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代重教育(东汉的尚书台与学校)(1)

王莽篡汉后,天下大乱。公元22年,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六世孙刘秀起兵,以“复高祖之业”为口号,起义军反新朝,后并入绿林军。

公元23年,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西汉宗室刘玄为帝,建元“更始”,刘玄即为更始帝。刘秀在昆阳之战一举摧垮新朝42万大军,成为灭新朝的关键人物。后来,刘秀受更始帝派遣,“单车空节”巡河北(黄河以北地区),趁机一举平定河北,并于更始三年在河北称帝,国号“汉”,后来定都洛阳,年号建武,史称“东汉”,刘秀即为东汉开国皇帝汉世祖光武帝。

同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杀死更始帝。公元27年春,刘秀消灭了赤眉军。至建武十三年,刘秀平定了隗嚣、公孙述等地方割据政权,实现了天下统一。

自新朝末大乱到天下再次一统,历经近20年时间,此间百姓伤亡惨重,战死和病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到刘秀再次统一天下之后,天下人口已经是“十有二存”。为了使饱经战乱的中原之地尽快恢复和发展,刘秀则“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儆急,未尝复言军旅”。

同时,刘秀连续下达了6道释放奴婢的命令,使自西汉末年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使战乱之后大量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刘秀还大力裁撤官吏,合并郡县。汉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到刘秀统治末期,人口数量达到了2000多万,增长了1倍还多,经济也得到了极大发展。

汉光武帝刘秀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摘除其军政大权。他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但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1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600石,分掌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从此,“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但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从而权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

建国后,汉光武帝在洛阳修建太学,设立五经博士,恢复西汉时期的十四博士之学。他还常到太学巡视,和学生交谈。在他提倡下,许多郡县都兴办了学校,民间也出现了很多私学。汉光武帝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他特别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更是崇拜备至。

同时,汉光武帝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乃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

汉光武帝死后,汉明帝(公元58—公元75年在位)、汉章帝(公元76年—公元88年在位)相继即位。汉明帝明令赏罚,治理黄河,实现河、汴分流,解决了王莽以来黄河泛滥的问题。黄河从此安流800余年。与此同时,汉明帝派军队北击匈奴,派班超经营西域,建立西域都护府。到了汉章帝时期,汉章帝打击豪强兼并土地、禁用酷刑、轻徭薄赋、倡行孝道。

因为汉明帝、汉章帝两代大体承继了汉光武帝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但由于过分抬高儒教,致使一些官员求虚丢实,腐败日渐严重起来。而且汉章帝过于放纵外戚,导致汉和帝时期外戚专权,种下了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种子。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公众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