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生物

二、光合作用与能量转化

光合作用是唯一能够捕获和转化光能的生物学途径

1.捕获光能的色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

提取: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提取液)中;

分离: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反之则慢。

(2)实验步骤

①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取材:新鲜的菠菜叶,剪碎;

研磨:加无水乙醇的目的是溶解色素,加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加二氧化硅的目的是有助于研磨更充分。

过滤:选择单层尼龙布,原因是滤纸会吸附色素

收集: 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目的是防止滤液挥发

②制备滤纸条

滤纸条一段剪去两个角,目的是使得到的色素带平齐

③画滤液细线

画线要做到细、直、齐,待滤液干后再画2~3次,目的是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色素

④色素分离

将滤纸条(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插入层析液中,注意不能让层析液触及层析液 。

(3)实验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1)

色素的吸收光谱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2)

叶绿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片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绿素对绿光的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

2. 叶绿体的结构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3)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4)

1)结构 色素和与光反应有关的酶(③基粒:由类囊体堆叠而成,分布有)

注意:影响色素合成的因素:

光照:叶绿素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合成;

温度: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叶绿素的合成;

必需元素:N、Mg等元素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缺乏这些元素将无法合成叶绿素。

(2)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由类囊体堆叠形成基粒,增大酶的附着面积。

(2)叶绿体的功能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证明了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

4、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历程

(1)科学界普遍认为CO2中的C与O分开,释放氧气,C与H2O结合形成甲醛,再缩合成糖。后发现甲醛对植物有害,且甲醛不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糖。

(2)希尔反应:离体的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水的光解、产生氧气的化学反应。

(3)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

(4)阿尔农发现叶绿体在光下合成ATP,且该过程总是与水的光解伴随。

(5)卡尔文:用14CO2探明了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即卡尔文循环。

5、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CO2+H2O光能(CH2O)+O2

(2)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5)

注意:水的光解不需要酶的催化;

光反应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暗反应不需要光的参与,但暗反应在无光条件下不能进行,原因是缺少光反应提供的[H]和ATP

光反应的时间略长于暗反应的时间,所以,光照与黑暗交替进行,有利于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光反应中的[H]还原型辅酶Ⅱ,NADPH,呼吸作用中的[H]是还原型辅酶Ⅰ,NADH。

(3)环境因素骤变分析

光照强度不变,增大CO2的浓度,将会导致C3增多,C5减少,[H]和ATP减少,合成的有机物增多

光照强度增大,CO2的浓度不变,将会[H]和ATP增多,导致C3减少,C5增多,合成的有机物增多

(4)化能合成作用:少数细菌通过无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制造有机物。如硝化细菌将土壤中的氧化成硝酸,利用这一系列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换成糖类。属于自养生物

6、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1)内部因素:色素、酶的含量,叶绿体的含量等因素;

(2)外界因素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6)

(1)光照强度(如图1)

①原理:主要影响光反应阶段ATP和[H]的产生。

②分析P点后的限制因素

内因:色素的含量、酶的数量和活性(外因:温度、CO2浓度)

③应用:温室生产中,适当增强光照强度,以提高光合速率,使作物增产;

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较阳生植物低,间作套种农作物,可合理利用光能。

(2)CO2的浓度(如图2)

①原理:影响暗反应阶段C3的生成。

②分析P点后的限制因素

内因:酶的数量和活性(外因:温度、光照强度)

③应用: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增大CO2浓度,提高光合速率。

(3)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如图3)。

应用: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调到光合作用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速率;晚上适当降低温室内温度,以降低细胞呼吸速率,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4)水分和矿物质元素

①原理: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如植物缺水导致萎蔫,使光合速率下降。另外,水分还能影响气孔的开闭,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内。

矿质元素通过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化合物的合成,对光合作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如镁可以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影响光反应。

②曲线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7)

③应用:农业生产中,可根据作物的生长规律,合理灌溉和施肥。

(5) 多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8)

五、光合与呼吸的综合分析

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9)

物质名称:b:O2,c:ATP,d:ADP,e:NADPH([H]),f:C5,g:CO2,h:C3

生理过程及场所

2、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物质和能量转移分析

(1)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中各种元素的去向

C:CO2暗反应(――→)有机物呼吸Ⅰ(――→)丙酮酸呼吸Ⅱ(――→)CO2

H:H2O光反应(――→)[H]暗反应(――→)(CH2O)有氧呼吸Ⅰ、Ⅱ(―――――→)[H]有氧呼吸Ⅲ(――――→)H2O

O:H2O光反应(――→)O2有氧呼吸Ⅲ(――――→)H2O有氧呼吸Ⅱ(――――→)CO2暗反应(――→)有机物

(2)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中[H]和ATP的来源、去路

(3)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中的能量转化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10)

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11)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12)

(1)内在关系

①细胞呼吸速率:植物非绿色组织(如苹果果肉细胞)或绿色组织在黑暗条件下测得的值——单位时间内一定量组织的CO2释放量或O2吸收量。

②净光合速率:植物绿色组织在有光条件下测得的值——单位时间内一定量叶面积所吸收的CO2量或释放的O2量。

③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细胞呼吸速率。

曲线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13)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14)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15)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16)

(2)判定方法

根据关键词判定

4、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曲线中的“关键点”移动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17)

(1)细胞呼吸对应点(A点)的移动:细胞呼吸增强,A点下移;细胞呼吸减弱,A点上移。

(2)补偿点(B点)的移动

①细胞呼吸速率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CO2(或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左移。

②细胞呼吸速率基本不变,相关条件的改变使光合速率下降时,CO2(或光)补偿点应右移,反之左移。

(3)饱和点(C点)和D点的移动:相关条件的改变(如增大光照强度或增大CO2浓度)使光合速率增大时, C点右移,D点上移的同时右移;反之,移动方向相反。

5、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日变化曲线分析

(1)自然环境中一昼夜植物CO2吸收或释放速率的变化曲线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18)

a点:凌晨,温度降低,细胞呼吸减弱,CO2释放减少。

b点:有微弱光照,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d点:温度过高,部分气孔关闭,出现“午休”现象。

bf段:制造有机物的时间段。

ce段:积累有机物的时间段。

一昼夜有机物的积累量=S1-(S2+S3)。

(2)密闭容器中一昼夜CO2浓度的变化曲线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分章节(高中生物必修一考点梳理)(19)

(注意:分析光合作用或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时,应分析曲线变化趋势的快慢,也就是斜率。)

AB段:无光照,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

BC段:温度降低,细胞呼吸减弱(曲线斜率下降)。

CD段:4时后,微弱光照,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但光合作用强度小于细胞呼吸强度。

D点:随光照增强,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

DH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其中FG段表示“光合午休”现象。

H点:随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

HI段:光照继续减弱,光合作用强度小于细胞呼吸强度,直至光合作用完全停止。

I点低于A点:一昼夜,密闭容器中CO2浓度减小,即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植物能正常生长(若I点高于A点,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