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迷之间流传一种说法“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仿佛在说诸葛亮是因为郭嘉在而不敢出隆中,然而真的如此吗?(为了本文更具说服性,本文只谈正史)

郭嘉不死卧龙的意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1)

郭嘉何人,郭奉孝是也。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跳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后来也确实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有功勋,官至军中祭酒,史书上称他为“才策谋略,世之奇才。”先来谈一谈郭嘉所做《十胜十败》。十胜总结起来就是: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名胜,文胜,武胜。通俗就是说袁绍礼仪多而注重形式,且不顺义历史,无以御下,内心多疑,任人唯亲,优柔寡断,沽名钓誉,妇人之仁等有多坏就说的多坏,那么曹操呢?体任自然,合乎道义,用人无疑,礼贤下士,机警果敢,刑罚必诺,对大事“虑之所周,无不济也”,用兵如神。这一通吹捧,就差没对着曹操说:丞相啊!你真的牛逼坏了。这曹操一看这十胜论,那还了得,嘴上说着“如卿所言,孤何德已堪之也!”实际上心里那是乐坏了“知我者郭奉孝是也”乃至于郭嘉死时表告天下“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制。”(《三国.魏书.郭嘉传》)那么郭嘉说了这么多对于曹操攻打袁绍有和作用,作用是有但并没有那么大,这时靠的还是荀彧的出谋划策,但是在曹操心中也对郭嘉的功劳记上了大大的一笔。

郭嘉不死卧龙的意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2)

郭嘉为何能对袁绍和曹操做出如此详尽的对比呢?其一,确有识人只能,《傅子》记载郭嘉:密交结英俊,不与俗接。但是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因为他曾仕于袁绍,老boss还能不了解吗?没直接骂出来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当然也和骂差不多了。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兵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擒吕布”(《三国志》)这应该是郭嘉立功最有名的几场战役之一了。劝曹操以疲军猛攻吕布,事实也是战胜了吕布。此外的判断刘备需早除,料定孙策不能得中原等,五部在说其判断力。但可惜的是,郭嘉没有独自领兵,都是以谋士的身份出现,无法判断其是否有独自的领兵能力。

郭嘉不死卧龙的意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3)

那么再来说一说卧龙,三国演义中,曹操曾叹“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得天下”。那么我们不说《三国演义》说一下真是历史上诸葛亮是否当得“智圣”。有人可能会说了,大家是因为《三国演义》把诸葛亮夸大了,那么真是这样吗?《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洪武年间,那么在此之前,人们如何看待诸葛亮。唐朝的武庙十哲: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等十位。宋朝武庙十哲:管仲,韩信,诸葛亮,李靖。更有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茅庐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郭嘉不死卧龙的意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4)

事实上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位谋士,还是一位散文家(其作:《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家(诸葛连弩,孔明灯,木牛流马),兵法家(《兵法二十四篇》)等,其协助刘备建立蜀国,安定南中,五次北伐,那可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官职更是做到了丞相。

至于诸葛亮还未出隆中是时,《三国志》是这样描写“亮,身高八尺,每自自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这是何等骄傲的一个人,会因为郭嘉而不敢出隆中?何况当时曹操的谋士最出名者并非郭嘉而是荀彧。那么是为了呢?无他,未遇明主也。当时刘备也是三顾茅庐才将其请出,傲骨彰然若显。(”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郭嘉不死卧龙的意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5)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直受到争议,但是诸葛亮善于治军,是毫无疑问的,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并给予高度评价,足以见得。

郭嘉不死卧龙的意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6)

事实上那郭奉孝和卧龙比本身就不太合适。一个只是谋士,而一个却是丞相,领兵者,,两者身份并不相同,于谋士而言诸葛亮更注重实事,郭奉孝更长于判断,两者各有所长,但我认为卧龙更胜一筹。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