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在国人的食谱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白水煮鸡蛋,在老李十八岁以前的记忆中,也仅仅是生日那天的美食。

更遑论茶叶蛋这种更高级别的奢侈品了。

老李是到了东北、上了大学才见到茶叶蛋,并一吃钟情的。

学院有且只有一个卖茶叶蛋的,同时兼营薄饼卷土豆丝。

那是个中年妇女,现在想也只是三十六七的年纪。

诺大的石油学院宿舍区,七栋宿舍楼,晚上就她一个卖吃的,而且就这两个品种。这女人不简单,要么超级有头脑,要么背后有人。

但她很平和,不胖,还有点偏瘦,说话慢声细语的。

她的摊子极简单。箱子里放烙好的薄饼,有些像春饼,不似老家烙馍那么薄,也没那么筋道。饼子用棉布覆盖,想必怕凉了。炒好的土豆丝,另用盆子装了。还有酱,类似于甜面酱那样的。还有榨菜。

她不吝啬,你想多要点土豆丝,她就会使劲给你添加。

茶叶蛋是温在钢筋锅里的,下面用小的煤炉子给加着温,不烫,也不凉。

老李喜欢重口味的,每次都会让她翻出埋在下面的、破相严重的,那个咸味重,口感好。

卤制的原因,蛋白更劲道,蛋清也不噎人,有着独特的香味,那时候没喝过茶,想来就是茶香吧。

她的茶叶蛋都是家中卤好的,所以看不到什么调料在锅里。后来在大庆的街头,见卖茶叶蛋的,都会在鸡蛋的上面放一个龟壳,想必是强调他的茶叶蛋富有营养,但老李看得出来,那龟壳恐怕得很多年没换过了。

她的锅里自然没有什么龟壳,想必她不需要彰显什么。

她的位置并不是确定的,有时候在七舍的下面,有时候在二舍对面的路边,三、四、五舍必经之路。

小小的摊子,几千人的宿舍区,生意该是十分兴隆的。

其实不然,下了晚自习回来,还能经常看见她,在一盏昏暗的电池灯下。

那时候的学生是穷的。老李很喜欢吃,也只是喜欢,就像隔壁宿舍的某个女生。

断是舍不得掏钱买着吃的。

但是,庆幸的是,可以用粮票换。三斤黑龙江粮票换一个茶叶蛋,或者五斤全国粮票换三个。

那时候每月的口粮是三十五斤,正青春的小伙子也是将将够吃。但非黑龙江籍的外省学生有两个月的全国粮票。

老李每年便有了七十斤全国粮票,那是一笔巨款。它可以作为第二货币使用的,起码在校园里。

这七十斤粮票,有一半换成了卷饼和茶叶蛋。

看似奢侈,算一下,即便三十斤换了茶叶蛋,也不过就是十八个,摊算到十个月,每月不到两个。

于是,毕业前的六月份,老李去龙凤公园玩,中午没吃饭,就豪爽地换了六个茶叶蛋吃。结果就是,后来的几年不想吃茶叶蛋。

好东西也得悠着点!

茶叶蛋入口(难忘茶叶蛋)(1)

,