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结核,大家并不陌生或许,您不幸感染了结核,或许,您的亲人和朋友是结核病患者那么,结核菌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又是怎么会感染上这种病?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揭开结核菌神秘的面纱,说说结核菌的前生今世,聊聊关于结核病的那些事儿……,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如何确诊有没有结核?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如何确诊有没有结核(说说结核的那些事儿)

如何确诊有没有结核

说起结核,大家并不陌生。或许,您不幸感染了结核,或许,您的亲人和朋友是结核病患者。那么,结核菌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又是怎么会感染上这种病?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揭开结核菌神秘的面纱,说说结核菌的前生今世,聊聊关于结核病的那些事儿……

结核病是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也许有了人类就有了它的存在,它困扰人类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9000年前的以色列人骸骨,2400年前埃及法老的木乃伊,都发现了生前结核感染的迹象。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2100年前的西汉古尸,肺上部及左肺门发现有结核钙化灶,说明生前是肺结核患者,这是我国可查证的最早的肺结核患者。

那么结核是怎么来的呢?科学家们过去认为,肺结核可能是由其他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就像艾滋病一样,但从最新的研究证据证明,“结核病早在7万年前就与人类共存于现代人的发源地-非洲,并伴随着人类的大迁移走出非洲,传播至全球各地”。

这是一种怎样的疾病?科学家们都在这样的追问,并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研究,只有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才真正把它弄明白。1882年3月24日,科赫在柏林生理学会上宣布,他找到了结核病的病原体---结核杆菌,这是结核病历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最伟大的里程碑。1905年,科赫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以表彰他在结核病研究方面的巨大贡献。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1995年底,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由于当时的染色方法不完善,人们还看不清结核菌的真面目,另一位德国科学家保罗.爱利希创立了抗酸染色法,终于使结核菌原形毕露,清晰的暴露在人们面前。

结核菌可以说是无孔不入,除过头发和指甲,人体的任何部位都是结核菌侵袭的对象,可以引发骨结核、淋巴结核、肠结核,泌尿系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而最常见的是肺结核。

科赫堪称世界病原细菌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不仅揭示了结核病的病因,也使结核的诊断水平进入全新境界。随后,科赫又发现了结核菌素,直击结核本质,痰、胸水、淋巴结穿刺液等标本涂片种找到结核杆菌成为诊断结核的金标准,结素皮试阳性是重要的诊断线索。再后来,即使X线、CT等影像学技术日新月异,也不能代替细菌学,只有找到病原体才是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这个理论直至今天仍在使用。

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肺结核的身影,《红楼梦》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三国演义》里吐血而死的周瑜……在有效化学药物发明之前,人们熟知的肖邦、契诃夫、勃朗宁、史蒂文生/勃朗特姐妹、拜伦、雪莱、歌德、费雯.丽......鲁迅、瞿秋白、郁达夫、萧红、林徽因......这一长串中外文学艺术史上耀眼的巨星,都得过或直接死于结核病。由于肺结核病人形体消瘦,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一度被披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文豪们的笔下,结核病与年轻、热情、忧伤和才华联系起来。直到20世纪30年代,对结核病的治疗也只是休养疗法,依仗大自然清净的空气和充沛的阳光、再加上安静的休息和丰富的营养,来提高人体抵抗力抵御疾病。也有治愈的病例,如我们电影里看到的《茜茜公主》中美丽善良的茜茜公主,就是疗养治愈结核的典范。世界上许多结核疗养院也应运而生,并得以发展和繁荣,成为很多有钱有闲的贵族名望的治疗方式,但总的疗效不足20%,死亡率仍很高,这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结核病休息和营养的重要性,也成为现今辅助治疗的手段之一。

1945年链霉素被发现并开始使用,不久异烟肼、利福平、比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有效抗结核药物的不断被开发,彻底扭转了“十痨九死”的历史,人类与结核病的斗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结核病的有效治疗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结核病患者得到了治愈,但结核菌仍是人类健康的不散乌云,我国更是结核病流行的重灾区。世界各国一直在与结核病作斗争,多年来,诊断、药品、技术都在更新,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结核病依然是当今世界仅次于艾滋病的头号杀手。

消灭传染病的最佳方式是疫苗,那么有没有针对肺结核的疫苗呢?答案是否定的,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疫苗,结核病的预防目前只有卡介苗,这是结核病防治的又一里程碑。1921年,法国两位细菌学家,卡默德(Leon Calmette)和介兰(CamileGuerin)用13年的时间将减毒的牛型结核杆菌变种,成功培养了第230代具有免疫原性却无毒性的结核杆菌疫苗来,并在全世界推广应用,有效降低了儿童结核病的发病率。为了纪念发明者,将这一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定名为“卡介苗”。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卡介苗对成年结核病的预防效果不确定,只用于新生儿和婴儿的特异性预防,可以大大降低接种者被感染的几率,同时对儿童重型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粟粒型结核等有明显预防效果。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证实,卡介苗预防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播散性结核病的平均有效率为86%;预防结核相关死亡的有效率为65%,预防结核性脑膜炎死亡的有效率为64%,迄今为止,卡介苗已经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结核病的流行主要在于它的传染性,那么,结核菌是怎样传播的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它的传播过程。

结核菌主要是人群之间传播的传染病。痰涂阳性、病变广泛,干酪坏死形成空洞患者的痰中含有大量的结核杆菌,是主要的传染源。当病人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能产生飞沫,健康人吸入后可以发生结核感染。有报告,当患者咳嗽时,每次排出的飞沫数为3500个,一次喷嚏则可排出飞沫为100万个,平常说话5分钟所排出的飞沫数相当于一次咳嗽,咳嗽是肺结核病人产生飞沫的主要方式。此时离传染源越远飞沫越少,所以,面对咳嗽打喷嚏的患者,最好距离为1米以上。飞沫中的结核杆菌的存活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紫外线可以杀死飞沫核中的结核杆菌。

环境因素在结核病的发生中也占有重要的作用,环境密闭,空气不流通的室内密切接触者受结核感染的可能性增大,曾报道潜艇内官兵大批感染和发病,也有民航客机上结核病传染源使司机乘客受感染的报道。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看到了沉迷于网吧的很多年轻人感染结核的现象。房间开窗通风30分钟,即可以将室内空气重新置换。所以,居住环境经常开窗,保持良好的通风换气,减少环境中的空气菌落数,也可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

1990年王忠仁等研究证明结核杆菌不仅通过飞沫传播,而且可以通过再生气溶胶(尘埃)传播,结核杆菌可随尘埃飞扬到空气中,被人们吸入后也可以发生感染和发病。曾有报道,城市街道地面上每100口痰标本中,有一份能找到结核杆菌,某市街道和电影院地面痰中结核菌为4-6%,随尘土飞扬空气中的结核杆菌可保持传染性8-10天,我国城市调查发现,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在户外随地吐痰者占46.4%,因此,对尘埃传染的危害不容忽视。结核病人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能随地吐痰。

人体被结核杆菌侵入后,进入呼吸道的结核杆菌微滴核可被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粘膜吸附,被酶杀灭并随纤毛运动经咳嗽咯痰等动作排出体外,或被吞噬细胞吞噬杀灭。但当人体的免疫力及防御功能低下时,结核杆菌即进入下呼吸道,在人体内繁殖,一条结核杆菌在体内繁殖一周可达128条菌,繁殖20天将超过100万条菌,从而使人体患病,引起机体的免疫与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则通常伴有组织的破坏。所以,结核菌侵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与机体免疫力有很大的关系。体弱多病、营养不良、体型瘦弱的容易发生结核病,所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提高防御功能,是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手段。

了解了结核菌的传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采取措施,减少它的传播呢?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真面目。

结核杆菌必须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呈细长型短棒状,略带弯曲,两端呈圆形,个头非常小,直径1-4微米,大概是人的头发丝的1/60,单个排列,它自身不能运动,生长速度缓慢,每繁殖一代需要15-20小时,所以体外进行结核菌培养时,需要4-6周才能出结果。

结核杆菌虽然个头小,不能运动,但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可以生存几个月,喜欢有氧环境,在零度以下可以生存数月甚至数年,在-40度可长期存活,但耐湿热的能力差,100℃的沸水1分钟就可以被杀死,因此杀灭结核菌最常用的方法是煮沸消毒;紫外线对结核菌杀伤力也很强,距离0.5-1米照射30分钟可杀死结核菌。在阳光照射下2小时也可杀灭。另外,75%酒精也可2分钟杀死结核杆菌,有效氯200-400mg/L的84消毒液,作用30分钟即可杀灭。

了解了结核杆菌的特性及“克星”,我们就可以采取措施消灭它,保护周围的接触者。患者的衣物可以煮沸消毒,也可以在阳光下暴晒;可以将痰吐至配好的84消毒液的带盖痰桶中,即可杀死痰中的结核杆菌;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可以减少同房间人员的感染机率,也可以用紫外线进行房间的照射,杀灭空气中悬浮的飞沫核中的结核菌;结核患者加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戴好外科口罩,不要随地吐痰,做好咳嗽礼仪,咳嗽时避让他人、遮掩口鼻,可以减少感染他人的机会;接触肺结核患者的人员正确佩戴防护口罩(N95),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不受感染。充足的睡眠、合理的膳食,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

肺结核患者虽然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但它可防可治不可怕。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经过以上阐述,想必大家对结核菌及结核病有了一定的认识,愿我们的结核病人尽快康复,尽早回归社会;愿大家珍惜每次健康呼吸,控制结核病,从我做起!

作者:李腊梅,女,71年生,陕西渭南人,爱好音乐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