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大量土地闲置,如何解决土地撂荒问题?近年来,岳池县粽粑乡坚持产业兴乡,确立了“坡土干果,平田种稻,深沟养鱼,规模发展,做强品牌”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优质大米、优质花椒、优质水产、优质核桃、生态养殖的五大产业圈,并以此为依托,培育新产业和打造新的产业区域,使全乡土地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走出了一条产村相融、产旅相融、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怎么把沉睡中的植物唤醒?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怎么把沉睡中的植物唤醒(唤醒沉睡的土地)

怎么把沉睡中的植物唤醒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大量土地闲置,如何解决土地撂荒问题?近年来,岳池县粽粑乡坚持产业兴乡,确立了“坡土干果,平田种稻,深沟养鱼,规模发展,做强品牌”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优质大米、优质花椒、优质水产、优质核桃、生态养殖的五大产业圈,并以此为依托,培育新产业和打造新的产业区域,使全乡土地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走出了一条产村相融、产旅相融、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业主带出产业新路

粽粑乡姚石桥村人均耕地面积0.73亩,几年前的大龙山全是一片杂草。短短几年时间,现在已是满山遍野绿油油的花椒树,在业主杨小兰的带动下,全村现在已发展花椒7600多亩。

杨小兰本是粽粑乡水竹井村人,从1983年开始就到重庆做批发花椒的生意,2007年回到家乡,发现粽粑乡没有像样的产业,很多的荒地没有被利用起来,杨小兰暗暗下定决心回乡创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通过对当地的考察,杨小兰决定以大龙山为中心,发展花椒产业,经历了无数困难和几次大的挫折,基地慢慢产生了效益,基地品牌干花椒近销成都,远销云南、贵州等地,供不应求。

“我家栽了3亩,每亩74株,今年的天气适宜,每株花椒可以产鲜椒13—15斤,每亩的毛收入在8800元以上。”姚石桥村1组村民郑元武扳起手指头算起了花椒账。据了解,在基地的带动下,粽粑乡蒋家沟村、金竹村、龙山院村、铜麻山村也发展了花椒4200余亩,全乡最穷的蒋家沟村,在扶贫公路修通后,还将发动350余户群众种植花椒2000亩,力争每户增收0.5万元以上。

产业培养出土专家

“进入秋季以后,雨水渐渐增多,有利花椒锈病、蚜虫、跗线螨等病虫害发生。应该经常观察,一旦达到防治指标,及时有效防治。”11月3日,在姚石桥村农家书屋,该村2组村民萧前福正在翻着《花椒管理要点》,认真地做着笔记。据当地群众介绍,萧前福是附近出名的土专家,经常到其他村进行技术指导。

几年前,杨小兰成立合作社后,萧前福用自家的荒地入了股,平时就在基地打工,学到了管理技术,于是,他在自家地里种了两亩多花椒进行试验。“光有技术还不行,必须把理论知识学透,才能把技术真正传授给其他的群众。”萧前福认真地说。“他一个人每年的工资就是两万多元,加上自家的花椒收入,一年就是4万元左右,早就洗去了泥腿子。”在图书室看书的4组田茂川开起了玩笑。

“我们积极引导农民在空余时间来看书、借书,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让他们从传统的农作方式中解放出来,走上致富发展的道路。”该村党支部书记郑元全告诉记者。据了解,粽粑乡利用农家书屋和花椒基地,已经培养了20多名技术过硬的土专家。目前,他们活跃在岳池各乡镇的各个花椒基地,成了地地道道的“土”专家。

旅游让群众致富

姚石桥村和蒋家沟村距离粽粑乡政府分别为6.6公里、7公里,与兴隆镇接壤,属于典型的偏远村,尽管姚石桥村的花椒产业已发展到7600多亩,但2013年,该村人均收入只有4500元;蒋家沟村的情况更为不利,由于该村大量人员外出打工,该村3000亩地已撂荒10余年,全村2013年人均收入只有4500元。

如何让沉睡的土地焕发出能量?从去年开始,该乡党委政府逐渐走出了一条结合“大龙山”生态观光旅游基地打造产村相融、农旅结合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的新路。“为了让花椒非采摘期间发挥最大效益,我们准备把花椒基地打造成与众不同,兼具‘产’、‘玩’功能,让正在建设中的大龙山万亩花椒园种植基地更有影响力。”粽粑乡党委负责人介绍说,今年6月,该乡决定以“大龙山万亩花椒基地”为核心,打造“大龙山”城市户外休闲基地。

拥有了万亩花椒基地的优势,但旅游元素哪里来?“大龙暮雨”、“栖凤山”、“七个石”传说遗址、“鲁班迹”等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传说,一直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代代相传,“兰家洞塘小峡谷”、“生态垂钓”等景点成了因工作繁忙、生活压力陡增的人群亲近自然呼吸嫩草芬芳的好地方。粽粑乡党委负责人介绍,乡党委政府积极发动当地农民,以现有农舍发展家庭饭庄,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

“如果搞活了乡村旅游,姚石桥村和蒋家沟村每年人均纯收入能分别提高850元、550元以上,旅游让曾经的边远乡村看到了希望。”该负责人自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