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诗圣杜甫写于成都的一首七绝,名传千古。

如果天气状况较好,从成都是能看到西岭雪山的皑皑白雪,但诗圣说“门泊东吴万里船”,从自家门口就能看到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远道而来的船只,这究竟是写实还是艺术的夸张?

杜甫为什么要去成都呢 成都没有港口那杜甫的(1)

提起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我们会想到长江,提起广州,我们也会想起珠江,这些城市都港口,或靠海或沿江,航运业都非常发达。然而提起成都,人们可能想到的是成都东站、双流机场,的确,成都的高铁、航空在全国都可以排名前列。

然而,成都没有港口呀!

2010年开工建设的岷江航电开发工程,投资220亿元打通岷江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联系,这个港口位于乐山市,也被称作成都港,成都经济区“无港口”的历史随之终结。

但这个港口所在的岷江,距离成都有120公里那么远,而杜老先生的茅草屋位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他显然没那么好的眼神。

门泊东吴万里船,难道只是诗圣的天才yy?

实际上,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成都从战国末年起,就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了。

一,成都通航目的

说起成都通航的历史,李冰是绕过不去的。

公元前272年,秦王派李冰任蜀郡太守。李冰分岷江水流向成都平原,形成郫江和检江。两江分别自北和西绕城,在成都东南隅汇合,从此以后,成都便可“泛舟顺流,舶胪千里”。

李冰这样做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攻打楚国,运输士兵和粮草最重要,其次是灌溉。

杜甫为什么要去成都呢 成都没有港口那杜甫的(2)

《战国策》记载,张仪向楚王分析秦国在巴蜀的动作曾说:“秦西有巴蜀,方船载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下水而浮,一日行三千余里,不费马汗之劳。”

成都通航之前的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发兵攻楚,但大军进至重庆,因粮草无法及时补充不得不停顿下来,而成都的战备物资要辗转陆路50多公里才能在岷江上船。

此后秦国曾数次攻楚均无功,直到成都通航不久(公元前223年),秦百万大军从成都直接上船顺岷江和长江而下,才最终一举灭掉楚国,并于两年后统一中国。

数百年后,类似场景又一次上演,为了灭掉东吴令天下一统,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在益州(州治在今四川成都)造战船,治水军数万人,并最终灭掉东吴,实现大一统。

另一位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此事感叹道:

王睿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想不到吧?

四川盆地古来少受战争之祸,但成都能成为港口,却是为了发动战争。

二,航运兴盛之初

回到正题,不管怎么说,通航虽然是为了备战,但却让纯内陆城市的成都,实现了通江达海的愿望,并由此同富饶的江浙地区有了水路联系。

此后,作为成都与川外其他地区交往的重要方式,水运逐渐发达起来。由于大山阻隔,成都出川的陆路方式非常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成都平原却水系发达,四季不冻,因此水运也逐渐取代陆路成为成都人出川的主要交通方式。

杜甫为什么要去成都呢 成都没有港口那杜甫的(3)

至唐代,成都发展成为“水陆所辏,货殖所萃”的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说,吴盐蜀麻往来相通,万里桥等码头停泊着往来于吴蜀的船舶,沿锦江直至浣花溪,满载粮食的万斛船迎着朝阳在锦江上挂帆启航,短途运销的商船日暮则纷纷返港。

唐代诗人卢纶在《送何召下第后归蜀》中就说“水程通海货,地利杂吴风”。

这个时期的成都,江河绕城,流水穿街过市,杜甫甚至因此把成都称为“江城”。而他的茅草屋就位于浣花溪畔,能够看到“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正因为成都通航,杜甫才能顺流而下,得到安史之乱唐军大捷之后,欣喜若狂写到: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由此可见,诗圣老先生无愧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航运繁荣时期

三国时,费祎出使东吴,在成都南城门外的桥边乘舟,丞相诸葛亮临别赠言:“万里之行,始于足下”,此桥因此被称为“万里桥”。

据《成都市交通志》中记载,唐贞元年间,锦江万里桥一带港运繁忙,客商云集,歌楼酒家鳞次栉比。

往来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成都市码头的发展,到了明代,九眼桥一带形成码头搬运、物资仓储转运的集中区。

杜甫为什么要去成都呢 成都没有港口那杜甫的(4)

沿着府河、南河分布着不少码头,客运货运分开,不同的货物,所用码头也有区别。柴、米、油、盐、棉、丝和药材,都有专门的码头。成都人甚至直接以所贩货物,直呼这些码头为柴码头、米码头等,比如北门大桥附近的柴码头,南、北门的米码头,东门上的药材码头、丝码头、棉码头等。

清康熙年间,随着成都大规模重建,岷江上游山区木材供应增多,成都北门锦江沿岸渐成木材码头和木材市场。

雍正年间,东门和南门锦江沿岸码头成为航运交易最繁荣的地区。

到了清末,锦江沿岸逐渐形成东门、北门及南门三大码头区,各地所产丝、棉、米、柴、油和烟草等物品在这些码头集散往来。

四,衰落时期

民国时期,因军阀割据,航道淤塞,纤道荒芜,成都水运开始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疏浚航道,加强整顿,水上运输一度出现繁荣趋势,但这只是昙花一现。上世纪60年代,成都水运再度衰退,直到70年代锦江彻底断航。

杜甫为什么要去成都呢 成都没有港口那杜甫的(5)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都江堰的来水主要用作灌溉,岷江上修建了不少堤坝,锦江水量减少,上世纪70年代,古佛堰改造后,更是加重了这一状况。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崇山峻岭不再阻隔,铁路、公路等更先进、高效运输方式的兴起,随着成昆、宝成、成渝等铁路的修建,无论人员还是物资出入川的方式都被替代。

杜甫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他的现实主义作品“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场景,千年之后,却成为了一种浪漫的想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