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缀缀,一位年事已高,两鬓斑白的将军,倾尽酒坛畅饮,不时拔出佩剑,迎着烛火端详。那锋利的剑发出冰冷的寒光,仿佛只要需要它,必定能跟随主人,鞍前马后,奋勇杀敌,像一名毫无感情的嗜血杀手。

唉,要是人如这佩剑一般,只要打磨锤炼便可保持锋利如故该有多好啊,宝刀不老奈何青丝已然变成白发。想到这里,却只能摇头叹息,罢了罢了,再倒上一碗烈酒,一饮而尽。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思想感情 白盔银袍拂袖仗剑(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辛弃疾暮年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是豪迈的,亦是遗憾的——虽有报国之志,但终究是抱憾而终。如果让我去选一位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的话,辛弃疾无疑会是不二选择,大多数人只了解他写的一些诗词,未尝去品味他的“侠客”人生,追随历史的脚步,让笔者带你一起,走进他的一生。

辛弃疾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的五月十一日,祖上为狄道人。当他出生时,北方就已沦落到金人之手。从小,祖父辛赞就对他影响深远,其在靖康之变,宋氏南渡后因“累于族众”,未随宋氏南渡,仕于金。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心怀抱负,希望有朝一日和金人决一死战。他经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江山”,辛弃疾也对金人统治下的汉人悲苦生活耳濡目染——“两计抵燕山,谛观形势”。在这些影响下,辛弃疾自少年时期就立下恢复中原、继承祖愿的志向,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浩然一身。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思想感情 白盔银袍拂袖仗剑(2)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在其统治下的汉人终于不堪压迫,奋起反抗。辛弃疾年二十一岁,聚集了两千多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后来金人内部统率不一,发生内讧,完颜亮被部下杀害。金军向北溃退,辛弃疾又受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可谓是完成了祖父的夙愿,踌躇满志。但就在他奉命归来的途中,有人报信说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辛弃疾金戈铁马,率领五十多人袭击了敌方几万人的军营,并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三国》中有张飞“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辛弃疾又何尝不是一位仗剑奇士呢?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思想感情 白盔银袍拂袖仗剑(3)

起义军中异于常人的表现,以及其勇猛与果断,使得他名重一时,从此他便步入仕途,本以为这是他施展抱负的开始,不曾想南宋朝廷虽有收复失地、一雪前耻的想法,但其骨子里却十分畏缩和怯弱。宋孝宗即位,辛弃疾本以为能得以重用,于是写了许多抗金北伐的建议,著名的有《美芹十论》、《九议》,无奈虽当时民间广为流传,但朝廷视为无物,只是对他的文才表示赞美与肯定。本以为能够平步青云,却最终被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治理荒芜,整顿治安。即使壮志未酬,但辛弃疾不忘自勉。四十一岁的辛弃疾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抚使时,因地制宜,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且不忘安慰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并自号“稼轩居士”。他同时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人所容”,只能做好归隐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他受弹劾,官职被免。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思想感情 白盔银袍拂袖仗剑(4)

这与庙堂一别,竟然是漫漫的二十年……兮何年,一人一马过关,不曾得志,无奈只好马放南山。

之后的辛弃疾,将他的侠骨正义小心地收在心里,游山玩水,衔觞赋诗,过着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在此期间,他与朝日同游,伴月夜共眠,同村友耕作。田园宁静悠闲的生活和村民的质朴让他文思泉涌,他写出了大量情系世情民俗,田园风光,遣兴抒怀的诗词。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思想感情 白盔银袍拂袖仗剑(5)

嘉泰三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年岁六十四的辛弃疾被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他的精神为之一振!后出知镇江府,获赐金腰带。辛弃疾知镇江府时,曾登上北固亭,感慨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他的一生以功名自勉,以恢复自许,却只能抱憾离开。触景生情,他提笔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传颂至今。其“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了他抚今追昔,自嘲与无奈之情,不禁让人惋惜和动容。

开禧三年,辛弃疾病逝,据说其临终之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心只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最后却只能惋惜“可怜白发生!”。这便是辛弃疾的一生——久伴诗酒剑歌、常系侠义风骨的一生。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思想感情 白盔银袍拂袖仗剑(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