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读四大名著,多数是看了个热闹,真正解开其中滋味,也只有成人后经历了沧桑世故才懂得内里玄机。小说作者自是洞察人情世事,而读者又有几人真正从中领悟到人生真昧?

刘备关羽张飞西天取经(恨关羽不能张飞)(1)

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活世上,要八戒更需悟空

一幅找不到具体出处的名对,一语双关,既道出名著中人物的为人处世,又洞明了内里人生哲奥。关羽与张飞,八戒与悟空,一对义结金兰,一对同求证果,尽管两对兄弟人物性情,人生际遇与结局截然不同,然命运之手主宰的喜怒悲欣却殊途同归。毋论神仙或凡人,待人处世总是最深刻也最根本的命题。

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

关羽与张飞同为蜀汉支柱,国之栋梁,历史记载关羽张飞皆勇而有义,为将之才,出身匡世,济于艰难,赞主洪业,然最后皆功败陨身。其背后原因为何?

吕蒙曾谓关羽:性颇自负,好凌人。后世亦多有评论,云长怙恃勇名,恃气而骄功。关羽刚愎自用,心怀不够坦荡,很难与人合作,为后来战败埋下了祸根。

猛张飞,当阳长坂,万夫莫敌,义释严颜,平定益州,大破张郃,可谓有勇有谋。但他对刘备的忧虑和耳提面命不以为然,终命丧属下之手。

陈寿认为关羽和张飞的命运早有定数,其在《三国志》中言及: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关羽善待士兵而对士大夫傲慢,张飞爱敬君子却不关心属下。此皆因其自身过失所招致的失败。假若关羽有张飞礼贤下士之量,张飞有关羽爱兵如子之仁,则二人结局或将大不一样,历史也有可能因此而改写。

大凡世间有过人之能者,难免都有恃才傲物之嫌,岂知一叶尚能障目,何况囿于自我,一心固守成见?《老子》尝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然知人易,知己难,能洞察己之长短又能闻过即改则难上加难。多少人,或囿于内心,或囿于外物,终致画地为牢。纵有一身才华抱负,却铩羽断翅,困守樊笼。究其悲剧,一则是有被所处社会环境和时代所左右的无奈,二则亦难免是作茧自缚。

人活世上,要八戒更需悟空

佛门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而西行路上,八戒的表现和他名字却截然相反,他最懒,最馋,意志最不坚定,一路犯戒,总得师傅和师兄弟严加训诫才回到正道。比起其他人,猪八戒是充满人欲的享乐主义者,本性率直天真,又糊涂鲁莽,常常还爱偷奸耍滑,虽也想着能早成正果,却不愿意为之付出艰辛努力更受不了持戒修行的清苦。在戒律修行这个问题上,八戒和广大凡夫俗子一样意念松驰,总希望得过且过,蒙混过关。

而悟空却是八戒的鲜明对比,他一路保护唐僧西天取经,降妖除魔,化劫解厄,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求得真经,被封为斗战胜佛。悟空是理想的英雄主义者,他机敏勇敢,嫉恶如仇,为求正果,愈挫愈勇。一棍打出个清明天地是悟空的理想。南怀瑾先生曾说过:孙悟空就是思想意识,配合这条棒,打乱人间。要把孙悟空(意识)收服了,修道变成佛,就很难了。所以他的法名叫悟空。(当他)明白思想念头生灭无常,本来抓不住的,像水中捞月,所以他不再执着了。因此当千辛万苦取回的经书在通天河被水泡湿时,师傅师弟都痛惜不已,悟空却劝师傅释然:“天地本不全”。当他放下了,才悟透万物皆空的佛门真谛,终得正果。从为自由不惜大闹天宫的叛逆不羁,到一路隐忍修成正果,这或者就是西游记里最富有禅机的哲理。

其实,西游记里的取名都别有深意,八戒未戒,悟空非空。法名实是对修行者的警示和劝勉。佛法云:放下了有限,即是无限。要证得正果,须持戒修行,参悟佛谛。人在世上,难免有各式各样的欲望和困惑,或为名,或为利,或为情。然世间一切事物由各种条件和合而生,虚幻不实,生灭无常,非一己之力所可求,愿望未免最后成空。芸芸众生在欲望的满足与失落之间不断浮沉挣扎,而这就是生出诸般烦恼忧虑哀怒的根源。然身处繁嚣俗世,如何能不为物欲所累,不为“我”所困?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既要设立并遵行必要的规矩和原则以摒弃外界的诱惑,又要学会适时放下,不执著强求。洞明世事,知人察己,能收能放,方是平衡从容的处世之道。

人生即如修行,最后以丰子恺先生《不宠无惊过一生》中的一段话为此文作个结尾: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不滞于物,不殆于心,思而惘顾,行而桀黠。如此,安好。深谋若谷,深交若水,深明大义,深悉小节,已然,静舒。善宽以怀,善感以恩,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无愧于天,无愧于地,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