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老与众神(法老与众神非主流史诗)(1)

《法老与众神》剧照。

《中国新闻周刊》影评人/风间隼

曾拍出过《角斗士》和《银翼杀手》的电影导演雷德尼·斯科特,这一次交出的《法老与众神》几乎是波澜不兴地从年初的茫茫片海中出现,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作为一个大牌导演,还是《圣经》史诗的又一次再现银幕,这个结果未免有些蹊跷。

冷静和理性是这部巨作给人的第一印象,这大约是影史上最为克制的一版《出埃及记》了。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遵奉的《摩西五经》中最为传奇的篇章,这个故事曾被再三搬上银幕。西席·地密尔的两次经典改编跨越了电影的黑白和彩色两个时代,斯皮尔伯格的《埃及王子》更融歌舞和史诗气魄为一体,将动画电影引入一个新的高度。受难、神恩、救赎这些宗教元素成为推动剧情和情绪的关键词,当然更不用说那激情澎湃的两个字——“信仰”了。与之相反,《法老与众神》却独辟蹊径,从头到尾只是冷静平实的叙事,沉郁凝重的色调,连同胞情和兄弟情这些“人性”的元素都被一再淡化,唯一让人感到温情的,只有摩西对家的眷恋,让人想起斯科特的另一部经典《角斗士》。凡此种种都提醒着我们,这是一部斯科特版的“非主流史诗”。

片名就透露出一股“非主流”的气息,片名直译应当是《出埃及记:众神与王者们》。“王”取复数也就罢了,“神”居然也不止一位,可谓甘冒大不韪。《圣经》中,摩西只是听从上帝的指示,并不曾见到上帝的形象,而片中却让上帝以一名少年的形象在他面前显现。这还不算,影片甚至在上帝呼招摩西的一些关键段落插入了几个客观镜头,画面中,摩西对面空无一人。西奈山上,这位先知自以为正在面对面领受神的指示,而画面中显示,他其实是独自一人在石板上刻下了十诫。虚虚实实的镜头语言,不禁让人想起《神探》和《禁闭岛》之类探索人内心幽暗角落的电影,用心不言而喻。

斯科特从“人”的角度重写史诗的努力还表现在,以往版本中着力刻画的埃及斗法和分开红海等段落都被做了“自然化”的处理,导演并没有说神不存在,但血灾、蛙灾、蝗灾等著名的“十灾”完全可以看作是自然现象,而关键性的渡过红海段落,完全可以看作是自然潮汐替犹太人挡住了埃及追兵。最后,摩西眼中的少年消失在人群中,似乎暗示着,所有的“神启”完全可以被读解为他的幻觉。

影片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其刻画人物的平面化和剧情的平淡化,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平”未尝不是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叙事手法。斯科特一直是讲故事的高手,他其实是将以往版本中的跌宕起伏处故意做了反高潮处理,在熟稔以往的《出埃及记》题材电影的西方观众而言,片中的每一处“举重若轻”都充满了惊世骇俗的互文性。与其说是“平”,不如应该说是“黑”得不动声色才对。以史诗面目示人的本片,其实骨子里比《基督最后的诱惑》更加离经叛道。当然,影片自身也并非完美无瑕。开场的战役就出现了不少破绽,法老拉美西斯捅死了一个蛮族士兵后,居然没有抽剑,直接就站了起来。很难想象斯科特这个处理动作戏的高手居然能在完美营造出山崩海啸的银幕奇观之余,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

导演在接受访问时曾坦陈自己是个“不可知论者”。但是曾拍出了《银翼杀手》的他显然也不是个唯科学主义者,这从那位被法老吊死的“科学家”的命运可见一斑。毋宁说,斯科特是个人道主义者,《天国王朝》中“良知之国”的骑士,对未知充满着《普罗米修斯》式的好奇心和童心。对一个已经78岁的西方导演而言,依然保持这样的心态实在不易。也正因为如此,这部新片因其“渎神”在西方不受待见,在中国因题材不被理解,在埃及则因为宣扬“犹太复国主义”和“亵渎古代埃及文明”而干脆遭到禁映。《法老与众神》的影史地位,或许只有在未来才能得到充分评价。据导演透露,影片的完整版本会以DVD形式推出,长达4个半小时。现有的口碑会不会像《天国王朝》一样发生大逆转?谁也说不好。

本文首发刊载于2015年4月23日发售的《中国新闻周刊》总第705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仇广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