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在外的河南人来说,关于故乡的记忆是什么?是殷商古都充满文化气息的甲骨遗馥?是牧野官渡古战场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戈韵戟声?是牡丹花城卢舍那大佛充满东方韵味儿的微笑?亦或是三门峡的中流砥柱?是伏牛山的巍傲苍穹?是南太行的清泉飞瀑?

对于在外的河南人来说,恐怕没有比一碗胡辣汤更能慰藉乡愁的了,也没有比喝上一碗正宗胡辣汤更难的事儿了。

家长怼老师伙食不好(老师儿怼两碗汤)(1)


曹延召|文

家长怼老师伙食不好(老师儿怼两碗汤)(2)

喝胡辣汤起码两碗起步

喝一碗晾一碗

卖相不好,口感怪异,这是很多外地人对胡辣汤的评价,唯有喝着这碗汤长大的河南人,才对那锅颜色赭红充满粘稠感的汤品爱地如痴如醉。

在省外,想吃上一碗烩面很是简单,无论是兰州拉面馆或是陕西羊肉泡馍馆,也多都间或有售。

但喝上一碗胡辣汤,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味道正宗与否姑且不谈,难的是很少能寻到专门店面。

比如我所在的大武汉,千万人口的大城也难得找出三五家来,隔上十天半月,我就会在高德或者百度地图上搜索一次。

曾经有一次,搜得附近新开了一家逍遥镇的胡辣汤馆子,兴冲冲冒着大雨专门来探访,十元一纸碗的价格也就罢了,黝黑的胡辣汤里除了漂浮的海带和千张丝再无他物了,我还就好奇这正宗“牛肉胡辣汤”究竟正宗在哪里了?

汤的内容不够丰富也就罢了,汤的味道也淡如刷锅水,哪里有一丁点胡辣汤的味道?

听说是老乡前来,老板还忙不迭地添加微信,让在老乡圈里多多宣传,等我一添加微信,蓦然发现老板的手机号居然来自安徽阜阳,阜阳!!!

愈是喝不到就愈发思念,唯一能做的就是得闲暇时候多回几趟河南。

每每当我一踏上久违的中原大地,总要找一家不处闹市却人头攒动的胡辣汤店,坐在还沾染着点点汤渍的旧木桌前,用地道的河南话嚷一嗓子:“老师儿,怼两碗汤,一碗两掺儿,半拉油饼!”

家长怼老师伙食不好(老师儿怼两碗汤)(3)


我喝胡辣汤,从不一碗一碗单点,至少也是两碗起步,一碗“滋喽滋喽”地开喝,另一碗在旁边慢慢冷着。

家长怼老师伙食不好(老师儿怼两碗汤)(4)

胡辣汤的灵魂是什么?

我爱喝胡辣汤,因为我是一名地道的河南人。

河南人都爱喝胡辣汤,因为胡辣汤也像极了爱说“中”的河南人。

胡辣汤性格就是河南人性格。犹如火锅之于重庆,肠粉之于广东,在河南人眼里,任何美食都比不上那一碗跟自己一样实在的胡辣汤。

河南人爱说中,也爱吃五味平和的豫菜。胡辣汤则是把豫菜和河南人“中”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胡辣汤就是一种把各类食材、各种味道自然调和的典范。

虽然各类食材、各种味道皆可入馔,但我这个地道河南人一直执著地认为:胡辣汤就应该有胡辣汤的样儿,胡辣汤就应该有胡辣汤的品质和灵魂!

一口改良得面目全非的胡辣汤,我宁愿不喝,即便是一碗方便的速食胡辣汤,也决不能容忍将就。

如果硬要说胡辣汤的品质和灵魂是什么,我认为必须是传统技艺的匠心坚持。从食材的萃取到烹饪技艺的把握,一碗汤里处处都见匠心。

比如说我最最钟爱的老家的北舞渡胡辣汤,不管原材料如何的涨价,汤里面沉浮的硕大肉块从来没有减少——400ml水一碗汤,一碗汤一两肉。汤的价格可以水涨船高,但里面的食材决不能偷工减料,更不容以次充好。

家长怼老师伙食不好(老师儿怼两碗汤)(5)

自己做的水煎包

还有,在一碗寻常的胡辣汤中,我认为点睛之笔并非肉块大小抑或味道麻辣,其最能凸显匠心也最能体现魂灵的,莫过于游离其间而不被人注意的面筋块儿。

如今的面筋已成了谷朊粉的代名词,从粉料到面筋只需一个或蒸或煮的步骤,而在充斥超市的更多袋装胡辣汤里,面筋早已被大豆分离蛋白所替代,传统工艺中水洗面筋技艺传承下来的已经不多了。

小麦的精华在于面粉,面粉的精华则在面筋,一瓢面粉和成一块面团,而一块面团则经历千淘万漉之后只剩下一缕面筋,水洗面筋柔中透韧的口感绝非谷朊粉和大豆蛋白所能媲及,说它是胡辣汤的魂灵一点都不为过。

只是,在工业化涤荡的今天,喝上一碗老式、带有水洗面筋的胡辣汤,已是一个颇为奢侈的梦想了。

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我不停地在城市地图中搜索着关于胡辣汤的种种讯息,我不停地从网上淘来一箱箱各种各样的胡辣汤,但那种鸡肋般的感受实在让人唏嘘不已——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家长怼老师伙食不好(老师儿怼两碗汤)(6)

我尝试自己做红薯粉条

故乡之外的胡辣汤已经被改良得面目全非,网购的胡辣汤也只是一包调料粉加牛油和豆棍段而已。在外的河南人,喝上一碗正宗的胡辣汤咋就这么难?

家长怼老师伙食不好(老师儿怼两碗汤)(7)

在远离河南的地方

我居然喝上了有性格有灵魂的地道胡辣汤

一次偶然的机会,《豫记》推送了我的一篇文章《为啥河南人的乡愁总黏在一碗胡辣汤上》,没想到引起了很多河南人的共鸣。

在豫记社群里,一位叫胡辣汤哥的仁兄和我交流了很久,关于河南,关于美食,关于胡辣汤……末了,汤哥执意要送一份他的胡辣汤给我尝尝,还让多多给提提意见。

几日后,我收到了从郑州邮寄过来的包裹,打开一看很是让我意外,胡辣汤我也买了无数次,但汤哥这样的胡辣汤还真是第一次见到。

家长怼老师伙食不好(老师儿怼两碗汤)(8)


一份胡辣汤由三份材料构成,汤包、肉包和菜包,汤包即是我经常见到的粉状材质,散发着胡椒和辣椒的浓郁味道。


菜包倒也简单,只有一小把粉条和一小包木耳而已,全然不像我平时网购的那些——像极了方便面包里的脱水蔬菜。

汤哥的胡辣汤最特别之处就是那个肉包,抽成了真空还是鼓鼓囊囊的有那么多分量。


可以说整个胡辣汤里属这个肉包最引人注目,和我网购的那些胡辣汤肉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开始自己亲手烹制胡辣汤,按照常识,凭平日胡辣汤里的那些材料,煮出来的充其量只是漂着几颗脱水蔬菜的“神仙汤”而已,压根就甭指望能得到啥惊喜。

所以,我依然是提前准备了牛肉片、面筋块和黄花菜,汤哥那鼓鼓囊囊的一包,未必里面就有真材实货啊!

家长怼老师伙食不好(老师儿怼两碗汤)(9)


三碗水入锅,我打开了汤哥邮寄来的肉包往水里下,一坨凝成肉冻般的材料看不出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索性煮开了再说。

肉冻遇水即化,翻腾的水花里大块牛肉和面筋开始上下浮动,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那鲜红的牛肉,比我在菜场购买的黝黑色的卤牛肉诱人得多啊。

开水中上下翻腾的面筋和儿时在老家喝胡辣汤的面筋如出一辙,别说离开故乡这多年,就是在郑州工作的时候,胡辣汤里漂浮的面筋也不是这样的。

这样的面筋,只有在老家,在舞钢、在舞阳、在胡辣汤的发祥地北舞渡附近才能喝的到!寻思了许久之后,我再也没敢把我精心准备的那些个材料给下锅,唯恐那些材质搅坏了这锅汤的美味。

肉包煮上两滚,我开始把用水调匀的汤料包下锅,就在汤料入锅勺子搅开的那一瞬间,一股久违的味道扑面而来,那锅熟悉的味道我有几多年不曾闻过。

除了故乡豫中舞阳的方圆百里,除了记忆中儿时的街头,就是在美食荟萃的省城郑州,我也不曾喝到过啊!

氤氲的气息里,我早已忍不住了,麻利地添起一碗,迅速地滴入几滴麻油和香醋,站在厨房里就忍不住啜了一口,舌尖被猝不及防地烫了一下,但还是忍痛在嘴里滑了一圈后给吞了下去。

只是那么小小的一啜,唇齿间、口腔里,满满都是胡辣汤浓郁的气息,这味道陌生而熟悉,犹如一味勾魂的药剂,那个隐藏在记忆里多年近乎销声匿迹的味道,陡然间就在舌尖上奔涌而至。

家长怼老师伙食不好(老师儿怼两碗汤)(10)

喝一碗有灵魂有性格的胡辣汤很简单

来豫记好物就够了

自从结识了汤哥、结识了汤哥的“郑知味”胡辣汤,我就彻底告别了鸡肋的脱水蔬菜版胡辣汤,冰箱里都是从汤哥那里买的真空装。

想喝了拿一包煮开,满满都是故乡的味道,这味道,足以满足我这名吃货记者对胡辣汤的所有苛求。

有时想吃捞面了,图个省事,直接弄两根萝卜切巴了和肉包同炖,淋在面条上,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最为关键的还是水洗面筋,经过牛肉和汤汁的浸润愈发地入味,无论用什么法子烹制,都是一道难得的美味。

汤哥的“郑知味”一晃喝了这多年,都是汤哥在自家厨房亲手熬制,数量有限先到先得供不应求也是常事儿。

却不想在2019年的初冬,应吃货们尤其是在外河南人的一再呼吁,汤哥注册了公司,扩大了规模,并且在豫记好物平台上线了。

从此,远在他乡的河南人不仅可以在豫记平台得到精神食粮,而且,连上线的物质食粮都这么充满地道家乡味儿!

有了豫记好物平台,故乡从此不再是远方;

有了“郑知味”胡辣汤,人在他乡,味(胃)已回到了故乡。


作者简介

曹延召,85后,河南舞钢人,昔日媒体记者,今日国防砺剑人,供职于武汉。


豫记·专注河南乡土文化,甄选优质河南特产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书微信

进入“豫记·河南好物群”,获取更多豫记精选好物。

(添加时请备注“豫记好物”)

THE END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salome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