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为什么要靠自己(猪与哲学三大终极问题)(1)

风风雨雨的天空,䨻䨻炸响的皇穹,熙熙攘攘的红尘,忙忙碌碌的世界,人还是清晰清醒地知道,飞鸟虽然布满天际,只有鸡鸭鹅三只大鸟与人方便,虽然莽莽苍苍藏匿万千禽兽,只有猪马牛羊犬供人调遣。

正如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出现大量盲区,现代人为规避“进化”这个可疑的概念,规避将人类文明描述为单线程操作,一般用“演化”来描述。进化是上帝的功劳,驯化是人类的伟业,中间的杀戮、灭绝、变异、杂交,留给各个专业人群分而治之。至于驯化的盲区,学术界搬出托尔斯泰,攒出一个“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可驯化的动物是可以驯化的,不可驯化的动物各有各的不可驯化之处。”

如果说人们目前的共识是最早驯化的动物是狗,其次驯化的动物是猪,有个贬义词“猪狗不如”还真是变得搞笑了起来。

猪为什么要靠自己(猪与哲学三大终极问题)(2)

猪是五畜之首。有家园的历史就有猪的历史。汉字里,与猪有关联的字有很多,如:彘、豕、亥、豶、䝈等。

《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大咸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zhì)。这里的“彘”就是猪在大野中的名字,强壮凶猛。彘的字形就是一头野猪被箭射中,它存在于捕猎、围猎的场景中。

豕,一定是人类饲养的家畜,家字下面就是一个豕字。《尔雅》里有一段话:“豕子,猪。䝐(wéi),豶(fén)。幺,幼。奏者豱(wēn)。豕生三,豵(zōng);二,师;一,特。所寝,橧。四豴皆白,豥。其迹,刻。牝,豝。”这一段话的大意是:豕称为猪;䝐是阉割后的猪,又称豶;幺是最后出生的小猪,称为幼;皮肤褶皱头短而丑的猪称为豱;母猪一胎生三子称为豵,一胎生二子称为师,一胎只生一子称为特;猪的栖居之处称为橧;四蹄都是白色的猪称为豥;猪的足迹称为刻;母猪称为豝。

《尔雅》中,把猪的解释放在了“释兽篇”,而把对牛、马、羊、犬、鸡的解释放到了“释畜篇”。并说,彘五尺为䝈(è),豕绝有力为豟,可能是划了一条野猪与家猪的分界线。

在《诗经》里对于捕获猪有不少篇幅做描述。譬如在《驺虞》这篇里写道:“彼茁者葭,壹发五豝(bā),于嗟乎驺虞!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就是说:英明神武的大猎手驺虞告诉我们,不要猎杀母猪“豝”,不要猎杀小猪“豵”。让它们休养生息,来年才会有更多的肉吃。

字里行间,凡是带有豕的一定与猪有关系,带亥的与猪也有关系。亥同孩,小猪为亥,小孩发音也是亥,取其有趣、天真可爱的意思。亥猪就是:小猪为亥,成亥为猪。

从字形来看,猪字,上穿祭祀、中连家庭、下接丧葬。

猪为什么要靠自己(猪与哲学三大终极问题)(3)

看“祭祀”。猪在祭祀中的地位,在殷商甲骨文中可见一斑,如“丁巳卜,又尞于父丁百犬百豕卯百牛”,说的是,这次祭祀共烤了一百只狗、一百头公猪,剖杀一百头牛。猪与牛、羊组合的祭祀周代称之为“太牢”,猪与羊组合的祭祀称之为“少牢”。《礼记·王制》称,“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说的是,天子祭祀社稷时才用到牛、羊、猪三牲,诸侯祭祀社稷时用羊、猪两牲。《左传·成公十三年》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说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和军事,并且祭祀是排在首位的。祭祀所用的猪、牛、羊等牺牲,必须是健康端正的。

看“家庭”。甲骨文中的“家”字,反映了这一事实。家,从“宀”从“豕”,本意是陈豕于室,合家而祀。能称得上有“家”之人,并非普通庶民,原指大夫级别的贵族。西周之前,大夫祭祀时,尚仅用猪。春秋战国时期,大夫祭“家”(宗庙),改用“少牢”,贵族中的士,则开始用猪,而普通庶民大众显然还没有这种权利。有空去读读《国语·楚语》中的“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你就能明白,今天江浙沪朋友们戏谑“穷得只能吃大闸蟹”的真相。

看“丧葬”。早期人类最为奢侈的陪葬品就是猪。八千年前红山、仰韶文明等的考古发掘也证明猪在当时已经较为常见。如果说文字也是一种化石,是一种密码,是一本天书,猪赫然在列。在大汶口文化中,有点钱财地位的人普遍以猪头随葬,一些更有身份更受尊重的人则以整猪随葬。这样做,一是供死者享受,二是借此夸富。在晋南襄汾陶寺龙山文化晚期的墓地中,大型墓用整猪随葬,中型墓普遍出土有猪下颌骨。很久以前,人同殡葬打交道就有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这些字都是为他们造的:豳、豩。与猪同埋葬,是莫大的荣耀。

古人的阴阳观,至少在八千年前就确立了,分界线就是一口猪。古“地”字有两种写法:一个是埊,由垒起来的山、水、土构成;一个是嶳,由山、豕、土构成。一埊字,是生者居住之地。一嶳字,是逝者长眠之地。

猪为什么要靠自己(猪与哲学三大终极问题)(4)

我们都说,哲学有三大终极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

在豕这个字上能够窥见一斑。豕,能够被驯养、已经被驯化的猪。在中国文字里面,带“犭”旁的,一般是很难驯养的动物。这就回答了第一个问题,你是谁?你是猪。家,有豕、养得起豕、吃得起豕,是为好的家,是为温暖的家,是为香火旺盛的家。这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你来自哪里?你来自“家”。冢,坟冢的冢,有豕之地为冢。这就回答了第三个问题。你往哪里去?你往冢里去。

无猪不称为祭,无猪不称为家,无猪不称为塚,不称为坟、墓、陵。猪,生与祭祀相随,死与殡葬相伴,你得承认,你的一生真是与猪紧紧相连。

从音上把玩,在发zhu音的字中,隐约找到些许往日地位。

藸,饲养猪的饲料。《尔雅·释草》:“菋(wèi),荎藸。”郭璞注:“五味也,蔓生,子丛在茎头。”藸毛菜,纤维粗糙,纹理清晰,现在也流行于高档酒楼。

瀦,喂猪的泔水。文人墨客当年糟蹋朱元璋说,有一年朱元璋饿了七天七夜,前胸贴后背、两眼冒金星时,一个养猪专业户端来一盆“瀦”给他,他一气吃饱喝足,认为胜过所有佳肴。爱胡说八道的养猪人还告知朱元璋,这一盆“瀦”又叫:珍珠翡翠白玉汤。

䝒,群猪。一般是指野外溜溜达达、休养生息的野猪。

人居住的家,里面有猪、豕。死后埋葬的坟冢有猪、豕。古时候料理后事的人称其为豳,殉葬品中必须有猪、豕。当然在那个年代,也只有大户人家、王室贵族才能够生也奢侈,死也奢侈。

猪,不知从何时开始,与蠢、笨联系在了一起。看看人在时间长河里的表现,在空间穹庐里的作为,未必就比一头豕强多少。

推荐阅读

猪为什么要靠自己(猪与哲学三大终极问题)(5)

21世纪的新·说文解字,你从未见过的汉字新解。

《巟诞·荒诞:文字考古现场》是一部通过对汉字的考古,体现中华文明形成机理的著作。从巟诞到荒诞,就是地球从水球到有水有草的过程,作者从地球形成过程展开了汉字的考察。本书从汉字角度入手,逐渐揭开隐藏于其后的博大文明,虽然定位为文字考古现场,但其写作并不是就文字而论文字,而是按照构成中华文明的各个层面来展开的。可以说,这也是一部从文字视角述说的中华文明史。作者考察文字,是按照同音字的逻辑叙述的,即所谓“一音一世界”,这种考察方法具有独创性。作者文笔流畅幽默,且充满智慧。严格说来,这并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关于文字考古,在学术上严谨论证的著述,并不多见。作者的论述方式,对于推广和传播古文字知识,增加识字率,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