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三首》里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由单元导语、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一篇略读课文:《月迹》,习作 即景,以及园地构成在单元导语中点明语文要素:1.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2.学会描写景物的变化通过四篇具体的课例告诉我们如何具体落实这两个语文要素,在园地交流平台中梳理总结,在习作以及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进行实践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四时景物皆成趣”通俗地说,就是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有很多令人享受快乐的“情趣”在里面“四时景物”可以理解为一年四季的景物,也包含着景物的四季变化这一单元的课文,有秋景、雪景、夜景、月景、树景等等“皆成趣”,需要我们观察景物或者读书的时候去感受、去思考,感受大自然景物的变化,产生美好的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美好的遐想,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五年级上册第21课山居秋暝诗情?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山居秋暝诗情(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

五年级上册第21课山居秋暝诗情

《山居秋暝》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三首》里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由单元导语、三篇精读课文:《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一篇略读课文:《月迹》,习作 即景,以及园地构成。在单元导语中点明语文要素:1.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2.学会描写景物的变化。通过四篇具体的课例告诉我们如何具体落实这两个语文要素,在园地交流平台中梳理总结,在习作以及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进行实践。本单元,“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四时景物皆成趣”通俗地说,就是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有很多令人享受快乐的“情趣”在里面。“四时景物”可以理解为一年四季的景物,也包含着景物的四季变化。这一单元的课文,有秋景、雪景、夜景、月景、树景等等。“皆成趣”,需要我们观察景物或者读书的时候去感受、去思考,感受大自然景物的变化,产生美好的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美好的遐想。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王维是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尤擅长写山水,这首诗是作者万年隐居于惘川别业时所做。在这首五言律诗中,首联、颔联描写的是静态的景物,颈联着重写描写的是动态的景物。所以这两句的学习就能很好的落实“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文要素。

二、目标确定

在胡华老师和师傅龚桥花老师的指导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3.感悟本诗的禅意。

4.能将本课所学的方法迁移运用。

三、设计思考

第一: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入模”,他们知道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为:知诗人、知背景、读诗文、解诗文、明诗意、悟诗情等。在胡华老师的指导下,我将这些步骤设计成预习检测。这样及能体现出高段的结构化预习,又能将课堂的时间进行压缩,此外还能与孩子们平时的学习“搭桥”,一举三得。

第二:本首古诗十分简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诗句一目了然,但是诗歌创作的背景以及诗人的“佛性”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点,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采用了找诗眼的方法,从诗歌中的“空”与“留”来分析其独特的含义。

第三:本单元要落实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为了落实这一人文主题,我创设了一个大的情境“惘川的四时”,在搜集王维古诗的过程中,我发现王维尤其喜欢惘川,在这里他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并且从春到冬,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更可喜的是,王维在此地创作的古诗中皆有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为此我拓展的古诗也出自王维之手,四首古诗都是描写惘川四时的。由此就落实了“四时景物皆成趣”。

二、本课教学环节

(一)导入:

1.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画,这幅画里画了什么?

2.这是盛唐之时王维曾经隐居过的地方,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惘川别业

在这里,王维写下了千古绝唱《山居秋暝》

3.板书课题《山居秋暝》

4.齐读课题。

(二)过程:

检测预习

学习古诗,要讲究方法,课前布置了大家预习,请大家按照这几个步骤来汇报你的预习情况。

预设:

我了解了诗人: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有“诗佛”的美称。苏轼曾这样评价过他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我查看了诗人的创作背景:这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

相机补充:

(1)王维名字的由来。

(2)安史之乱后,王维为安禄山做伪职。

我知道题目的意思

相机补充:那在村中居住称为?在他乡做客称为?隐于山水之中称为?

我会划分诗句的节奏: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你为我们读一遍。(读准节奏)

(2)全班读(读准节奏)节奏掌握的很好,我们试着把红色部分的字音读短一点,绿色的字读长一点试试看。

(3)配乐读。读古诗还要讲究一个声断气连,不可以很唐突的停顿

(4)师生对读

5.我知道全诗的意思: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6.我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

品读抒发情感的句子

好一个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啊!春芳是什么?

1.“春芳”是什么?

预设:

春天的花草

春天的芬芳

2.那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随意春天的花草歇。”“歇”是何意?

预设:凋零

3.那再把这个意思代进这句诗,那就是“随意春天的花草凋零”,那“随意”是何意?

预设:任凭

4.春芳啊,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5.王孙是谁啊?

预设: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诗人自己。

6.春芳啊,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王维啊,就要留在这山中,我哪都不去就要在这里了。这是我的志向所在啊。

板书:留(志向)

赏析美景,感受动静

1.是什么让他这么想留在这里啊?

预设:是一些美景。

哪几个美景让他最想留在这山中?请找出相关诗句。

预设:

(1)我找到的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①理由是?

预设:

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影斑驳,松林静而溪水清。这样的美景定会让王维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②出示图片,追问这两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预设:静谧祥和、宁静

这是怎样的明月?这明月照到了哪里?

预设:皎洁的明月,照到了王维的心里。

这是怎样的泉水?这泉水流到了哪里?

预设:清冽的泉水,流到了王维的心里。

④全班读诗句:边想象边读。

⑤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你是否看到了画面。怪不得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出示:苏轼的这两句评价)

我找到的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①理由是?

预设:

竹林之中喧声闹语,浣女归来步履欢快;水上莲叶纷披,舟船穿行,舟上渔翁亦或高歌,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王维动心呢?

②追问这两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预设:

热闹

哪里看出热闹?

一系列的动词。

原来此处写的是动景。也是一个动态描写。

B.幽静,

哪里看出静?

这里虽写的是动景,但是更写出了傍晚十分雨后清新的山中安静祥和之感,让人感觉空山之中更加的安静了。

③边想象边读。

④男女生对读这两句

⑤我们发现,这里面有动景也有静景,这就是动静结合。

贴: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 动静结合

出示: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说是“空山”呢?

预设:

原来是他的心已经空了,他的心里只装得下这祥和的雨后晚秋,这淡淡的山水色。

板书:空(心迹)

4.在这景物当中,王维会放下些什么?

预设:

愁闷、忧愁、为官的虚伪面具......

从诗歌中流露出来的情感是?

5.共读古诗。(背诵)

6.归纳方法:在本诗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两种新的表现手法: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我们可以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以此来突出环境的美。同时我们还发现读古诗的时候一定要边想象画面边读,这样就能体会出诗歌中的情感。

(四)拓展迁移,牛刀小试

1.老师为大家又带来了两首诗,一首是王维在惘川写下的春景《鹿柴》。一首是他早期去好友皇甫岳所居住的云溪别墅所作《鸟鸣涧》。

出示《鹿柴》《鸟鸣涧》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唐代: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出示表格

课题

静态描写的诗句

动态描写

的诗句

想象出的画面

(说一说)

所要表达的情感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表达了内心对自然的喜爱,以及沉浸其中的喜悦。

《鸟鸣涧》

夜静春山空

人闲桂花落,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春景的喜爱之情或闲适恬静的情致。

根据今天所学,自主完成表格。

小组汇报:

2.《鹿柴》是惘川的春天,惘川的夏天和冬天也美不胜收。

出示:

积雨辋川庄作

唐 ·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山中

唐 ·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夏季的惘川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冬季的惘川有“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四季的惘川有着不一样的美,王维用诗人的眼光将它画了出来,又用画家的眼光将它写进诗里。(出示四个季节的古诗)

正应了我们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出示)

公元761年,王维长眠于惘川,自此,他永远的留在了惘川,留在了他的世外桃源。

4.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山居秋暝》

5.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我们的惘川。

板书:

板书设计: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留(志向) 空(心迹)

动态描写

动静结合

静态描写

执教心得

(一)感谢恩师

自从教语文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外出送教语文课,心中自然是欢喜的,但是也很忐忑,怕辜负了学校和师傅们的厚望,所以心里压力也很大。值得庆幸的是我遇到了胡华老师和龚桥花老师,两位老师手把手的教我如何设计语文课,如何把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从点滴到框架,从读到知识的挖掘,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指导着我,让我在一遍遍的说课中成长。于我来说,这堂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处女秀。

(二)深入解读,去发现无比丰满的人物

我从未想过会选择王维的古诗来教授,因为我总觉得他的诗歌过于寡淡,不似李白苏轼的豪迈洒脱,终究读起来有种不食人间烟火之感。再加上曾经看过他的野史,总觉得他无外乎是个以色事人之人,从骨子里我就不太喜欢他。但是当我深入去分析王维,走进他的诗歌之时我才发现了自己的浅薄。王维可以说是个非常厚重的文人,从诗歌到绘画到音乐,越翻阅资料就越发现他真的很迷人。最后他能”大隐于朝“这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他能置办惘川,在这喧嚣的闹市中寻一方净土,这是也我所追求的。是这次送课,让我改变了对王维的认识。以此,我发现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尤为重要,在解读中你会发现更加丰满的人。

(三)让古诗流淌出文化气息

母语教学从来不是单纯的输送知识,从语文课堂要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来看,文化的、人文的东西很重要,作为语文老师,要让你教授的课文有文化。本堂课,我改了三次,从死板的知识的传送机,到开始灵动的课堂,这其中无非就是加了想象,加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加了孩子们的朗读......

用教师的语言将语文要素自然而然的渗透

在本诗的教学中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点,我没有很自然让学生生成出来,而是在教授过程中生硬地植入在课堂环节中,通过师傅的指点才知道教师语言的重要性,用教师的语言也可以将原本课堂中凹凸不平的地方抹得平滑流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