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猜我选什么?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朋友,我将毫无迟疑地只选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她能显示给我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告诉我的都多。”

——(法)阿纳托尔.法郎士

民国服饰有多少种(民国服饰中西合璧的华服与穿在身上的历史)(1)

民国女性代表服饰:旗袍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服饰的变迁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帝制,民主和共和的观念进一步地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是民族服装和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

民国建立以后,颁布了多项地废除清朝服饰和礼仪的相关文件,传统服饰也随着中西方的文化碰撞而衍生出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中山装”和“旗袍。”

“中山装”是以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根据日本学生服装基础上改编设计而来的。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裤。穿着简便、舒适、挺括,在民国十八年(1929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民国服饰有多少种(民国服饰中西合璧的华服与穿在身上的历史)(2)

这也很好地改观了清末民国初期,男性身穿只能穿长衫大褂,或者选择西方洋服的现象。服饰的革新也引领了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

而最具民国特色的女装当属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女子喜爱的服装,民国早期汉族女子也开始穿着,最终成为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中国女性的主要服装。旗袍的流行,原因有二:一是简洁;二是具有东方神韵。旗袍加上高跟皮鞋的衬托,最能体现出东方女性的优雅俊美。

隐喻文化和明喻文化的审美与不同

东西方服饰审美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西方服饰审美追求一种外放式的明喻审美文化,讲究人体曲线和力量的美感,追求图案和色彩的强烈反差美,突出西方人崇尚的人体美学和自由解放的天性。东方服饰比较注重内敛含蓄,意在表达出东方人的谦卑温良的性格特征,可称为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和中庸之道,讲究人与天地万物间的和谐共生感,服饰文化也多表现为一种庄重,静美。在服饰的点缀和裁剪上面运用娴熟,纹样色彩斑斓,又不失中国文化的艺术审美气息。

民国服饰有多少种(民国服饰中西合璧的华服与穿在身上的历史)(3)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

——民国才女 张爱玲

服饰的演变,大都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女权运动的发展。伴随着“五四运动”以来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革去了裹脚和道德的枷锁,经典与时尚的结合,中西合璧的服饰文化在民国掀起了一股潮流风,使得新青年和追求自由时尚的人群都相继购买穿着。也因为近些年来的影视剧的推波助澜下,那些我们的只能在历史长河中看到的传统服装,渐渐在现代社会形成一股“民国风”文化来。

民国服饰有多少种(民国服饰中西合璧的华服与穿在身上的历史)(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