色却并非易事。例如老幼皆知的北京“八字精神”是“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如果放在其它地域和城市,好像也基本适合。可是要都套用类似词语,却又难免千篇一律,失去了倡导地域人文精神的作用。推而广之,比如广州和深圳同为开放尖端城市,其表述怎样有所区别?如果很少区别又怎样体现特色?我想,做为一个县域的人文精神,既要考虑历史传统和现实要求,又要体现一种号召和导向。所以我反复默念这几句话,认为都是正确积极无可挑剔的,但反复推敲又觉得还似乎缺少点什么。后来我思索了很久,突然想到应该添上“善良”两个字。对,就是善良。

说到善良,我首先想到饶阳人多年引为骄傲和自豪的两张名片。第一是古代的毛苌,第二是现代的耿长锁。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3)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4)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5)

毛公传诗,彪炳史册,泽被千秋。传诗之地就在饶邑,此事史有记述,无可置疑。古籍《太平寰宇记》载:“毛苌饶阳人,今有毛宅犹存。”《深州风土记》载:“毛苌宅在今诗经村。”而清乾隆《饶阳县志》更明确说:“毛苌宅在今饶阳诗钦村,村南有台,名诗经台,相传是当年毛苌讲经之台。”并说:“墓在今饶阳县南师钦村。”但为什么毛苌远途跋涉辗转奔波最终却落户饶阳,却并没见过更加详细的史料记载。我听到和看过一些毛苌的传说故事,那是后世出于敬仰推崇而进行的编排演绎,内容也大多属于发奋苦读,教书助人之类,并不见如何落户饶阳的痕迹。我翻阅过不少介绍毛公传诗的文字,只从刘文英、肖献法的文章中看到了几句较为具体的叙述:“毛苌把叔父安葬好,肩负着传播《诗经》的重任,独自来到原赵国都城邯郸……因不好存身,折而向北到了古中山国境,也未能找到理想的落脚之地。于是他乘船沿滹沱河东下,途经隶属赵国的饶邑(饶阳),见这里水草丰茂,池荷绽放,景致迷人。同时,新建的饶阳县城成了齐、晋、赵重镇,既有燕赵之风,又有齐鲁之习,文化底蕴丰厚,人民安居乐业,毛苌决定在县城东六公里处莲花泊北边的荷花坑小村住下。该村民风淳朴,尊贤纳士,接纳了这位年轻之人。”这一“接纳”就给肩膺重任、壮士未酬的青年经学大师找到了一个支点,这一“接纳”就给中国古典文化的大旗固定了一个基座,这一“接纳”就使代表中国古老文明的《诗经》流传于世,使这条健康、明净的精神河流浩荡千年,至今和永远滋润着亿万国人的心田。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6)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7)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8)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9)

我不谙史学,没做过缜密求证和考据。我只是个业余文学作者,却喜欢放飞思绪去推测和想象。每当看到相关的资料,我总在揣测和想象这一“接纳”时的景象和情节。毛公返鲁,是在各地周游留驻无望的情况下决定的,因为齐鲁是他的祖籍。而他羁留饶阳,则完全出于偶然因素。我想当时或许有好多种可能,有时脑海里还会幻化出一组组清晰的画面和镜头:一是毛公的小舟顺流而下,到饶境时因多日奔波突患旧疾,进村寻医问药,恰遇善良中医施以援手,望闻问切,给予偏方药石,使他转危为安;二是因舟中柴米不济,之后驻舟停泊上岸求助,而村中老妪少妇急人所难,先捧热饭干馍予以充饥,又倾其所有剩余米面慷慨相赠。三是见此地景色秀美,想上岸了解风土人情,每到一家皆感到乡亲们对读书人的尊重,因之深深依恋这方风水宝地。当然,类似可能也许还有十种八种,而每一种在编排棉花糖电视剧的导演手里,都能搞出几十集长篇巨制。但这些幻化和猜测的情景,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种都是符合逻辑的。《诗经》真实反映了周朝前中期的社会生活状况,按著名学者余秋雨的话说,从书中可以“闻得到稻麦香,听得到虫鸟声。”毛公聪颖绝伦,人情练达,独得《诗经》精髓,自然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十分敏感。他长期颠沛飘零,频遭冷落,困顿危厄,无枝可依,即使回归故里也是吉凶未卜,此时突然发现了饶阳这块热土,强烈感到了“人之初性本善”的温度,所以毅然中止还乡之旅,决心扎根饶阳,就绝不是偶然的了。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10)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11)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12)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13)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14)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15)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16)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17)

做为代表世界四大文明的四部诗集,无论是古巴比伦的《卡尔伽美什》,还是古埃及的《亡灵书》和古印度的《梨俱吠陀》,皆毁灭失传于战火、动乱或灾荒,唯有中国的《诗经》,在秦皇焚书坑儒以后,能够绵延不断,皆赖毛公所传之功。而假设没有饶阳人的“接纳”和救助,他很可能会死于灾荒或动乱之中,也可能丧于贼盗或官府之手,后果实难预料。所以说,《诗经》得以传承,饶阳人的善举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这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幸运,也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18)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19)

再说耿长锁。

耿长锁是著名劳动模范,曾被毛泽东誉为群众信赖的“领袖人物”,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着可供学习和借鉴的典型作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供职县委宣传部,常去五公采写稿件,但总没机会采访耿长锁。那时中央和省市新闻部门的大秀才们总是成群结伙拥来五公,成天追着老耿,或询问情况,或探讨问题,或拉关系,或探口风,想在他身上获得新闻线索。我不爱凑热闹,就挑拣一些边缘题材,如民兵营和理论组活动、青年团和妇联会动向之类。1976年春,省委要搞“农业学大寨展览”,全省22个大寨县在省展馆各设一展室。当时的衡水专区只有饶阳安平两个县,县委派3人赴石筹备,指派我起草展览大纲和版词。第一次筹备会上省委宣传部一名副部长就要求总结“五公精神”。为此,我往返两次向县委汇报,最后定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四句。现在看来,前两句因时过境迁早己不合时宜,后两句则和现在总结的“耿长锁精神”尚能契合。虽然那次展览到粉碎“四人帮”也没完成,但我却集中读了不少五公的资料,增加了一些对耿长锁的理解。当时那些宣传五公的文章和剪报并没给我带来什么印象,而1963年出版的《花开第一枝》中刘真写的《母亲》,却给我留下了一个鲜活生动的耿长锁形象。这篇报告文学记述了长锁夫妇带合伙组收养四个孤儿的动人故事。1947年这4个孤儿大的才十二,小的只有六岁,在当时家家缺衣少食的境遇下,耿长锁却毅然叫互助组收留了他们,那是何等的襟怀和勇气。书中写到孤儿李转儿和坛子的老姑:“直奔耿长锁同志的门口,见了长锁,还没说话,先哭了,话,不好出口,可不说又不行。‘把那两个苦孩子,交给组吧。地,叫当家子叔种了一年,打的粮食不够吃,差得多呢。两个孩子要受罪哩,要毁咧!’长锁心里很难受,可是,怎么回答好呢?大伙办的组,不能一个人做主,他说‘好!我们商量商量!’老姑一把抓住耿长锁的衣服,‘不!不管你们商量不商量,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我这就算是把人交上咧!’不再等回答,她转身哭着走了。”而孤儿秀英和孟杰的姥爷,则是“颤抖着弯曲的双腿,一手拉着十岁的秀英,一手拉着六岁的孟杰,三人往长锁面前一站,老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顺着那深深的皱纹,往下流,往下流。不用问,长锁全都明白了。两个孩子那白白的孝衣,说出了他们的不幸,长锁接过两双小手,紧紧握着。”读着这几段不加修饰的文字,我几次感动的热泪盈眶,甚至现在誊抄时还不得不摘下泪水迷蒙的花镜。当时的耿长锁没有拍胸脯承诺什么,只是沉痛地对大伙说:“祖祖辈辈,咱们受苦受罪,自个没有办法克服困难,大伙才办了组,共产党救了咱们,现在又有孩子遇到了难处了,怎么办?”“就是再把稠的换成稀的,也要把孩子养大!”合伙组收留四个孤儿之后,耿长锁夫妇就把他们当成了自家的孩子,不仅挂念穿衣吃饭,缝补洗涮,房子漏了去修补,大灾小病请医生,调皮打架去调解,婚恋大事当参谋,直到四个孩子顺利成家,过上幸福的日子。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20)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21)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22)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23)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24)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25)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26)

我们常说积善成德,行善即是积德。我们常说真善美,真善即是大美。过去老百姓走投无路就祷告“大慈大悲活菩萨”,现实中甘于吃苦受累乐于助人的人,即可堪称菩萨心肠。前几年涌现的林秀贞,因无偿救助弱势群体名声鹊起,曾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而这样的善举,耿长锁七十多年前即付诸行动,而且那时他自己尚过着衣食不济的日子。我想所谓的“耿长锁精神”,也应体现和包括他这方面的人格特质。因为政治云霓的浮光掠影淡去之后,留在人们心中的英模人物就只有他的人性底色了。在我想来,成立土地合伙组的初衷,也是为了互相帮助,大家推让耿长锁挑头,也是因他正直无私,敢于担当和乐于助人。按耿长锁的秉性和为人,即使没有合伙组,对濒临绝境的孤儿也绝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只要力所能及,他会随时对需要的人提供帮助。这里我举个亲耳所闻的例子。耿长锁早年常到大送驾庄赶集卖绳,来回恰过固店村我一个亲戚的门口。这位亲戚虽然穷困,但也好客,所以耿长锁常在他家门洞歇脚,俩人脾气对路,义气相投,可算旱烟热水的贫贱之交。这位亲戚也是革命家庭,一个儿子牺牲在进军东北途中,一个儿子南下到了广西。因老年思子,七十年代他想把广西的儿子调回身边。那时县里安排困难,他反复考虑后想到了耿长锁,就叫孙子使驴车拉着去了五公。虽己几年不见,但老耿却不忘旧交,十分热情,不仅在家摆酒相待,还爽快地答应帮忙。老耿从不利用影响给家属子女办私事,这在全县尽人皆知,但却为这个亲戚给县委打了招呼,而县里立即就给广西发了商调函。虽因对方的缘故未能调回,但这个亲戚却感激了一辈子。他九十多岁重病时我去探望,听说我从五公下乡赶来,他还很清醒地说:“五公的长锁是个好人,厚道!”

这个亲戚,是我岳母的老父亲,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27)

说起饶阳人的宽厚善良,很多在这里工作过的干部几乎众口一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受命撰写党史,我走访过近百名在饶阳战斗过的老同志。谈起饶阳的乡亲父老,他们都是满怀深情,唏嘘不己。尤其是几位高级干部谈到对饶阳群众的评价,使我深受震撼和感动。长期担任河北省书记的林铁抗战时任冀中区党委书记,建国前带领冀中区机关一直驻在饶阳。五公村的互助合作之花,就是在他呵护浇灌之下徐徐绽放的。我们找到他时已经身患重病,口不能言,从不会客。听说饶阳来人,他却马上授意让进客厅,夫人弓彤轩亲自斟茶倒水,递烟送火,并一再打听饶阳的情况,深情地说:“要没饶阳,我们这些人,兴许早死过几回了!你们一定代我和林铁同志把谢意带回去。”罗玉川抗日时任冀中区行署专员,后任国家林业总局局长。我们找他征集资料时,他动情地说:“谈起饶阳话就多了,我要认真梳理梳理。你们先给我谈饶阳现在的情况,我再给你们谈自己的经历。”他不顾年老多病,和我们座谈整整两天,期间还叫家人给我们包了饺子,拿出珍藏的茅台相待。陕西省人大副主任余明(原名孙书兰,是现任政治局委员孙春兰的本家)不仅在家中热情招待,还叫夫人刘挺自费陪我们在西安游览参观,转遍了乾陵、茂陵、华清池、贵妃墓、兵马佣、大雁塔等著名景点。刘挺同志也是抗日时期的老干部,一路反复说:“饶阳人民培养了我们,掩护了我们,我们也要回报饶阳人民。”他们把对我们的照顾当作对父老乡亲的回报,实在受之有愧,尤其我这样的后生晚辈,自然更是受宠若惊。后来余明夫妇回到饶阳,我赶到招待所去看望。那时天气已热,房间也没空调,刘挺挥着一把大蒲扇,一见面就亲昵地用蒲扇轻轻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想你一定会来看我的!”然后对陪同的老同志们说:“这小人儿蔫蔫乎乎挺实在,是咱们饶阳人这脾气!”我不知说什么,只是连连表示:“有跑腿儿的事你们就说!”也是天缘凑巧,他们生前曾留下遗嘱,要把骨灰洒入滹沱河故道。两位老人去世后陕西人大来函要求协办丧事,当时我恰在县人大工作,有机会全程参与此事,也算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28)

余明夫妇都是饶阳人。他们和耿长锁一样,是饶阳优秀人物的代表。他们不仅为革命做出了贡献,也为饶阳人赢得了善良宽厚的美名。建国后,随着干部管理制度的变化,很多职务需要异地安排,一些重要岗位则多是外地干部。我曾常年在县委、政府做着秘书的角色,所以也近距离接触过很多外籍干部,有机会听到他们对饶阳人的评价和议论。记得有个屡任要职的老领导,有一次就深有感触地说:“我待过的几个县,××县人最次,饶阳县人最好!你们这个县,连文化大革命都没人楞折腾。”我想,要说哪县“人次”似有不妥,要说饶阳人好,那肯定是他的肺腑之言。即以文化大革命而言,饶阳的稳定在全国也屈指可数。文革时期是人性恶的一面暴露最为充分的时期。周围很多县份武斗激烈,两军对垒,抢枪造炮,血案频发,而饶阳则基本没有大的动乱,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也能维持。说到饶阳人在文革中的善良宽容,人们总是津津乐道那次安国造反派的抢枪事件。那次安国县号称“尖刀”的战斗队夜袭饶阳武装部,想抢夺武器弹药。武装部事先获知情况并做好准备,居高临下对汽车上的造反队伍实施了包围,如果一声令下,就会造成一桩大规模血案。但现场指挥的老政委却冷静地命令对天鸣枪示警,放他们安全撤回。这些冒险抢枪的人多是十几岁的学生,如果知道是饶阳的老政委救了他们一命,不知他们会做何感想?我前两年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老政委,心想,如果面对侵华的日军,他是毫不犹豫绝不手软的,但他面对的是一群狂热无知的学生。虽然这些人是在作恶犯罪,甚至会威胁自己的安危,即使给予严惩也属正当合理,可他还是大度地给予了宽容。饶阳人的大善之心在这件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29)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30)

一方水土,一个地域,如果普遍博得“善良”之名和“人好”之誉,那绝对来之不易。这里既体现了多年的积淀和传统,也饱含了历代人的努力和牺牲。这种牺牲,不仅仅是财富和精力,甚至是奉献者可贵的生命。战争年代,饶阳人毁家纾难奋不顾身的事迹举不胜举,足可写出多部鸿篇巨著,所以被称为“红色老区”,可谓实至名归。建国后,其它工作虽参差不齐,但民政事业尤其是“双拥”一项,却总是名列前茅,而且出了不少名扬全国的先进典型。限于篇幅我只举一个田桂荣的例子。田桂荣是个农家妇女,公爹原是解放军某部战士,1949年复员时把负伤的战友沙永增带回家中养伤,那时沙永增的家乡尚未解放。后来沙永增在这里安家落户,一人度日。田桂荣的公爹去世后,沙永增也年老多病不能自理,她就毅然把这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接到家中服侍多年,直到老人安祥辞世。2007年夏天,撰写林秀贞事迹的作家刘家科采访田桂荣,我有幸陪同前往,事过几年还有很深印象。田桂荣家只有三间北房,屋里摆设简陋几近寒酸,沙永增老人住在东间,她和爱人住在西间,因为农村讲究以东为上。我们去的时候,她正蹲在炕前给老人洗脚,只此一个镜头,就使我们感慨不己。我想到一篇叫《洗脚》的小说,讲几位功成名就的老板相聚大谈孝道,都说一辈子未给母亲洗过脚,相约回家亲手“孝顺”一次,结果几个人却都领老人去了洗脚房,摔出钞票叫小姐去洗。而在田桂荣看来,侍候老人饮食起居包括洗脚洗脸,都是十分自然习以为常的事。在她影响下,出嫁的女儿每次回来都给爷爷买吃的,而自己的老伴独自撑起田间操劳的重担,因过度劳累却突患脑血栓,腿脚蜷曲,行动不利。一个年过花甲的妇女,日夜守护一病一残,她的艰辛劳累可想而知,叫人十分崇敬,又有几分同情。年底县里评选十佳年度人物,田桂荣做为敬老模范成为首选,而我因在故乡宣传上做过一点努力也忝列其中,并被委派代表十名同志发言,所以又得以和田桂荣晤面。因已相熟,我就唐突地问了一句:“你不能把老人送敬老院吗?现在县里条件也挺好!”她慢慢地说:“这事县里也说过几次,可老人不想去,我也舍不得,还是这样好。”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花言巧语,没有炫耀卖弄,更没有沽名钓誉,有的只是一颗朴素善良之心。在这里我突然想到毛泽东同志《纪念白求恩》的尾句:“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但我想斗胆再添加一句:“就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因为白求恩首先是个善良的人,耿长锁和田桂荣也是善良的人。只有心存善念的人,才能做到“高尚”、“纯粹”、“有道德”,才能“脱离低级趣味”,才能“有益于人民”。

饶阳这块大地上,以前出过不少善良的人,以后还会出更多善良的人。正如北京号称“首善之区”一样,饶阳是否也应称为“大善之县”,或者把建设“大善之县”做为口号和目标。我想这不仅事关投资环境和人文氛围,更事关千秋万代的传统和形象。因为想到这些,所以见到县委领导批示以后,我认真写了一封信,提出上述想法和观点。县委领导高瞻远瞩,从善如流,果然在饶阳人文精神的表述中添加了“善良”两个字。看来,此事已经越来越多得到了人们的共识。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31)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32)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33)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34)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35)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36)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37)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38)

饶阳十景是哪(大善之县称饶阳)(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