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送日子习俗 青岛人怎样过辞灶节(1)

春联

青岛送日子习俗 青岛人怎样过辞灶节(2)

袁世凯

青岛送日子习俗 青岛人怎样过辞灶节(3)

投降卖国的“二十一条”

青岛人怎样过辞灶节

王铎

按照中国的节气规律,半个月一节,五天一气。过了腊八节,十五天之后,就该过小年了。这里说的小年,指的就是“辞灶”、“祭灶”,也叫“送灶”,即人们常说的“腊月二十三”。

关于“腊月二十三”这天,青岛明清时代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代表“官家”、“官方”、“政府”或“城里”,都是过“腊月二十三”;“民”,就是指“农民”、“农家”或“乡间”,都是过“腊月二十四”;而“船”,即指“渔家”、“船家”、“驶船的”,或是从事“航运的”,他们都是过“腊月二十五”。

这问题就来了。也就是说,一个“辞灶日”,为什么会分成三天来过呢?原来,所谓“官三”,就是“官家、官方确定的日期”,就是“腊月三十三”,这毫无疑问。“民四”,即是“乡间”由于各地风俗习惯的不同,还可以过“腊月二十四”。那么“船五”呢?是指“船家”整天漂泊于水上,以打鱼为生,居无定所,生活没有规律,所以拖后至“腊月二十五”,也没关系。

换言之,“辞灶日”,即指灶王爷离开“灶家”的日子,也可以分成“三天”。即:“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从“城里”启程,“腊月二十四”从“乡间”上路,到了“腊月二十五”,他就从“船上”升天。

这样一来,“祭灶节”,就一下子变成三天了,这应该是自唐宋以来延续下来的青岛民俗。

关于灶王爷,文言也称之为“灶君”、“灶神”、“灶卿”、“东厨司命”或“灶君司命”等等。古人在给他画像的时候,也给他戴上了一顶官帽子,还穿上了华丽的官服,有模的样的。

我小时候,西镇的老人,也有讳言“灶君”等名称的,就直接叫他“一家之主”的。反正,不管怎么说,“灶君”是主着一个家庭兴旺发达、财运亨通的“掌家人”。

在旧《灶书》中说:“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民间还有个顺口溜,说的是“灶王爷,本姓张,一年一碗烂面汤”。老人们还说他叫“张单”、“张子郭”和“张郎”的。

其实,灶王爷原本就是一介布衣,但不管他姓什么、叫什么,祭祀的仪式是一样的。那“烂面汤”是什么?就是青岛人常说的,叫做“烂面条儿”,是面条的第二顿,剩下的。你不想想,面条的第二顿,不都剩锅底子了?谁稀吃?那不就摆供给了灶王爷了吗?或者说,即使是最先抄出的第一碗面条来供养灶王爷,可等到晚上灶王爷升天的时候,那碗面条,不早早就糗了?叫你说,不是“烂面汤”是什么。呵呵,不管怎么样,也不管怎么说,中国人是希望灶王爷能够为全家祛邪、避灾、祈福,换取来年的好运,这才是真的。

还有,当我们说到灶王爷的正式官衔的时候,一说起来,就是一拖罗子,叫什么“东厨司命九灵玄王定福神君”。你看,他是掌管锅台的,这不用说。还是“九灵玄王”,还是主着祈“福”的,这是多么重要啊!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晚上,说是灶王爷要“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都说是“上天”,到底上的哪个天呢?原来是上西天,到天宫的灵霄宝殿上去,到玉皇大帝那里去,去报告本家一年的时运和收成。“回府”,是回的哪个府呢?原来是还要回到自己的本家。

在青岛,灶王爷在“腊月二十三”升天之后,到了正月初五一大早,他就回来了。前后一共用了十二天,可谓天路漫长,一路风尘,十分辛苦。可待他回来的时候,却没有迎接他的礼仪,似乎大家都不关心他“回府”的日子了。而是更多地去关注财神爷了。都说,正月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其实,在中国古代,传统的说法,都是将灶王爷与财神看做是一个神。也就是说,当财神升天的时候,他就是“灶神”,而当“灶神”回家的时候,他就变成了财神。所以,迎接财神,就是迎接“灶神”,这是一种说法。当然,关于财神,还有财神的说法。身份不一样了嘛,说法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话说灶王爷要上天这一天,卖糖瓜的,从一大早就开始走街串巷了。我最早有记忆的时候,还是住四方北岭姥姥家的时候。

到了这一天,刚刚从被窝里一起床,姥爷就对我说:“今天是辞灶日,小孩子家要少说话。说多了,灶王爷会把你的话,带到玉皇大帝那里去,给家庭带来灾难。想着点儿昂,别忘了。”

“那么,应该说些什么呢?”我曾经天真地问。

姥爷的脸一沉,道:“少说、少问就行。谁也不能把你当哑巴卖了。”

嗨,他说的倒好,也没说要叫我少说什么。一问母亲,她笑着说:“你姥爷是个老古董,你听他的没错。待会儿,有卖糖瓜的,你今天多吃糖瓜、少说话就行了。”

好么,不大一会儿,姥姥就给买来糖瓜了。一大包,都是麦芽糖做的,南瓜形,吃到嘴里,又甜又脆又黏牙。

母亲告诉我:“叫小孩子吃糖瓜,就是为了把孩子的嘴给黏住,叫他少说话。还有,不光小孩子要吃糖瓜,重要的是要摆供,要给灶王爷爷吃糖瓜。要让他的嘴甜,到了玉皇大帝那里,为咱们家多说好话。”

噢……原来是这样。我当时太小了,也就是个四五岁吧,还不懂的风俗的道理。到了现在,半个多世纪已经过去了。现在明白,祭灶神、吃糖瓜的深远意义远不止于此。这里面至少包含了以下的几层神祗借代。

其一、教孩子们从小学会说好话,不说坏话,这是一种原始的启蒙教育。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从小就喜欢说坏话,不说好话,让别人听了去,就会传话,就会对这个孩子评头品足。时间一长,三人成虎,杯弓蛇影,疑神疑鬼,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二、“送灶”这一天,全家人都把灶王爷放在头里,都围着他转。这就要给灶间大扫除、清洁卫生。这样一来,一年做饭的陈垢,就会一扫而空。这对于全家人的健康,也非常有好处。

其三、年年祭“灶君”,“灶君”为何人?几千年来,中国人肯定都会暗地里想这件事。难道真有“灶君”吗?就是说真有,那也是猴年马月编造出来的。在“苏灶君”、“张灶君”之前,难道人类就不生火做饭了吗?那么,这个“灶君”又是谁呢?这么多年来,我想了好久,最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原来这出风俗故事,其实祭典的就是一个人,就是长年来,给我们天天做饭的那个人——一家之主——母亲!这才是数千年来中国人“灶君”的人物原型。是她,一年来起早贪黑,为全家人生火做饭,丰衣足食。没有母亲,家里就缺少了“家的温暖”和“人间的富足”。

所以说,我们过“腊月二十三”,真正值得祝福的,应该是天天守着我们的这个“老妈子”。都说是这一天要说好话,别伤了灶王爷的心,其实就是别伤了母亲的心!别伤了“灶妈”的心!

其四、在中国的风俗神话里面,常常采用借代法、引伸法和暗示法,以教化后人,启迪孩童。那么,“辞灶日”这一天,莫不就是中国人对于母亲的敬仪吗?

看官,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我早已故去的母亲,想到了她在厨房里忙忙活活的身影。都说灶王爷好打发,一年一碗“烂面汤”就行。回过头来,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咱们的母亲,哪一位不是一碗“烂面汤”就打发了,一句好话就打发了!痛哉!中国人的母亲,多么善良的天下之母!她们一辈子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天天心里装着儿女,装着这一大家子人。只有她,才是我们家真正的灶王爷啊!

还记得,有一次,一个人问我:“灶王爷是谁?到底谁是灶王爷呢?”

我对他说:“祭灶这一节令是对的,你就祭典吧,祝福吧。其实,灶王爷就是咱的妈!你不想想,一个整天做给你吃,做给你喝的人,不就是灶王爷嘛!你还上哪里去找?灶王爷不就天天在你身边嘛!”

那人听了,怔住了,然后低头走了……

看官,早年的西镇,人们通常都是这样,还没到祭灶日,大家就忙活起来了。

头着要祭灶的前一个礼拜,集上就有卖用草纸印的木版年画。这些个年画,都是红黄蓝三色的,花花绿绿的灶王爷形象。在民间,还给他专门起了一个土名,叫它“灶妈”。当然,也有叫“灶马”的。不过“灶妈”与“灶马”的含义,也多有不同。

现在,咱们先来说说“灶马”。按照西镇老人的解释,之所以称之为“灶马”,是因为到了辞灶这一天的晚上,待新的“灶马”贴上之后,旧“灶马”要揭下来适时烧掉。烧的时候,还必须在院子里用火点着,抛向空中。霎时,一匹金红色的火焰马驹,就会迎风高扬起马头,撒开四蹄,一直奔向天际……

这就是“灶马”的形象,也是“灶马”的由来。有人还说,这是灶王爷骑着“灶马”上天言好事去了。呵呵,中国各地的风俗不同,诠释“灶马”的方式和文化也不相同。

不过,更多的,人们还是称其为“灶妈”,或“灶妈妈”。

在集上买“灶妈”当然不能叫“买”,而是应该叫“请”。把“灶妈”“请”回家来之后,不能随便一扔,而是要赶快将其张贴在灶台上方,以示尊重。

旧时的“灶妈”,虽然样式很多,归纳起来,大致也就三种。一种是单独灶王爷一个人画像的,其次是灶王爷与原配夫人郭丁香的,还有一种是他与两个夫人在一起的。据说,灶王爷的第二个夫人名叫玉满堂,主着一家人的富贵。我是不大信的,因为玉满堂确实不像是一个人名。可是,人们说的“灶妈”,往往是指郭丁香和玉满堂。

在西镇,缠糖稀,也是从送灶这一天开始的。因为作坊里的麦芽糖往往用不了,所以剩下的,就打发小贩,端着小瓷盆,沿街叫卖。有些乡里人,还用煮地瓜的锅底子,也就是地瓜油子来做糖稀,孩子们用两根小竹棍儿互相缠着,也很好玩。

看官,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置办年货的大流这就基本上算是结束了,女人们就正式转入在家里忙年的阶段了。所以辞灶这一天一到,结了婚的女人,就不许回娘家了,一直要等到正月初三才行。另外,灶王爷这一走,新火一生,蒸煮烹炸、炖腌薰烤,灶上的食材年货这就忙得找不着北了。随着女人们手底下的一阵阵忙忙活活,年关也就近了。

还是旧时的一首民谣说得好:

二十三,糖瓜黏;

二十四,写大字;

二十五,掸尘土;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打烧酒;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磕响头。

在青岛,腊月二十三这天,除了要吃糖瓜、糖稀外,还要吃各种各样的饴糖。比如高梁饴、绿豆饴、山楂饴等等。像西镇的孩子还要吃山楂糕、话梅糖等等。老人们,有手艺的,都要头着一个月,自己酿制地瓜酒和黄酒。只等到这天晚上,拿出来,与灶王爷一起喝。有一种说法挺好笑,说是这天晚上,最好是把灶王爷灌醉了,让他一路上只顾睡觉就行了。

虽说灶王爷吃的最后一顿饭是“烂面汤”。可偏偏是这碗烂面条,在我童年的西镇,也还是一种风味,好多的人家都会做。一种叫“蛤蜊芸豆面”,另一种叫“蛤蜊韭黄面”。两种面条都是海鲜风味的,都要再打上鸡蛋花,单独制卤,大家吃起来,都是满头大汗,特别惬意。

按理说,送灶这天吃面条,也是有讲究的。听老人们说,之所以吃面条,那是因为面条可以把灶王爷的腿缠住,全家人还是不舍得让这位“一家之主”早早地上路。有些人家,不但要在灶间给灶王爷上香,还要在门前挂上一盏灯笼,声称是给灶王爷照路。好让他去时一路光明,回来的时候能够找到自己的家。呵呵,中国的旧风俗就是这样,非常人性化,大家都拿着鬼神当人看待,怕他冻着,也怕他饿着。等他走了之后,还天天惦记着……

说到扎灯笼,为灶王爷爷照路,也是老西镇的风俗。

灯笼对于春节,确实是大放异彩的时刻。青岛历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故其风俗,也融汇了黄河两岸与大江南北。像南方的龙灯、船灯、莲花灯、南瓜灯、小桔灯和北方的宫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都曾在青岛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城市的一大特色。

由于青岛本是一座海洋城市,是中国南北海上贸易的枢纽和中转站,所以青岛地区的灯笼也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像海洋生物类、动物类、花卉类的灯笼,也是人们所喜爱的。

青岛地区由于生长毛竹,所以扎灯笼的材料也是五花八门。如一些个竹蔑、木条、铁丝、荆条、藤子、高梁秸等等,都可以成为灯笼骨架的代用品。在灯笼设计好了样式之后,所有的衔接处,最好是用很细的绳索把它扎紧。扎系完毕之后,还要围绕着骨架再裱糊上一层纸条,然后就可以用红纸、花纸、彩纸和绸缎糊灯笼面了。

其实,糊面是扎制灯笼的关键所在。也就是说,你的灯笼骨架做得再好,如果没有精良的裱糊技术,就会前功尽弃。因为灯笼主要讲究的是透光效果,而透光效果的优劣,主要表现在裱糊技术上。一般说来,裱糊灯笼有这么几种方法及原则:

一是纸或绸缎要根据灯笼的尺寸,剪裁一致。如数片大小一致、花纹一致、上下一致、反正一致和松紧一致等等。

二是裱糊方法也要一致。如从上往下糊,从左向右糊。在遇到边角处,需要叠压的地方,也要一致。这样的好处是,以免灯笼在糊制过程中出现褶皱,影响观赏效果。

三是可以采用多层预制法。如许多灯笼装饰性强、结构别致,工艺比较复杂,在给它糊制表面时,不是只糊一层,而是要糊好几层:有底层、有夹层、有图案层,还有装饰层等等。正确的方法就是先在平整的地方,将其一层层裱糊完毕。然后再晾干,让其干透,而不能放在阳光下曝晒。只等灯笼完全干透之后,就可以“上灯”了。等到“上灯”之后,你还可以根据灯的透光度,对于灯笼表面进行装饰和修补,但不能动水。比如,不能再在灯笼上用毛笔写字、描画,更不能用清水来清洗等等。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装灯。灯笼里面的灯,可以是蜡烛,也可以是灯泡和其他发光装置。制作灯笼一定要注意防火,要严格控制光源与灯罩的距离。

在我小的时候,一到送灶这一天,我多数是要扎一只金鱼灯,里面放置一根小蜡烛,明晃晃地,把它用小竹竿挑着,挂在大门前。往往到了第二天的早晨,也就是我上学的时候,就会发现那盏金鱼灯不是让风给吹地上了,就是有一个地方给蜡烛烧坏了。呵呵,反正好的、完整的时候不多。

所谓“二十四,写大字”,指的就是写福字、写春联,还有剪窗花、剪过门笺等等。

看官,中国人在腊月里写“福”、贴“福”、送“福”,已经成为千年不变的民间习俗。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花样也越来越翻新。

中国的汉字,一向是很有讲究的,写“福”字当然也不例外。写“福”字的纸,都是用大红纸,以示红红火火,家业兴旺。将纸剪裁成正四方形,这是表明“福”字所面对的是四面八方,“福”源广阔。

“福”字可以用楷书写,也可以用行书或隶书等等字体来写,但惟独不能用草书或篆书来写。因为你如果用了草书或篆书写出的“福”字,不仅缺乏厚重庄严的感觉,而且还会招人嗤笑。

比如,草书的笔画少,人家就会说你家的“福少了”。你听听,这是多么不吉利啊!没有强起让人家说“福多了”的。

再比如,如果你是用篆书来写“福”字,看的人也会装糊涂地打趣道:“怎么没福?”或者说是“福不认人了……”呵呵,所以写“福”字的基本要求是,一定要让人家认识,不能故弄玄虚。

旧时,有些写“福”的高手,还会将“福”字拆开来写,这叫做“字画”“福”字。“字画”的意思,就是他写的这个“福”字,既是字,又是画。比如,将松树、仙鹤与田野都按照“福”字的结构和形式组合起来写,以隐喻洪福齐天。

说到贴“福”字,也有规矩。比如,可以在照壁上贴,可以在门上贴,可以在堂屋、正屋、客厅的正面墙壁上贴,也可以贴在山墙、门楼或门对面的墙壁上,这叫做“福满堂”,或“五福临门”。但“福”字不宜贴在或挂在侧室、厢房或侧面的墙壁上,这会成为“福偏了”或“福斜了”、“福不正”等笑料。不过,将“福”字“倒着贴”,却是可以的。这似乎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寓意“福到了”,家里“有福了”。

当然,说到送“福”字,那就更讲究了。比如,旧时的商家要送“福”字,都是一大早,不能下午和晚上。因为,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就是“送福”,不能晚了。还有种说法,说是“早来的是福,晚来的就成祸了”。所以,送“福”字,必须趁早。

而且,接受了“福”字的人,一定要将“福”字带回家,不能在路上扔掉,不然就意味着“福没到家”,这是“空福”。最不吉利的是,别人送给你“福”字,你却将它随手一搁,从此再也不去搭理它了,这叫做“没福”或“丢福了”。

在老青岛,也有在“福”字上印制或画上“蝙蝠”图案的。这是一种“多子多福”的象征。此外,“福”也是“富”的谐音,其中也预示着一种祈富贵、求发财、寓美好的意思。

“写大字”的主要意思,其实就是写春联。

现在,已经不大有人会写春联了。古时候写春联,都是有特殊要求的。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联,都可以称之为对联。如果细分,还有楹联、贺联、婚联、寿联、生日联、行业联、仪仗联、春联和挽联等等。

具体说来,春联是春节期间人家张贴自家大门上的对联。那么,它的要求就很明显了,就是要表现春节、过年的种种寓意、气象和氛围,就是要体现一个“春”字。也就是说,如果你写的春联,和“春”字无关,一般说来,就不叫春联。比如“千秋笔墨惊天地,万里云山入画图”一联,尽管对仗工整,寓意也好,可是这不是春联。还有:“和顺满门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这也不是春联。

据说,中国的第一副春联,出自五代时后蜀主孟昶。他曾在门上题联道:“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联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可谓千古名联。

当然,像我们老百姓经常写的“春回大地,福满人间”、“三羊开泰,万象更新”等等,都有是春联。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好多的好春联,奇春联,令人读后,过目难忘。

比如,在1916年春节之时,有人就贴出了这样一副春联:上联是“中国人民”,下联为“袁世凯”,整个一副春联,一共只有七个字。而且上下联的字数都不相等,更谈不上押韵了。可是,这却是一副千古奇联,光耀中华,令人拍案叫绝!

看官,你道这联绝在什么地方吗?

有人问了:“你这上下联,连字数都不相等,不用说春联了,这叫对联吗?”

人家说:“叫!”

对联不是讲究下联对上联吗?人家说了:“‘袁世凯’就是对不起‘中国人民’!”言外之意是指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投降卖国的“二十一条”,他怎么对得起中国人民呢?

那位看官说了:“你说的是如何写春联,这袁世凯联,里面有‘春’吗?”

嘿嘿,看官,你问得真好,真是问到了点子上了。

人家民国人士说了:“袁世凯把中国都卖了,咱们过年,上哪里找‘春’去!”

看官,列位,所以说1916年的那个春节,中国无春。

(作者附记:以上选自我的10卷本长篇大书《青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