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定义。分子人类学不是指单纯的父系母系树形,而是利用人类基因组的分子分析及DNA信息来分析人类起源、民族衍化、古代社会文化结构等多方面的多层次的问题,是一门交叉学科。

不具备多学科知识不具备分析的能力,也很容易走偏,也很容易走火入魔。今天,给大家介绍下分析家族起源、人群移动和解答先秦历史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考古 人群流动 历史 古DNA,然后参考魔方树形、单倍体分布及个人家族姓氏起源等。前四个是建立历史大框架构建,最后两个是验证修正的条件。

1. 考古:我的理论起源于对中国10000年来考古文化的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的图表,是建立历史大框架的基础。在这个大框架有很多节点:-7000年-5000年的仰韶节点;5000年后仰韶乱局;5000-4000年东方人群对西方人群的打压; 3750-3600年的二里头节点……这些节点对应着很多考古文化的变化,也伴随着人群的流动。

2. 人群流动:这个是修正以今推古,万世不挪窝理论的。结合了魔方的研究数据,200年有后代的比率理论;付巧妹的论文10000年来人员流动理论。比如北方人对南岛语系的稀释替代;陶寺高层的豫东因素等等。

3. 古DNA数据: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情,因为目前数据还不够。很多事情得到合理的解释,比如Q为什么那么早出现在中原?只能利用现有数据进行预估,但是大的框架已经建立,对结论影响有限。

4. 历史:不可否认历史知识积累对分子人类学的重要性,熟悉历史大事件才能与考古对应,这方面考古上很多专家做过。举个例子:东汉末年和五胡乱华对中国中原人口的影响,唐末和五代十国等。

通过1 2 3 4建立了宏观的历史架构,可以拿树形和分布来代入,来验证和修正历史架构。

5. 魔方树形和分布:在现在魔方数据量下,各个支系特别是北方东南支系已经具备可参考性。

6. 地理知识:这个非常重要一个知识储备,对人群移动是个很好的理论支撑。中国几大文明比如:马家窑齐家离不开陇山;中原龙山离不开嵩山;东夷人群离不开泰沂山脉;福建人群的近现代爆发离不开武夷山和大海的屏障。

7. 气候知识:10000年来的大事件人群流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影响。比如仰韶大暖期对仰韶人群的爆发,5000年的-3000年气温降低和降雨减少对农耕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戎狄泛滥;北方游牧人群的南下等等。

以上就是分子人类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大家可以自己建立历史框架,拿自己的支系往里面带入验证正确性,反复修正和验证。

举个例子,一个网友的Y:O-F8-F2137-F1123。

分子人类学各分支(分子人类学的正确打开姿势)(1)

带入f8系统框架内,结论如下:

5870年:,O-Y17728,仰韶庙底沟人群,关中豫西晋南,鼎盛时期有人群外溢河套长城沿线。

5200-5000年:庙底沟文化解体,仰韶彩陶文化西移。

4970年:O-F2137仰韶末期,这支出现在红山,属于仰韶外溢,因为离关中晋南很远,红山那个握龟老人只是个个例,过去的人不是很多不做考虑(有的人说没下游,这样更合理),主体应该在关中和晋北河套这一区域。

4900-4800年:庙底沟二期,你这支不像参与了庙底沟二期,因为4200年节点无爆发。更加印证你这支是仰韶鼎盛外溢人群。

4970-3000年:基本没爆发,是因为东部人群对西部人群的压迫,对应考古文化庙底沟解体-大汶口西进-庙底沟二期昙花一现-秦王寨西进-屈家岭北上-夏伐有户氏-商势力达到陕西西部岐山,F8人群只能不停往西,遭遇长期瓶颈期!结合魔方200年后代存在理论,F8在太行山以东比例持续下降,直到周人崛起F8人群陆续走向太行山以东。

4000年左右,2137很可能受到游牧石卯人群(老虎山文化)和东方人群的压迫,逃到陕西西部和甘南齐家文化范围。

3160年:F1123是西北姜羌系刚开始活跃时间段,在姬周岐山周围,不是方国首领,爆发不够强烈。

下游2670年支系与我给α1设定的2500年秦汉标准并不远,关中姜羌系,与秦人在关中扩张有关。

下游2000-1500年支系,衣冠南渡支系。你这支山西因素并不强烈,很可能走的关中-河南-安徽南渡。因为秦汉来中原比较早,受到五胡乱华东汉末年战乱影响比较大,中原分布相对少。

给这位网友评论完这些,他随后发给我的分布图,基本符合我的结论,不需要修正。

分子人类学各分支(分子人类学的正确打开姿势)(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