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正良、田效民

诗曰: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年初望时。

这首《望夫石》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著名诗作。说的是古代妇女盼从军丈夫回家的那份执着可以感天动地。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1)

“望夫石”源于一个凄美的民间传说,古时有妇人每日立于山头之上,盼望其远征从军的丈夫归来,天长日久,感动上天,化作石头仍保持着眺望远方的姿势。

坚贞不渝的爱情和亲情可以感天动地,但这样的场景绝不仅仅停留在传说中,一个人对婚姻家庭的执念究竟能到什么程度,局外人根本无法理解。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望夫石”,我们身边的“望夫石”。背景和传说的丝毫不差,也是一个盼夫回家的故事,只是比传说更感人,比诗歌更动情。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2)

(首羡镇袁庄)

话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江苏西北边陲重镇首羡,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庄——袁庄。当时全村仅有53户人家,240口人,以袁姓为主,故称袁庄。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3)

丰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王效斌

袁庄这个村子,说普通,又不普通。

普通之处在于它和周边其他村子一样,典型的穷乡僻壤,而特别之处在于,这里是中共湖西抗日根据地的情报站,也是丰县抗日民主政府办公地。时任县长王效斌就是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5年。

四十年代,中国社会风云激荡,这个偏僻的村庄正处于漩涡的中心,中国革命史上所有的大事件,这个村一样都没落下:抗日、减租减息、锄奸反霸、土改、锄奸、北撤、南下……

正因为如此,这个村有52名青年参加了革命队伍,有37名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有5名为女性),更有袁门8位烈士,有的血染疆场,有的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之下。丰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王效斌把从袁庄走出的热血青年形象地称为“袁家军”。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4)

最值得称道的是湖西抗日革命根据地在这个村设立的情报站,它在抗战及人民解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历任情报站站长也是清一色的“袁家军”,依次为:袁文超,袁锡存,袁锡成,袁锡宝,袁锡连……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故事也就开始了。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5)

时间是民国二十八年,即1939年。

山东金乡县肖云镇核桃园村的郭家,虽然世代做长工,但也算是“老门旧家”的人家。

郭家闺女已经19岁,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爹娘四处张罗着托媒婆给闺女找一家好人家。

从肖云镇往东南二十多里路的样子,有一个村子,叫袁庄,属于江苏的地儿,袁庄就有一户好人家。

袁家“中用的”长得五大三粗,有的是力气,保证挨不了饿,左邻右舍都是袁家本家,保证不受气。

袁家“中用的”名叫袁锡成,对于这桩媒,郭家父母都满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准没错。

在那一年麦黄稍的时候,袁锡成步辇十几里路,用独轮车把新娘接回家。郭氏顶着红盖头拎着红包袱,侧坐在独轮车上,听着袁锡成哼着小曲儿,懵懵懂懂地来到袁庄。

郭家女到了袁庄,就成了袁郭氏。

都说“洞房花烛夜”是人生一大喜事,可新婚之夜,袁锡成掀开新娘的红盖头,还没来得及仔细欣赏,就被墙头外边的口哨声引走。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6)

原丰县情报站副站长袁锡成同志

那时作为新郎官的袁锡成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庄稼汉,他追随袁文超,已经成了中共湖西情报站的骨干成员。

他的婆娘袁郭氏当然不知道这些,她只知道,她的男人可能在干一项天底下最最重要的事儿,可口的好面馍留不住他,温暖的被窝也留不住他。

他起居无常,披星戴月,经常是五更出门,三更回家。还交代婆娘,不要问自己去了哪里,不要等自己吃饭,不要给自己留门,傍晚就插门睡觉。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8年,袁郭氏都没怀上孩子。她恪守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妇道,把公婆和自家的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早晚给公婆问安。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7)

袁锡成最后一次离家仍然是三声口哨声之后,但后来就没了音信,家里面日子一切如常,只是再也没有听到过墙头外面的口哨声。

从1947年开始,袁郭氏就再也没有见过自家的男人。那一年她27岁,她向公婆打听丈夫去了哪里,公婆也说不清,从同村人的话音里,知道自家男人手下有很多人在做事,而且是大事,好事。没办法,耐心地等待吧。

等待,是消耗青春的毒药: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位从未出过家门的女人活动轨迹,也就是每天到村南的小路口张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呀盼呀,门口的垡子地竟然被她的那双小脚踩出一条锃亮的小路来。

村里人不知道袁郭氏的心情,只是有时早晨起来,看到她的眼泡是浮肿的。

日子清苦而漫长,渐渐地,白发和皱纹爬上了他的鬓角。而家中公婆和奶奶都年纪大了。

袁锡成的上面,不仅有父母,还有祖母。祖母岁数大了,身体又不好,需要人照顾,袁郭氏就天经地义地把照顾祖母的重任接了过来。

祖母去看病,都是她拉着平板车去医院;喂药、一日三餐,都是她亲手去做。祖母的衣服脏了她去洗,头皮屑多了,她给洗,有时祖母下不了床,大小便在床上处理,她端屎端尿不嫌脏。

祖母被她感动哭了,多次劝她:“小成这么多年,不见人,也不见信,不知是死是活,你就别等他了,选个好人家嫁了吧,我会按孙女一样对待你。”袁郭氏被说哭了,她依然摇摇头说:“俺不,奶奶俺要等锡成回来,啥时候回来,俺都要等他。”

她熬过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在生活最困难的三年,袁郭氏替男人尽孝,相继把祖母和公婆三位老人养老送终。

有好心人劝他另找一个人家。她不同意:活着是袁家的人,死是袁家的鬼。夜晚人静时,她常常把耳朵贴到窗户上,聆听外面的脚步声。冬天,她不知道男人是否有棉衣穿,逢年过节,她不知道,男人是否能吃上饱饭?正是:“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元·姚燧)

袁氏族长为了解决袁郭氏的无后之苦,就提议把袁锡成近门的一个侄儿,过继给袁郭氏。

这孩子叫袁汝伦,也是一位孝子,他对晚来的这位母亲,百依百顺,给母亲买新衣,不让母亲干重活,想法让母亲高兴,让母亲享受幸福快乐的生活,给母亲养老送终。

养子给予的温暖,尽管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伦理需求,但仍然抹不去袁郭氏作为一个女人的内心的痛楚。1972年,袁郭氏在极度的郁闷和困苦中遗憾地告别了这个苍白的世界,年仅52岁!

村里的人们不明白:一向坚韧不拔的袁郭氏突然离去,是什么力量击垮了她的精神?是什么让她突然失去等待的信念?是绝望了,还是上天另有安排?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那个曾经用独轮车推她来袁庄的男人又怎么样了呢?

她哪里知道,他的男人袁锡成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湖西地区情报员、交通员、独立营干事、侦察科副科长、丰县情报站副站长。1946年至1948年,任丰县县大队参谋长、独立营参谋长。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8)

1949年2月中共冀鲁豫三地委(即原湖西地委)在丰县首羡镇便集欢送南下干部

1949年2月,为接管南方新解放地区政权,中共冀鲁豫三地委(湖西地委)抽调干部陆续集中到丰县西北的便集进行整编,袁锡成随军南下,甚至连给家人告别的机会都没有。

袁锡成随军南下之后,到了贵州,按照组织安排,任黎平区委书记;不久,又到麻江任区委书记,麻江平稳了,政权牢固了,他又被派到丹寨任区委书记兼区长。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9)

1959年,袁锡成被划成了右派,三天两头挨批斗,胸前常挂坏分子的大牌子,架过土飞机,跪过石头渣子,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他想念家乡,想念父母,想念那个千里之外苦苦等待自己的妻子。

但失去自由的人,是没有权利想家的。他的右派帽子戴到死都没有摘掉,1971年,袁锡成含恨离开了人世!

后来消息传到了袁庄,人们似乎才明白:相隔万水千山的夫妻,终究还是有心电感应的,袁郭氏活着没有盼到男人的归来,到了阴曹地府也要追随那个父母为她安排终身的男人!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10)

“两情相隔千层山,人到暮年泪湿衫。”袁锡成在贵州工作和生活了21年,当年用独轮车推媳妇进家的情景经常在脑海里浮现。在那个通讯与交通都不发达的年代,他曾多次往家写信,都石沉大海。他对待媳妇,没有言语的承诺,只有无尽的思念。

1978年,黔南州州委,给袁锡成平反。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11)

《南下干部纪实》书中,有一首诗叫《怀念袁锡成》。

山一程,

水一程,

风雨南国行。

胸怀壮志别亲人,

千里赴征程。

父一生,

子一生,

生生黔贵情,

满头青丝成白霜,

至今无悔声。

袁郭氏和我们一样,懵懂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无声地离开这个世界,谁也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她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任何东西,包括一张照片。唯有这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可以证明她的来过。

记得舒婷有一首诗说过——“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价值观不同,才有选择各异。

读者诸君,对于这件事,你又怎么看呢?

鸣谢袁庄村民为本文提供材料:

袁庄村参加座谈会的人员:

袁运贤、王美莲、袁汝亮、袁运华、袁汝贝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12)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13)

参加座谈会的袁氏宗亲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14)

参加座谈会的袁氏宗亲

袁文华、男、66岁、大学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老年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网会员、军转干部、袁氏英模及八烈士事迹编纂筹划委员会主任。转业后,历任丰县政法委办公室主任,丰县公安局主任科员退休。(袁庄村人)

南岸望夫石传说(真实版望夫石)(15)

袁正良、男、64岁、中专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徐州良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社会活动家;袁氏慈善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袁氏英模及八烈士事迹编纂筹划委员会秘书长。(袁庄村人)

袁正义、男、74岁、大专文化、首羡镇小学教师,2009从教师岗位退休。袁氏英模及八烈士事迹编纂筹划委员会副主任。他和袁正梅是一个奶奶的弟兄。(袁庄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