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出的《遇见天坛》中,陆续出场的明星、嘉宾们,比如迪丽热巴、蔡徐坤、杨幂、黄明昊、杨颖、范丞丞、董子健等一大批化身为天坛实习生,可谓明星阵容华丽。但流量明星与传统文化的碰撞怎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呢?

杨幂蔡徐坤北京联欢晚会 杨幂清宫戏亮眼(1)

在这档节目中,明星实习生通过职场体验的形式充分展现天坛各部门的运行,更被允许进入祈年殿殿内、皇穹宇殿内等未开放区域。比如在首期节目中,固定嘉宾冯绍峰、苗苗、黄明昊以及飞行嘉宾迪丽热巴、蔡徐坤来到天坛神乐署进行实习。实习生们不仅需要跟随神乐署的老师们了解中和韶乐的相关历史,更需要学习唱歌、跳舞、奏乐、制作乐器等相关知识,在实践中感受中和韶乐的传承。传统文化与职场新人的碰撞,给观众提供了十足的代入感和青春感。在古代,天坛是上天与人间交流的场所;在今天,天坛是当代与古代交流的桥梁。而《遇见天坛》,则成为大众与天坛交流的渠道。

《中国诗词大会》后古诗词节目涌现,《见字如面》后朗诵类节目迅速兴起,《国家宝藏》后戏剧表演类综艺增多,《上新了·故宫》后旅游古迹 文创产品的综艺开始流行……但大家更多记住了那些开山之作、口碑之所,而很多跟风作品被淹没,毫无波澜。

观众的迅速审美疲劳是每一档节目都会遭遇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下,文化综艺迭代快、产量大、模式多样,观众的审美趣味更加多元,每档节目的保鲜期更短。而即便文化综艺是当下综艺市场的宠儿,如果品质不高、口碑有瑕疵,很难真正出圈成为大众节目,而若再以一种模式、相似内容不断地复制和模仿,节目的吸睛力就会明显下降。

杨幂蔡徐坤北京联欢晚会 杨幂清宫戏亮眼(2)

文化综艺的破局,最根本还是对文化内涵的挖掘,而不认真打磨内容,则很容易流于肤浅。比如正在播出的综艺节目《遇见天坛》虽然给古老的天坛注入了青年活力,节目接地气、年轻化,也上了多个热搜,但还没有大爆,观众对节目内容的吐槽也不少。首先,这档节目的叙事不是很流畅,如当有的明星正在完成任务、体验传统文化时,又会穿插一些明星的Vlog内容,虽然也是在介绍天坛,但风格不同统一,容易让观众出戏。这档节目的宣传点也多是明星,比如杨幂、关晓彤的清宫造型,蔡徐坤在节目梗多等,更偏娱乐节目。

而节目对明星任务的设置非常简单,看着没劲,有点儿明星效应有点大于文化效应;节目对天坛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缺乏详细、系统的呈现,对中国古代祭祀文化、礼乐文化、建筑文化的精髓也是点到为止,浮光绿影,没能深入下去。比如第一期节目中,明星们费了很长时间搬运就位的排箫、编钟等乐器,观众对它们的乐理、作用看得一头雾水;再比如明星们在天坛各个建筑之内做简单的游戏、任务,轻科普式地介绍一下建筑知识,让观众无法形成对天坛建筑群的历史形成、建筑风格、文化地位的整体感知。

杨幂蔡徐坤北京联欢晚会 杨幂清宫戏亮眼(3)

对于《邻家诗话》的好口碑,演员王劲松曾分析认为,文化综艺要找寻现代人更容易理解、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的方式,让千年中华雅韵与现代生活之间产生奇妙的情感互通。如果一档节目本身的内容很粗糙,则难以找到文物、古迹与现代人生活之间的情感连接,也就很难引发更大共鸣。一档综艺难以让观众感觉古迹、文物、文创产品能够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节目的带货力也相应减弱。

若文化综艺为了追求创新而搞花拳绣腿的空把式,那么节目就有有形无神,很难引发观众共鸣。只有好好做文案,认真解读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的内涵、人文精神诠释得精彩,节目也才有滋有味,牢牢吸引观众目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