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用语,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后来由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对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应付本我和超我压力的手段,是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主要包括压抑、否认、置换、文饰、投射等。

自我防御的12种机制(自我防御机制)(1)

1.压抑,也叫潜抑,是指把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或回忆、情感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例如,一个女孩亲眼目睹了父亲醉酒后殴打母亲,但事后当她被问及此次经历时,却坚持自己从来没有看见过。也许她并没有撒谎,只是因为那恐怖的一幕让她难以接受,而将这个经验压抑于意识之外,“遗忘”了。

2.否认,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一名母亲在独生女车祸死后很久,仍然表现得好像女儿还活着一样。饭桌前给她留一个位子,给她盛饭夹菜,跟她聊天,每天去接她放学。对这名母亲而言,跟清醒地承认女儿已经死亡相比,这种假装更能让她容易接受。

3.置换,又称转移,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直接表现时,就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迁怒”就是这个机制。

“踢猫效应”就是典型的“迁怒”机制,故事是说一位父亲在公司被老板批评了,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儿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4.文饰,即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有两种表现:“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其实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讲葡萄酸。”在伊索寓言里有一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狐狸想吃熟透的葡萄,但是它怎么跳都够不着,狐狸就安慰自己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意思是说这葡萄是酸的,即使跳得足够高,把葡萄摘下来了,也不好吃。于是狐狸就“心安理得”地走了,去寻找其他的食物。这种把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效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作“酸葡萄”心理。

甜柠檬心理:与“酸葡萄”相对应,当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为了保护自己的价值不受外界威胁,维护心理的平衡,当事人会强调自己既得的利益,淡化原来目标的结果,以减轻失望和痛苦。这种心理反应被称为“甜柠檬心理”。现实中,比如学校举办了一次大型的歌舞比赛,王同学提前做了大量准备但最后只获得了鼓励奖,而同年级的李同学获得了一等奖,于是王同学就对其他同学说“我这次参加比赛根本就没想拿名次,我也不在乎,我就是希望自己能勇敢的站到这个舞台上,把自己展示给大家,给我一个鼓励奖足够了……”这就是典型的“甜柠檬”心理。

5.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以免除自责的痛苦。某日,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哪里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此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五十步笑百步”都属于这种作用。

6.代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古希腊的演说家笛莫斯安思,小时候有口吃的毛病,声音含混,发音不准,为了克服口吃,他将石子含在口中,不管春夏秋冬,每天都面对着大海进行朗诵,五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他不但克服了口吃的缺陷,还成为名演说家与辩论家。此外“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体现了这种机制。

7.升华,是一种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因为它可以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力比多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例如,歌德在失恋后,将失恋的痛苦转换为写作的动力,将自己的“忧情”升华,不久著名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就诞生了,歌德从此名声大噪。

8.幽默,是指个体面临困境时,并不转移在场其他人的注意力,而是以幽默的方式化解自己的窘困处境,这也是最为积极、成熟的防御机制之一。苏格拉底相貌丑陋,但娶了一个漂亮泼辣的女人,经常会遭她无礼谩骂。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这尴尬的场面经此幽默,立即化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