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隐性饥饿的最佳方案(吃饱喝足并不意味着健康)(1)

“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成效明显,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持续改善。今天(24日)是国际自我保健日,国际自我保健联盟成员单位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发起“健康十年:我的健康我做主”主题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倡导公众做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助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与会专家谈到,经历疫情,大众更关注健康,但对于如何健康生活,知识赋能还需要加强。

预防性非处方药增幅明显,“主动健康”成趋势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公众更重视健康,从过去被动治疗,到现在的主动预防,正在成为健康新趋势。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原会长白慧良表示:“十年来中国非处方药行业发生了非常急剧的变化,除了市场规模扩大,品种增加,药店、执业药师服务提高外,维生素和营养补充剂等预防性非处方药也有明显增幅,这进一步体现了公众对于自我保健需求的日益增加。《‘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里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就是希望能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少生病。”

这十年间,中国消费健康市场的发展总体趋势呈现4大特点:年轻化、主动化、多样化和数字化。拜耳健康消费品中国区总经理何勇明显感受到,现在的消费者更奉行“我的健康我做主”,主张享有健康知情权和决定权,为此,拜耳在“点”“线”布局的基础上,注重“面”上扩大,与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专家等各方合作赋能大众的健康需求。

国民对健康的认知究竟如何?从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便可窥一二。目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已从2012年的8.8%上升到2021年的25.4%,提前完成健康中国行动2022年达到22%的阶段性目标。

上海市健康教育协会会长、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顾沈兵教授认为,“健康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这需要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包括有责任的企业参与,最后落脚到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只有越来越多人参与,我们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网,让这个健康的信息资源网辐射到社会各个角落,包括偏远、弱势群体中去,最终实现全民健康。”

最新居民膳食指南教你吃得营养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健康水平。妇幼健康的信息网,在这十年间,越织越密,越织越广。2021年我国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全球十个妇幼健康高绩效国家之一”。

为进一步保护妇女和儿童健康,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强调需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研究员韩晖认为,“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提升计划是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的关键一环,这里面要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期和儿童的各阶段的出生缺陷的防治体系,要重视‘生命早期1000天’,努力让出生缺陷不发生或少发生。”

如何从营养学上把关“生命早期1000天”,降低出生缺陷发生?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认为,“叶酸的缺乏,可能造成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等问题,从而增加出生缺陷的风险。所以说,准妈妈在围孕期以及在哺乳期,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进行微量营养素的复合补充,应该成为对围孕期整体营养管理里重要的组成。”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孕妇,健康人群也应注意营养均衡问题,因为吃饱喝足并不意味着其每日所需的营养就足够了!于康教授解释,“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资料显示,我国约有3亿人正在遭受‘隐性饥饿’,即每5个人中就有1人存在微量营养素不足或失衡,这种‘饥饿’并不能在体征或症状上明显表现出来。一旦‘隐性饥饿’长期持续存在,极易造成健康结局最终受损。”

今年4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正式发布,新版指南凝练了多条平衡合理膳食的基本准则。于康教授强调,“我们一日三餐要保持食物多样性,合理搭配;每天摄入12种,每周摄入25种食物。保持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同时,少盐少糖少油限酒,多吃蔬果、奶制品,足量饮水,学会烹饪、看懂标签。”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