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片星空散文(心中那一片云散文)(1)

文/石志新

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人,亲人、老乡、战友、同学、朋友等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每个人的年龄、出身、经历、学历、职业等各有不同,思想观念自然也存在差异。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毕竟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时间久了必定会对你产生影响。

有一个人虽然在线下交往时间不长,但却在线上交往七八年了,她让我对人生,对社会,对为人处世都有了深入思考,这个人就是经济日报的记者(编辑)欧阳梦云女士。

记得那是2012年的10月份, 偶然看到经济日报“读者”版有一条征稿启事,我认真看了一遍征稿内容,又往前翻看了几期“读者”版刊发的稿子,心里萌发了投稿的冲动,第二天就往邮箱了投了一篇。

由于心里没底,三天以后我照着版面上电话打了过去,询问稿件可不可以用,接电话的是一位说话声音很甜的女士,自称叫欧阳梦云,原来,她就是读者版的责任编辑,当听到她说我的稿子能用时,我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

虽说,我那时已经在系统内的行业性报纸《中国海洋报》发稿数十篇了,但《经济日报》毕竟是国家级大报,分量是不一样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经济日报有个编辑叫欧阳梦云。

转眼到了2014年的冬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邮件中突然发现了一个经济日报读者群的QQ号,出于好奇就加了,没过多久就审核通过了。

后来才知道,这个读者群的群主就是欧阳梦云,我加入的是1群,还有一个2群, 两个群共两千多人。

2015年5月,报社在读者群开展评报活动,具体评报事宜由欧阳梦云负责,我在第一时间内报名参加了评报,每天的评报内容有专人整理后,发给欧阳梦云,她审核完后转发给有关记者编辑看,然后再反馈到群里。。

每天整理评报需要有专人负责,平时群里日常管理也需要人,由于我评报积极,且经参与互动,很快收到欧阳梦云的关注,被发展为群管理员,为便于联系,我加了欧阳梦云为微信好友。

当年秋天,欧阳梦云受报社指派,来威海对某一知名民营企业进行采访,专门抽出时间和我见了一面。

因为是第一次见面,当接到她打给我的电话时很是兴奋,我立即打电话给同是读者群的文登读者袁壮志,约他来威海,本来是想一起请欧阳梦云吃个饭,她说被采访单位有安排,况且,时间很紧,只能抽时间见了个面,三人一起合了张影。

2016年8月,经济日报召开读者座谈会,应邀读者群中30人参加,欧阳梦云特别点名让我去了,虽然我去过好几次北京,但这次意义不一样。

受国家级大报的邀请,能与报社社长、总编辑等面对面交流,还与经常在线上交流互动的读者见面,自然感到很兴奋。

读者会虽说只有一天的时间,欧阳梦云作为活动的负责人,会议期间她也不回家,和我们住在宾馆,吃住在一起,全程一直陪着我们。

这次读者会,更加深了我和欧阳梦云之间的相互认识,她本是湖南“湘妹子”,大学毕业入职报社后,在北京成了家。

她身上具有典型江南女子的小巧玲珑,说话慢声细语,声音很甜美,气质优雅,从北京回来后,因为更加熟悉了,自然和她微信交流的次数也就多了起来,经常遇到工作上不顺心的事,就和她交流。

她每次总是给我安慰鼓励,经常发一些“哲人睿语”,譬如:一个人要保持内心的强大,你自己不努力,别人想扶也扶不起来等等。

有时还给我发一些自拍的短视频,每一次收到她发的一些信息,无论是图片视频,还是文字信息,都是满满的正能量,都感到有一种精神慰藉。

七年多来,每一次微信交流,总是用“您”,不用“你”,作为一名国家级大报纸的名记者,行政正处级的领导干部,从不摆架子,为人随和,亲和力很强,从不小看每一名读者,这点让我很受感动。

七年多来,遵从女士不问年龄的“潜规则”,我一直不知道她的芳龄,不管是“姐姐”,还是“妹妹”,在我心中,她永远是能够驱散我心中雾霾的那片白云。

2022、7、27

壹点号 石志新(笔名一泓清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