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实力,战胜不了一头野兽,支撑人类爬上食物链顶端的是人群分工协作的成果。人类的群居特性是深刻在基因之中的,人生的巨变兼来自于和不同的人产生或终结不同的关系,也正是这些不同的关系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世薄情。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简谱(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1)

图片引用于彭凯平教授讲稿

一. 为什么要说这是一个薄情的世界?

每个人的大脑中都有含量丰富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它的特性决定了人的欲望形式就是想要得更多,而世事是无常的,人的不如意十之八九,所以曾在痛苦之中或经历痛苦的人也十之八九。

如果我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不能在痛苦中顿悟或有所成长,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面对别人争夺资源对我们造成的威胁,面对自身情感求而不得导致的自我否定,只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薄情。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简谱(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2)

二.人生的意义。

所有的生物必然死亡,而只有人类能预知死亡。面对死亡可能每个人都会想,我们这一辈子有什么意义呢?人生的意义似乎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可有人一言蔽之说,人生不过是一场经历,意义在于经历痛苦体会欣喜。并不为错,却不客观。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对人生的意义归结为三点:文化世界观、自我效能和亲密关系,深以为然。

(一)文化世界观。人类有寻找生存规律的本能,往往通过精神依恋实现生命的意义。这个层面对人生提出三不朽:立功、立德和立言。这是通过对民族文化认同提出的追求,通过对社会的贡献、对社会道德有影响或者思想有所传承实现生命的意义。然而人的能力是有差别的,能够做到这三点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的生命不过是一场庸碌无为的过往,难道就没有一点意义?当然不是的。

(二)自我效能感。如果我们做一些事情特别开心,或者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或表扬,亦或能欣赏世界之美,那么对于你的生命来说就是有意义的。自我效能感是一种积极生活的态度,是广泛被人认可的正能量。虽然我们并不能改变自己相对于人类社会进程并无多大意义的现实,但也不能不考虑量变造就质变的实质,人类社会正是这千千万万个没有多大意义的普通人具体实现着极其微小的协作,也还是有一点作用的。任正非说:能够用一辈了去装积极,就是真积极。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积极的生活总是通过自律才能实现。

(三)亲密关系的实现。亲密关系当然不是单指婚姻关系,婚姻是社会属性,爱是精神属性,性是肉体属性,每一种关系都是亲密关系。人们追求的是三者关系的统一,可这对于个体来说并不容易实现。

1.爱情。俗话说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人性之贪婪决定了人就算不是喜欢最好的那一个,也往往都是喜欢大多数人喜欢的那一个。大多数人认为既然爱应该一爱到底,可爱是一种相互的情感,既然你不需要,我又何必深情?村上村树说:放弃一个深爱的人,感觉就像生了一场大病。下次,无论你遇到的人有多好,却也总是想要去躲避,后来渐渐恢复了,却依旧很难再快乐起来。其实,不是不会再心动了,是不敢再爱了。相互中意的人尚且如此,可见世事无常相爱很难,而难的事情往往总是值得去做。

2. 婚姻。虽然人们总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真相是人生的大多时候,真正喜欢的人总是不喜欢自己,形成婚姻的人大多都是苟且喜欢而已,这几乎是常态。要命的是人内心深处的独占欲和从属感,天经地义把人当成一个物品,歪曲了这一场完成繁衍的亲情关系。出轨一词说明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他们对婚姻的要求是按照相爱的标准要求的,这对于苟且之爱来说起步有点高,真正相爱的人恰恰不会出轨。所以婚约是靠相互促进维持的亲情关系,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它不应该是完全自私的,是有会为对方考虑的。

3.性。爱的结果会产生性,婚姻更是会有性。当然也存在既没有爱也没有婚姻的纯粹生理关系,但这不应被算作亲密关系。好多人都说宁愿相信天下有鬼也不相信男人这张破嘴,把男人说的一无是处。

现代女子的大不幸,是她们太自由而又不够自由。倘使她们更自由一点,就可以想法找点事做依傍,从而得到快感和安全。倘使没有现在这样的自由,她们也会忍受明知不能破坏的夫妇关系而少痛苦些。但最糟的是,有着联系而束缚不了她们,有着责任而强制不了她们。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

之所以说亲密关系具有人生意义,是因为一段亲密关系的实现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情绪,增强人完善自我的能力,使两个人都变得更好。工作积极,待人和善,远比一潭死水活得更有意义。人与人的分离,多半是因为走到了力所能及。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活成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人越是浅薄,才会对自己越放纵,对别人的攻击也越是恶毒。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简谱(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3)

三.增强心理韧性能够让我们在薄情的世界深情的活着。

按照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的理念,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前期靠体力,中期靠脑力,后期靠心力。这里所说的心力就是指心理韧性。心理韧性包括三层含义:复原力、抗逆力和创伤后的成长。

复原力是指人在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和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也被称之为反弹力。

抗逆力也叫耐磨力,是一个人的意志,是生生不息的决心。也是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创伤后成长是指经历逆境或挑战后积极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能够在痛苦中获得成长,也是人与人的最大差别。

那么,你知道自己的心理韧性值是多少呢?可以测试一下: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简谱(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4)

按照上面13个问题的认可程度分别在1到7的范围内打分,当然你也可以骗自己,那样没有任何意义。打好分值来对应下面的结果: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简谱(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5)

你对自己的心理韧性值满意吗?如果有点低不要紧,彭凯平教授提供了八种提升心理韧性值方法:深呼吸、闻香、抚摸身体、幽默、倾诉、运动、正念和写作。

看看,原来写作是如此重要。天生我才必有用,人这辈子就怕身边全是臭棋篓子,让你的人生越下越臭。我们应该主动寻找那些高明导师,指点我们少走弯路。

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简谱(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6)

回顾中国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史。明代王阳明心学要义为“心即理”。每个人自然有每个人的活法,只要自己愿意就好。世事是如此无偿,我们当然需要生活的褒奖,但也不应在这世间的薄情之中一蹶不振,而是应该在痛苦中得到升华,找到生命的意义,坚持完善自我。

在薄情的世界里多情的活着,不是出于对某个人的承诺,而是本着生活的责任感,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生活态度,与光同尘,朝着心向往的方向奋力而生。这是人类发展的个体需求,也是未来中国梦的具体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